任東 陳靜波 鄭利利
【中圖分類號】R6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01
痔是肛腸科最常見疾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但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在我國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說法,其發病率在50%以上,尤其在四川、湖南、重慶等嗜食辛辣的省份,其發病率更高。自古以來,我們的前輩在對痔的治療上進行了不停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治療上的經驗。其中最經典的便是傳統的外剝內扎術治療。而痔瘡自動套扎術(RPH)是由祖國中醫傳統結扎療法發展而來,此法是通過特制的自動痔瘡套扎器在齒線上方1.5~3cm的適當位置將特制的膠圈套于痔或痔上粘膜的基底部,通過膠圈的緊縮、絞勒阻斷痔瘡的血供或減少靜脈倒流,減少痔的充血肥大或血流瘀滯,使之產生缺血、萎縮、壞死,套扎組織逐漸脫落,創面組織修復而愈。是目前非手術治療療效最好的治療方法之一。本院自2015—2016年間,我們運用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術(RPH)治療輕中度痔,獲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 治療對象。所選病例120例,均為脫垂痔及出血痔,據分期及嚴重程度相近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60例中,最大年齡66歲,最小年齡26歲,平均年齡45.3歲,病程在1-30年;對照組60例中,最大年齡65歲,最小年齡25歲,平均年齡44.9歲,病程在1-28年;兩組患者均為女性。
1.2 臨床表現。患者以便血或(/和)便時痔塊脫垂為臨床癥狀,便血或多或少,嚴重患者合并中度貧血,脫垂痔為II、III度痔。
1.3 診斷標準。據患者性別、年齡、臨床癥狀及直腸指檢、肛門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2.治療方法
2.1 術前準備。術前完善肝腎功,三大常規,心電圖等相關檢查,手術當日術前清潔灌腸、備皮。
2.2 手術方法
2.2.1 對照組采用傳統外剝內扎術治療,手術方式:1、麻醉生效后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2、鉗夾某點位外痔,于外痔區做"V"形切口,剝離皮膚及皮下靜脈叢,內外痔一同鉗夾,圓針粗線做"8"字貫穿縫合結扎,剪去多余皮贅。同法切除其它點位痔核。3、查無活動性出血,塔形紗布加壓包扎固定。術畢。術后給予預防感染,止血,對癥治療3天,術后15天避免劇烈活動,術后醫院換藥至痊愈。
2.2.2 治療組采用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術(RPH),手術方式:1、麻醉生效后,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消毒肛管及直腸下段。2、插入肛窺器,顯露齒線及內痔塊。3、將負壓吸引接頭與負壓吸引器連接,確認負壓釋放開關處關閉。4、經肛窺器置入槍管對準3點位痔塊,負壓抽吸下將痔塊組織吸入槍管,當負壓值達到-0.08至-0.10Mpa時轉動棘輪,直至彈力線環釋放,套住內痔塊,轉動推線管釋放輪到適應的位置彈出推線管,助手持槍,術者左手持推線管,右手捏緊彈力線尾部,收緊彈力線前端套環。5、確認彈力線收緊后,術者接過套扎器,打開負壓釋放開關,釋放被套扎組織。稍往后抽拉推線管,露出彈力線前端,于打結處剪斷,留長4-5cm。6、同法套扎7、11點位內痔塊。7、肛門油紗填塞,紗布外敷包扎固定。術后無需住院治療,術后15天避免劇烈活動。
3.治療結果
對兩組術后治愈率、術后患者總體滿意度進行調查比較分析
兩組臨床療效無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治愈相當。其中治療組兩例為老年患者,因為治療后患者便時仍有輕微脫垂,但較前明顯改善。對照組便血原因在于平素有便秘習慣,便血為肛門皸裂出血,與手術治療無關。
兩組臨床療效具有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其中治療組兩例為老年患者,因為治療后患者便時仍有輕微脫垂,但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為較滿意;對照組不滿意原因在于難以忍受術后疼痛、術后需住院治療不方便、術后換藥時間長。
4.討論
自動痔瘡套扎術(RPH)作為目前治療脫垂痔及出血痔的一種微創治療方式,其具有自己特有的優點:套扎治療的全過程實現了自動化,省時,省力,實用,簡便;耗時短僅5~10分鐘;無需住院,價格便宜;痛苦輕微,并發癥罕見;術后不遺留瘢痕,不破壞直腸與肛管的正常結構和外觀,為后續治療帶來極大的便利。病人對其反應很好,評價較高。值得廣大同仁推廣使用。
5.體會
在采用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術(RPH)治療時,雖然患者疼痛輕微,但是操作前最好行麻醉使肛門括約肌松弛以減輕患者墜脹感,利于手術操作。對于脫垂嚴重者可多個部位行套扎治療,但每兩個套扎點距離應該大于1cm,使其回縮充分又不至于瘢痕收縮致肛管直腸狹窄。其不能用于單純外痔、混和痔的外痔部分、肛乳頭肥大等治療,對于合并有上述疾病時可在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術(RPH)的基礎上行傳統手術補充治療。
參考文獻
[1]喻德洪主編.現代肛腸外科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