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虹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2
臨床需全面掌握疾病基本特點,進一步強化急診護理,可縮短急性重癥顱腦損傷疾病者搶救時間和急診時間,且可降低并發癥和死亡率等。此研究把124例患者分組研討,其目的在于研討急性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急診護理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124例研討對象,選取范圍為我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按護理方式分組分62例對照組和62例研究組。對照組內32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為25.3歲-74.2歲(34.6±4.3)歲,GCS評分為(4.5±1.3)分;研究組內33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為25.6歲-74.6歲(34.9±4.2)歲,GCS評分(4.6±1.3)分。兩組研討對象一般資料(GCS評分、年齡、性別構成比等)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性護理,入院后把患者安置在搶救室或單人病室中,把床頭抬高15-30度,開通靜脈通路,快速滴注甘露醇20%,以免出現顱內高壓和腦疝,把頭部偏向一側,確保其呼吸保持暢通,及時清除分泌物和嘔吐物,以免出現窒息,并給予吸氧治療。患者若有手術指征,需做好各項術前準備。
研究組接受急診護理,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監測體征狀況。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偏癱、單癱等癥狀,監測器感覺、運動、肢體反射狀況;監測顱內壓,急性重癥顱腦損傷疾病者容易合并顱內高壓,出現噴射樣嘔吐,劇烈頭痛,頻繁惡心等癥狀,針對合并意識障礙疾病者,容易發生躁動不安等情緒,因此,各護理工作人員需在護理中,監測患者意識狀況,以及嘔吐物性質、量、顏色等,進而來判定顱內高壓狀況。此外,還需監測患者瞳孔、意識等狀態。
(2)高熱護理。此疾病患者體溫升高會損害中樞神經,容易出現中樞性高熱狀況,各護理工作人員需給予相應物理降溫、亞冬眠療法進行降溫,讓高熱癥狀得到緩解。
(3)呼吸道管理。術后,意識未及時恢復者,會一定程度降低其呼吸系統防御能力,深度麻痹咽部肌群,神經發生反射性遲鈍,增多痰液,口腔分泌物滯留,發生肺部感染,所以,各護理人員需協助其每間隔兩小時進行一次翻身[1-2],給予霧化方式進行治療,讓呼吸系統保持濕潤。
(4)腦脊液外漏護理。針對判定為腦脊液外漏者,需墊高頭部,把無菌巾鋪設在枕頭上,及時清除鼻前庭和耳道中血跡和污垢,定時擦洗鹽水,給予酒精消毒處理,患者呈側臥位,以免顱內污染,液體出現堵塞或出現逆流。
(5)躁動護理。針對急性重癥顱腦損傷疾病者,往往會出現躁動不安,主要因素為腦水腫,需合理給予鎮靜劑。針對出現躁動不安者,勿約束肢體,以免因癥狀過度將顱內壓提高,腦水腫狀況被加重,或加重顱腦消耗量。
1.3 指標判定。整個護理過程中,需記錄患者各指數(住院死亡、搶救死亡、住院時間、救治時間等),并對比討論。
1.4 統計學方法
此研究中研究所得的計量(住院時間、救治時間)和計數資料(患者死亡數據)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版本)分析,計量資料表示方式為(±s),計數資料表示方式為:(n,%),若P<0.05,則判定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各指數狀況,包含住院時間、救治時間、住院死亡率、搶救死亡率等,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
3.討論
臨床腦外科中一種急重癥疾病則為急性重癥顱腦損傷,此疾病發生速度較快,病情較重且穩定性較差,容易造成意外性事件,存在較高死亡率和殘疾率。此疾病患者存在較大雙上面積,若處理不當或不及時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所以,需及時評估其病情狀況,制定出合理治療方案,進而控制病情。以往急救流程主導為接診醫生,給護理人員屬于被動性醫囑執行,對搶救患者和提升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均有不利影響。此研究中所采用的急診護理干預方式,給予嚴格消毒滅菌處理,降低并發癥,克服病情多變和進一步發展,降低死亡率,且護理過程中,各護理人員需適當溝通,和藹可親。通過給予規范化、程序化的急診護理干預,可縮短其搶救時間和住院時間,把握其治療最佳時機。此結果也同時證實了此點,和許玲玲等學者所報道的結果具有一致性[3-4]。綜上,臨床可將系統急診護理干預應用到急性重癥顱腦損傷疾病者中,對提升其療效存在較大有利,縮短住院時間和搶救時間。
參考文獻
[1]周婷,張平,張莉等.神經節苷酯鈉治療急性重癥顱腦損傷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6,32(7):582-584.
[2]楊娟.急性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急診護理的臨床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7):309.
[3]許玲玲.急性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急診護理體會[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15):220,223.
[4]劉媛,戴敏,張宇等.重癥顱腦損傷病人行動態顱內壓監測的觀察和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