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芨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1.資料與方法
1.1 方法
對照組A的34例患者行常規的基礎護理;觀察組B的34例患者在行常規的基礎護理的同時,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護理;觀察組C的34例患者在行常規的基礎護理的同時,進行針對性的飲食干預護理;觀察組D的34例患者在行常規的基礎護理的同時,進行針對性的機械通氣干預護理;觀察組E的34例患者在行常規的基礎護理的同時,并進行心理干預、飲食干預和機械通氣干預相結合的應急護理干預,每組患者在護理前和實施護理后分別進行心率和呼吸頻率的測定,記錄數據。
1.1.1 心理干預
護理人員需主動關心患者并和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的變化,向患者講明疾病的相關知識和臨床治療的方法、必要性和注意事項,以及不良情緒對疾病的不利影響,并介紹同類型成功的案例,來消除患者產生的煩躁、恐懼、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積極主動配合治療,提高配合依從性。
1.1.2 飲食干預
呼吸內科的重癥患者飲食宜選擇清淡、低鹽、低脂的食物,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注意飲水量。如果行腸內補充營養較困難時,可行靜脈補充營養,以促進疾病康復。另外,護理人員要勸導患者戒煙、戒酒,提醒患者及時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物,預防感冒的發生。
1.1.3 機械通氣干預
實行機械通氣護理干預時要按照以下要求進行:①及時清除呼吸道異物及分泌物(如呼吸道內存在的痰、血塊等),確保氣道通暢、順利吸氧;②嚴密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若有大汗、突然煩躁不安和嚴重缺氧等情況出現,要及時檢查有無窒息、氣管梗阻、漏氣或者有無氣囊脫落等事件發生。
1.2 觀察項目和指標
1.2.1 護理效果
按照以下標準進行評價:
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消失,呼吸順暢,生命體征維持在穩定狀態,各項身體指標有較大程度恢復,生活質量提高。
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明顯好轉,呼吸順暢,生命體征維持穩定,各項身體指標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消失,呼吸困難嚴重,病情呈現出不斷加重的趨勢,患者的生命體征處于不穩定狀態,嚴重制約了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
1.2.2 心率和呼吸頻率
每組患者在護理前和實施護理后分別進行心率和呼吸頻率的測定,記錄數據。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護理效果的比較
對5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的護理效果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對照組A的總有效率為73.5%,觀察組B的總有效率為85.3%,觀察組C的總有效率為82.4%,觀察組D的總有效率為88.2%,觀察組E的總有效率為94.1%,觀察組B、C、D分別與對照組A相比,雖然護理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A,但均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顯著即P>0.05,觀察組E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A,差異顯著即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在本文的研究方案中,對于觀察組B、C、D患者在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再分別對應單獨使用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和機械通氣護理,而觀察組E在給予基礎護理的同時,又進行了心理干預、飲食干預和機械通氣干預相結合的應急護理干預,從護理效果、心率和呼吸頻率的比較結果可知,雖然單獨使用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和機械通氣護理的護理效果相對于對照組均有明顯改變,但沒有達到差異顯著的水平,而綜合使用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和機械通氣護理的護理效果相對于對照組的改變達到了差異顯著水平,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宜使用綜合護理的方式,即要采用多種護理方法,做到多管齊下,以此達到全方位治療患者疾病的目的。綜合護理方式不僅保證對患者的針對性護理,同時還能根據患者的病情對其進行全方位的護理,有效的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了病情的復發率。為此,護理人員必須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醫患關系。
參考文獻:
[1]王玉梅.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03):778-779.
[2]陸美玲.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及探究[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