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毅 侯周鵬 豆文龍

【中圖分類號】R6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01
隨著醫學內腔鏡及激光的發展,現今醫院外科多采用輸尿管硬鏡結合鈥激光治療輸尿管結石,雖然其降低了對患者機體的損傷,但因手術對操作技術要求較高,依舊有較高的潛在危險性;如有操作不當,將導致嚴重并發癥發生[1]。因此,在圍手術期,醫護人員積極采用規范操作治療及健康教育方式預防及處理并發癥的發生。本文探討與分析在粉碎輸尿管結石中采用輸尿管硬鏡結合鈥激光治療石產生的并發癥應采用何種方式處理及預防,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調研自2014年6月~12月在我院開展輸尿管鏡后診治的269例輸尿管結石患者;收治的全體患者均同意對并發癥的處理及預防方式。納入標準:1.患者均無精神類疾病及心腦血管病;2.患者均采用影像檢查確診為輸尿管結石。其中輸尿管單發結石201例,多發結石68例。輸尿管結石上、中、下段分別:79,129,61例。男性150例,女性119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為49.59±4.35歲,病程5天~1.6年。
1.2 治療方法
手術均由同一組我科醫師執行;患者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截石體位;使用我院輸尿管硬鏡系統及國產鈥激光治療碎石機,能量15~20J,頻率10~20次/S。在斑馬導絲的引導下,用手控間歇性低壓注水擴張輸尿管壁段;并將輸尿管鏡隨著導絲插入患側輸尿管中,如置鏡失敗則采用6.5f細鏡置入,推至結石處。采用鈥激光沿結石邊緣緩慢將結石粉碎,碎石較多者采用石鉗將其鉗處。術后常規置入6F雙J輸尿管支架2個月,術后常規留置導尿管7天及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采取相應方式治療[2-3]。
1.3 并發癥發生狀況
在患者手術前中后嚴密觀察與記錄患者術中、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本文研究統一采用的數字統計軟件是SPSS17.0軟件,其中以n,“%”表示計數數據,以檢查,差異為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一般資料
2.2 并發癥處理方法
術中共有20例出血患者,均采取積極觀察并準備溫鹽水沖洗液,備用;后經觀察,僅2例需沖洗治療,其余自行排清尿液。10例患者發生粘膜損傷及穿孔(均因醫師試圖取出較大結石、操作失誤等導致),其中1例扭曲嚴重無法置入導絲需采用中轉開放手術治療,其余置管處理;術后輸尿管狹窄6例,其中2例因反復置管無效,中轉手術采用開放重吻合術處理,其余反復置管狹窄改善;開放重吻合處理,其余反復置管狹窄改善。感染性休克3例,都為老年女性,均為結石梗阻發熱行置管后發生,均轉入lCU病房抗感染抗休克治療,均治愈,無死亡。
3.討論
隨著內鏡及影像學的發展以及患者對手術耐受力、無痛手術的要求,輸尿管硬鏡+鈥激光治療輸尿管結石已被臨床醫師廣泛應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被嚴謹的學術文獻證實[4]。
雖然輸尿管硬鏡結合鈥激光可有效及安全的將輸尿管結石破碎,依舊存在一定因素導致并發癥的發生。因此手術前、中、后預防并發癥對疾病的治療及愈后有重要意義。(1)術前準備:患者均需提供詳盡的影像支持,對比手術適應癥,醫師熟練操作。(2)為預防輸尿管狹窄及曲折的進鏡困難,應采用全麻松弛尿道及輸尿管;對于進鏡困難的還可采用6.5f細鏡嘗試進鏡,適當加大量沖洗可引導內鏡隨導管進入體內。(3)術前準備溫鹽水可預防術中出血;如進鏡阻力過大,需嚴密監控導管及內鏡對粘膜的損傷;輸尿管迂曲時,可協助患者調整體位,利用導絲支撐進鏡,預防穿孔的發生[5]。(4)術后可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的發生。
本次研究表明,有2名需沖洗治療的術中出血患者,18例出血患者自行清除;3例需中轉手術治療患者,其中1例輸尿管扭曲嚴重無法置入導絲,及損傷粘膜,需開放修補,2例因輸尿管狹窄需開放重吻合處理,還有8例其他損傷患者,4例輸尿管狹窄;損傷患者置管處置,狹窄患者反復置管均可進行鈥激光碎石;3例術后感染性休克患者,送入ICU采用抗菌、補液治療。全部患者并發癥均因處置及時,全部恢復、好轉。
綜上所述:輸尿管硬鏡結合鈥激光可有效、安全治療輸尿管結石;但因操作不當及輸尿管狹窄、扭曲等導致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此術前檢查、術中熟練的操作及術后病情觀察對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齊軍.經尿道輸尿管硬鏡欽激光碎石術后留置雙J管的并發癥及處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86):14.
[2]張慧明.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的體會[J].中國內鏡雜志,2016,22(4):105.
[3]喻華,張義.輸尿管硬鏡鈥激光治療輸尿管結石的失敗原因及并發癥分析[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3,28(8):585.
[4]周建華.輸尿管硬鏡鈥激光治療輸尿管結石的并發癥及其預防[J].新醫學,2012,43(9):658.
[5]馮瑞.輸尿管硬鏡聯合欽激光碎石治療各類輸尿管結石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學,2014,25(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