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晶晶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引言: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是常見性急癥之一,主要發生在偏遠地區,發病后會在短時間內發生機體缺氧反應,搶救不及時直接造成器官功能損傷問題[1]。另外,患者吸入一氧化碳的時間越長、濃度越高,其搶救的難度越大,造成的機體傷害越為明顯[2]。從機體影響方面進行分析,一氧化碳、血紅蛋白之間結合,造成器官、組織缺氧表現[3]。在搶救治療期間加行急診護理路徑臨床療效顯著,對于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就我院搶救治療的9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作為實驗實驗對象,對比常規護理以及急診護理路徑在搶救治療中的實施價值,內容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0月期間收治搶救治療的9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作為實驗對象。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年齡在10歲到82歲之間,年齡均值(46.0±2.2)歲;輕度中毒患者25例,中度中毒患者36例,重度中毒患者29例。將90例患者隨機進行分組護理,組間性別、年齡、中毒情況等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參照組: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急診護理路徑。首先,建立護理小組。選擇急診科室護士長以及有經驗的護理人員組成急診護理路徑小組,并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組內成員進行一氧化碳中毒相關資料收集并制定具體護理路徑。其次,急診分檢。預檢臺護理人員在接收中毒患者后要對其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并選擇綠色通道,告知搶救時進行相關搶救物品準備,并通知治療相關醫師。再次,轉運期間護理。患者在送入搶救時途中要建立靜脈通道并進行心電監護、吸氧。最后,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綜合患者受教育情況、家庭情況等基本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同時,護理人員要將一氧化碳中毒機制以及治療方法、相關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家屬,說明日常生活中使用煤氣、煤爐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指導患者及家屬急救常識。另外,患者出院前要遵循醫囑進行高壓氧治療并及時復查,避免中毒后出現的遲發性疾病問題。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對比兩組中毒患者的護理有效率、接受高流量面罩吸氧時間、神經功能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9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實驗觀察指標進行計算分析。護理有效率以%形式展開,進行卡方檢驗;計量數據觀察指標以形式展開,t檢驗。P<0.05,即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標準[4]。
2.結果
2.1 組間搶救期間臨床觀察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接受高流量面罩吸氧時間、神經功能兩項搶救期間臨床指標對比結果,見表1。經對比,觀察組優于參照組,P<0.05。
3.討論
一氧化碳中毒是指含碳物質在未充分燃燒的情況下出現的產物直接進入人體呼吸道而發生的中毒問題,中毒情況下會直接造成身體組織細胞毒性問題,嚴重情況下造成多項器官功能損傷[5]。患者中毒后,有頭痛、無力、頭暈、呼吸障礙等癥狀表現,嚴重情況下患者還會出現意識障礙、昏迷以及腦、肺水腫等問題。患者中毒后短時間內進行救治以及護理干預,對于提高中毒患者生存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本次實驗選擇了我院兩年內收治的9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在對患者進行搶救治療期間,分為采取常規護理的參照組、急診護理路徑的觀察組,組間基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搶救總有效率為100%,參照組患者搶救總有效率為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兩組搶救期間臨床觀察指標對比,觀察組均有明顯優勢,P<0.05。由此說明,在急救期間加行急診護理路徑可以提高搶救率,并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治療預后效果,具有推廣實施價值。另外,要求急診護理人員要不斷進行急救知識學習,能夠積極應對急診突發事件,通過護理技術的提升、溝通能力的提高,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并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趙艷艷.急診護理路徑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5,47(8):1006-1007.
[2]方美子.分析急診護理路徑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搶救效率和預后情況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7):158.
[3]岳茂芹.急診護理路徑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搶救效率和預后情況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4,(26):95-96.
[4]郝書文.探析急診護理路徑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心理醫生,2015,21(19):159.
[5]楊紅珍,陳健香.臨床護理路徑在一氧化碳中毒病人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前沿(上半月),2009,04(15):1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