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華 沈柳
【中圖分類號】R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近年來,隨著護理研究的不斷深入,靜脈留置針穿刺是一項成熟的護理技術操作,它已逐步取代了傳統的穿刺[1]。該治療技術操作簡單,容易掌握,利于保護血管和保持靜脈通暢,具有緩解輸液對患者靜脈造成的壓力,血管刺激性較小,血管穿刺次數少,既能滿足脫水和危重病人的補液需要,又能為心肺功能差,需緩慢維持輸液或限定滴速的病人提供方便,而且還能減輕多次反復穿刺給患者造成的痛苦等。這些顯著的優勢,能夠大大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臨床護理和治療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該護理技術已經得到了臨床醫學工作者的一致認可。本次臨床研究對靜脈留置針的臨床應用及護理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15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崇明分院普外科住院患者400例,其中男296例,女104例,年齡10-80歲,平均年齡41歲。40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0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所患疾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靜脈穿刺均一次性成功。留置針:威海潔瑞醫用制品有限公司的Y型留置針。固定:采用威海威高富森醫用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使用醫用透明貼膜固定。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新的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方法:穿刺部位及靜脈選擇是外周表淺靜脈。留置針型號:22#。封管:①常規消毒肝素帽。②將抽有封管液(生理鹽水)的注射器針頭刺入肝素帽內。③推注完封管液后用夾子將留置針硅膠管夾好。沖管:補液開始與結束使用3-5ml生理鹽水緩慢推注入靜脈留置針內。消毒:穿刺時用安爾碘在穿刺點消毒2遍,直徑大于等于8cm。輸液時用安爾碘消毒肝素帽的橡膠塞及邊緣2遍。更換貼膜每周2次。更換靜脈留置針:72-96小時更換。
1.2.2 觀察組 采用新的護理方法:穿刺部位及靜脈的選擇是避開關節處,前臂掌側靜脈表淺易于固定,保留時間較長,為首選靜脈穿刺。根據留置針的使用原則,宜選用粗、直、血流豐富、無靜脈瓣的血管進行穿刺。穿刺前詳細詢問四肢外傷史,避免選擇患肢置靜脈留置針。對于可下床活動的患者,不宜選用下肢靜脈。型號相符,臨床上應選用較粗的靜脈和較細的靜脈留置針,這樣套管部分與血管之間有一定量的血液邊流,可減少套管與血管內壁接觸的機會,減少靜脈炎的發生率。靜脈留置穿刺過程盡量保持無菌操作,消毒液使用量掌握適當,避免消毒液用量過大,經由皮膚與血管間竇道進入血管內造成化學刺激,導致靜脈留置針穿刺部位皮膚發生炎癥反應[2]。輸入血管刺激性藥物前后要用生理鹽水沖管。高滲液如20%的甘露醇、營養液、脂肪乳、氨基酸、能量合劑及縮血管藥物等對血管刺激性大,易引起靜脈炎,縮短留置時間,在輸入這些藥物時應減慢輸液速度同時應在輸液過程的中間輸入。封管:①常規消毒肝素帽。②將抽有肝素鈉鹽水的封管液(肝素鈉鹽水的配制濃度:1支肝素1.25萬U稀釋于1250mL生理鹽水中,即每毫升含10U肝素)的注射器針頭斜面刺入肝素帽內先緩慢推封管液,至1ml時,邊推注射器邊距留置針近端(約1-1.5cm)處關小夾子后再拔除注射器。沖管:采用脈沖式沖管,即推一下停一下的方式,使推注液在導管內形成小漩渦,有利于把導管內的殘留藥液沖洗干凈。消毒:穿刺時用安爾碘在穿刺點消毒2遍,直徑大于等于8cm。輸液時對肝素帽先用酒精棉球擦拭10s后再用安爾碘消毒肝素帽的橡膠塞及邊緣2遍。更換貼膜每周2次(7、8、9月每周3次),若穿刺部位發生滲血、滲液時及時更換。若貼膜發生松動、卷曲、污染等完整性受損時應立即更換。更換靜脈留置針:滴速減慢或不滴,如無回血,沖洗有阻力時,應考慮留置針導管堵管,此時應拔除靜脈留置針,切記不能用注射器使勁推注,以免將凝固的血栓推進血管,造成栓塞。穿刺點周圍發紅、壓痛,患者主訴穿刺部位出現明顯不適等情況時立即拔除并更換穿刺部位。持續輸液者,對穿刺肢體間歇性地進行濕熱敷,每2小時1次,每次20min,并囑患者保持輸液肢體與心臟平齊或稍高。更換敷料時改變導管圓盤的固定位置。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過緊。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靜脈留置針并發癥的發生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
3.討論
采用新的護理方法可減少靜脈炎、堵管、藥物滲出的發生率。靜脈留置針是臨床應用于輸液治療的常用方法,其操作簡便,適用于人體任何部位穿刺輸液治療[3]。護士不但要正確掌握穿刺技術更應掌握護理要點以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充分發揮靜脈留置針的功效,減輕患者因反復穿刺及并發癥帶來的痛苦。
3.1 靜脈炎:由于物理、化學及感染等因素對血管壁的刺激而導致血管壁的炎癥表現,判斷靜脈炎的標準是沿靜脈走向出現多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靜脈壁內膜的炎癥,分為機械性靜脈炎、化學性靜脈炎、細菌性靜脈炎、血栓性靜脈炎、拔針后靜脈炎五種。INS分級(國際靜脈組織):0級:沒有癥狀;1級:輸液部位發紅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紅腫;3級:包括2級、條索狀物形成、可觸摸到條索狀的靜脈;4級:包括3級、可觸及的條索狀靜脈長度大于1英寸、有濃液流出。選擇柔軟材質的留置導管,避開關節部位穿刺,穩定固定導管和輸液管,減少移動;進行穿刺及固定操作時動作要輕柔、熟練,避免技術不嫻熟增加反復穿刺操作,減少套管針反復移動,增加血管管壁機械性損傷程度[4];充分的血液稀釋,減慢輸液速度;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定期觀察穿刺部位情況。
3.2 導管堵塞:血液或藥物在靜脈導管內形成栓子造成的堵塞。正壓沖管;掌握藥物配伍禁忌,兩種藥物之間應沖生理鹽水;定期觀察液體輸注;避免導管打折,正確選擇穿刺點以及固定護理是基本要素。
3.3 藥物滲出:靜脈輸液過程中,非腐蝕性藥液進入靜脈管腔以外的周圍組織。靜脈留置針穿刺進針角度、病人配合程度及固定效果等因素均與液體滲透形成相關聯[5]。用藥前識別所輸入藥物的性質;提高穿刺成功率;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宣教;加強巡視等方面進行預防。
4.小結
靜脈留置針的應用是臨床輸液較好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減輕因頭皮針反復穿刺造成的血管損傷及精神痛苦,適用于長期輸液的成人。另一方面也減輕臨床護士在靜脈穿刺方面的工作量。只要我們嚴格執行護理操作常規,做好周密的預防措施,既可保證病人的安全,嚴格控制并發癥的發生,又可保證留置針留置時間,最大限度地發揮留置針持續留置的優點,使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病人在靜脈輸液治療與花費上得到最大的保障,真正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主題。但使用中醫務人員被針刺傷的風險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馬花妹,張海英.Y型靜脈留置針單手兩指推管技術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12,11(1):80.
[2]程黎.靜脈留置針并發癥發生的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研究[J].全科護理,2016,14(32):3365-3368.
[3]葉晶.復合外傷患兒靜脈留置針引起靜脈炎的預防及護理預防[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4(6):468.
[4]趙林.靜脈留置針并發癥發生的原因分析及預防[J].吉林醫學,2013,34(04):773-774.
[5]王令煥,徐梅,劉太響,等.外周靜脈留置針致局部靜脈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河北醫藥,2015,37(11):175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