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化英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2
呼吸系統疾病病程較長,且復發率較高[1]。主要臨床癥狀有咳嗽咯痰、呼氣急促與胸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上除了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外,科學的護理方法是患者預后的關鍵,據調查發現,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質量與臨床治療有效率呈正比[2]。本次研究將在基礎護理上結合重癥監護方法,并取得滿意效果,現將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本院呼吸內科在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重癥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來院就診順序分成兩組,各46例,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最低年齡20歲,最高年齡70歲,平均年齡為(67.25±2.12)歲,其中慢性支氣管炎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20例、支氣管哮喘11例;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最低年齡18歲,最高年齡72歲,平均年齡為(68.20±3.14)歲,其中慢性支氣管炎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21例、支氣管哮喘11例。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呼吸內科基礎護理,遵醫囑實施護理計劃。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重癥監護,護理內容如下:(1)環境與心理護理,營造溫馨的病房環境,消除患者陌生感,病房溫度適中,減少人員探視,避免交叉感染,護士了解患者心理特點,主動與患者溝通,給予更多的關懷,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緒,講解科室治療成功的病例,樹立戰勝疾病的心理,積極配合治療。(2)機械通氣護理,機械通氣是重癥患者常用的治療措施,能幫組改善通氣狀態,有利于病情恢復,機械通氣屬于介入治療,臨床護理不正確會誘發并發癥,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因此,護士應全面掌握機械通氣的護理要點,并向患者與家屬講解關于機械通氣過程中的須知,定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與痰液,保持氣道順暢,定期對呼吸機消毒處理。(2)呼吸功能監測,定時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心律、脈搏等,加強夜間巡視工作,做好護理記錄,對于吸氧患者應觀察情況調整氧流量,定時進行血氣監測,避免出現低氧血癥。(3)飲食護理,護士根據患者調整飲食方案,及時補充維生素、營養礦物質與高蛋白質食物,囑咐患者少量飲水。(4)護士指導患者如何正確使用藥物,嚴格控制患者藥物劑量,使用受體興奮劑類藥采取噴霧方式,同時監測心律與脈搏等,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將特殊要與一般藥物分開滴注,調整滴速,治療期間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1.3 療效評定 觀察兩組護理護理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及護理效果。顯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好轉,但未恢復至正常;無效:經治療后病情未得到控制反而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 5統計學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檢驗,記P<0.05在統計學中差異明顯。
2.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各項指標變化對比 與護理前對比,兩組護理后的PaO2指標顯著升高(P<0.05),其他指標顯著降低(P<0.05)。但觀察組的護理后的各項3.討論
呼吸內科疾病屬于一種慢性疾病,該病病程較長、復發率較及呼吸道感染率較高等[3]。其中重癥患者的并發癥相對較高,因此,護士在臨床護理期間應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情況,了解疾病特點,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做好基礎護理,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本次研究在基礎護理上結合重癥監護,對患者進行疏導,消除患者負面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通過機械通氣護理,降低并發癥率,加之飲食護理,科學合理搭配飲食,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復,正確指導患者用藥劑量,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率,加強出院健康宣教,為重癥患者提供最優質的臨床服務,有助于患者盡早康復。文章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各項指標及護理效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呼吸內科中重癥患者在基礎上護理結合重癥監護效果更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為患者遠期預后奠定基礎,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胡其秀.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體會[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2, 16(16):39-40.
王孟. 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 護士進修雜志, 2013(21):2009-2010.
[2]涂衛萍.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J].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14(S2):289-289.
[3]王孟. 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 護士進修雜志, 2013(21):2009-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