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消化內科患者的病情比較復雜,有的疾病存在一定的傳染性,因而在護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定的風險[1]。而這些護理風險的影響因素也是多樣化的,本文主要對消化內科護士護理風險因素進行闡述,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參照組)以及2016年6月—2016年10月(研究組)兩個時間段作為研究對象,參照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年齡15—69歲,平均(40.5±3.6)歲;研究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各25例,年齡12—70歲,平均(38.6±10.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不行特殊措施,研究組分析護理風險,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護理風險因素:(1)護理人員風險因素:直接接觸患者的分泌物以及血液;被銳器刺傷;工作強度大缺少休息時間[2]。(2)患者風險因素:護理人員的專業護理知識不夠強,在具體的護理過程中簡化護理流程;與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不夠;安全健康教育宣傳不到位等。預防措施:(1)加強對護理人員安全護理意識的宣傳,可以定期的開展宣教活動,向護理人員灌輸安全護理的工作理念[3]。(2)護理人員在行護理時須嚴格的遵守護理章程,全面掌握各種防護用品的使用方法;為了減少針刺的風險避免徒手操作,將分離針頭放入利器盒內保存。(3)與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增強患者的信任度,從而減少醫療糾紛。(4)完善護理制度,制定緊急的護理方案,避免在突發情況下處理不規范。
1.3 觀察指標 對兩個時間段的護理誤差發生情況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記錄與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進行文本數據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護理誤差發生率比較 50例研究組中出現2例護理安全誤差,發生幾率為4%,50例研究組中出現10例護理安全誤差,發生幾率為20%,就護理誤差發生率而言,研究組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的有48例,不滿意2例,護理滿意度為96%;參照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的有35例,不滿意15例,護理滿意度為70%;就護理滿意度而言,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通過研究顯示,在消化內科的護理工作中,造成護理風險的影響因子比較多,既有護理工作人員的疏漏同時也有患者自身的原因。本次研究對護理風險進行識別并且針對不同的護理風險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對提高消化內科的臨床護理質量與水平意義重大。本次研究中,研究組護理誤差發生率4%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0%,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6%顯著高于參照組70%,P<0.05。由此可見,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嚴格遵循護理規章制度,經常加強護理培訓工作,在護理過程中始終注意預防措施,不僅能夠減少醫患糾紛同時還能降低護理安全誤差,提升消化內科護士的臨床護理質量與水平。
參考文獻:
[1]符美芳,戴莉,彭梅瓊,鄭紅梅,關國瓊.PDCA循環在防范消化內科患者排泄相關性跌倒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6,(02):15-19.
[2]王立新.手術室護士血源性暴露危險因素的預防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14):3480-3481.
[3]潘敏.普外科護理過程中常見的危險因素及降低護理風險的措施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30):3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