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穎
摘 要:20世紀20、30年代大批遷往上海地區(qū)的韓人掀起 “韓國獨立運動”。1919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法租界成立,自成立之日起,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中國國民政府就在政治,物質,軍事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加深了中韓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然而,在美蘇的控制下,1945年朝鮮半島最終分裂為兩國,使蔣介石國民政府幫助韓國臨時政府實現獨立的愿望終究沒有實現。
關鍵詞:韓國獨立運動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 援韓政策
1919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法租界成立,自成立之日起,就得到中國各界人士的支援,以孫中山為起始,以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為最典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蔣介石的援韓政策才停止。
由于歷史原因,到1992年中韓建交后,關于近代中韓關系史這方面的研究才出現了。楊昭全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史料匯編》、石源華的《韓國獨立運動與中國(1919---1945)等,是近年來韓國學研究的重要的成果。本文主要以這些珍貴的史料為基礎,對南京國民政府與韓國獨立運動的關系進行簡單梳理,客觀的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
一、早期援韓思想的起源
孫中山與早期援韓思想形成
孫中山是援韓政策的領路人,他對韓國寄予了深切同情,并對其獨立運動給予了熱情的支持。
1910年“日韓合并”后,朝鮮半島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在寺內正毅為朝鮮總督后,推行“武斷統(tǒng)治”,引發(fā)了一系列義兵斗爭和反日獨立運動。孫中山對此甚為關注“日本既吞高麗,方欲并支那。” [1]但在當時孫中山的援韓思想僅限于聲援,并沒有什么實際的行動與措施,盡管孫中山早期的民族主義是包括支援亞洲弱小民族獨立的,但在當時主要是針對越南,而非朝鮮。原因主要是:日本吞并韓國初期,中國國內面臨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任務。出于對國家利益和國際形勢的考慮,尚不能對日本采取懷有敵意的舉措。更重要的是,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孫中山對日本其實是抱有幻想的。與日本首相桂太郎的談話足以證明“日本擊敗帝俄之后,如其南向海洋,協(xié)助中國國民革命,解除不平等條約的束縛,共同阻截英國的霸權于亞洲之外,亞洲民族由此獲得自由平等;唯有中日兩國互相信賴,共同努力,方才能夠達到這遠大的目的。” [2]可見孫中山最初是把日本看做中國恢復民族獨立復興的有力助手,未能對日本的侵略行為及時予以譴責。但隨著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使孫中山逐步認清日本的巨大野心,對韓國獨立運動的支持漸漸明朗化,將援韓政策提上日程,并被后來的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繼承下來,直至1945年韓國光復。
1919年韓國“三一運動”失敗后,大批韓國愛國志士來到中國上海法租界成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積極尋求國際社會的承認,當時中國被國際承認的合法政府是北洋軍閥政府,其無法正面支持韓國獨立。于是韓人把希望放在擁護共和的孫中山的南方護法軍政府。
1919年成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以李承晚為總統(tǒng),而早年來華的申圭植成為外務總長。申圭植在支持辛亥革命的過程中與中國黨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希望能與孫中山政府締結合作互助關系。1921年10月,申圭植以韓國臨時政府專使身份到達廣州,與孫中山進行了會面。兩個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革命政府實現了互相承認與支持,孫中山答允,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進駐廣州的代表由護法政府承擔一切公務和生活開支,但對于申圭植提出的兩項要求,孫中山并未答允。一是借款問題,二是向孫中山租借一塊土地。孫的答復 “一切實力援助,須待北伐計劃完成以后。屆時當以全力援助韓國復興運動也。” [3]孫中山還承諾,盡全力為韓國培養(yǎng)軍事人才,50多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推薦的韓國青年先后進入云南講武堂學習,此后韓人不斷進入之后成立的廣州大學和黃埔軍校,為韓國造就了第一批軍事革命力量,由此可見,申孫會談邁出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與中國政府合作的關鍵性一步。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確定了“聯(lián)俄容共”的方針,第一次國共合作由此展開,尤其是孫中山在會上對民族主義的重新闡述,“提倡被壓迫民族去自決,為世界上被壓迫的人打不平”,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人民應當同蘇聯(lián)和一切“被壓迫的國家聯(lián)合”,為了中國民族獨立和“扶助弱小民族”,去“把那些帝國主義都來消滅。” [4]使得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更加向前發(fā)展,韓國獨立運動和中國革命聯(lián)系的更加緊密了。也為后來南京國民政府的援韓政策定下了基調。
二、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援韓政策的發(fā)展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與世長辭,但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理念被繼承下來,使援韓政策得以持續(xù)發(fā)展。
1、推動韓國臨時政府改組
1927年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當時處于上海法租界內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面臨著內部激烈的派系斗爭,隨著李承晚被罷免,臨時政府陷于癱瘓。九一八事變后,抗日思想在蔣介石腦中逐漸形成,如何援助來華參與抗日斗爭的韓人,成為南京國民政府日漸重視的問題。擺在國民政府面前的第一個難題,是促進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各派系間的聯(lián)合。
當時臨時政府內部主要有兩派,一派是以韓國獨立黨的領導人金九為首。另一派是以金若山為首的朝鮮民族革命黨。蔣介石在實施援韓政策的過程中,始終注意團結韓政府內部的各個派系。
為加強對韓國臨時政府的指導與支援,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援韓機構-東方民族運動復興委員會,改變了過去較為隨意的援韓方式,援韓政策更加定型與鞏固。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之后,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內部派系斗爭更加復雜化。1937年8月,韓國國民黨,朝鮮革命黨和韓國獨立黨等革命團體,在國民黨的敦促下,在南京聯(lián)合成立“光復陣線”。同年,朝鮮民族革命黨與朝鮮革命者聯(lián)盟等組成朝鮮民族戰(zhàn)線聯(lián)盟,并于1938年10月10日建立“朝鮮義勇隊”。兩大集團因內部分歧,無法達成一致,1939年,蔣介石令朱家驊處理臨時政府內部問題,但是仍然收效甚微。
韓國臨時政府在中國的26年間,南京國民政府對其的支持是非常全面的,盡管促成韓政府內部整合的努力成果不夠顯著,但畢竟使韓國臨時政府的各黨派力量趨于統(tǒng)一,形成了一股向心力,在整個援韓過程中,蔣介石基本把重心放在了金九的韓國獨立黨上,對于其它小黨派,也多有提攜幫助。為光復韓國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2、建立軍事力量
七七事變后,韓國臨時政府領導人意識到,幫助中國抗戰(zhàn)是完成復國大業(yè)的重要一步,因此積極參與中國抗戰(zhàn)事業(yè)。不少在中國軍事院校學習的韓國青年志士,正式建立軍隊,聽從國民黨的指揮,參與抗日斗爭。
1938年金若山建立的朝鮮義勇隊就成為在華抗擊日軍的最初的韓人部隊。金若山擔任朝鮮義勇隊總隊長,金星淑擔任指導委員兼政治部部長。精通日語的朝鮮人被分配到中國各大戰(zhàn)區(qū),配合國民黨軍隊作戰(zhàn)。[5] 1940年初,金九要求臨時政府也建立一支軍隊-韓國光復軍。得到蔣介石的確切答復后,在1940年9月17日的重慶嘉陵賓館舉行了韓國光復軍的成立典禮,李青天擔任總司令,李范奭出任光復軍參謀長。至此在華韓人軍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成為國民黨抗擊日軍侵略者的重要輔助力量。
但是,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很快就分道揚鑣。到了戰(zhàn)爭相持階段,朝鮮義勇隊以樸孝三為代表的骨干不滿足于擔任國民黨的輔助支援力量,陸續(xù)離開國民黨控制區(qū),來到共產黨的太行山區(qū),在中共的幫助下,成立了義勇隊華北支隊。[6]而在此時,金九和金若山雙方爭奪軍事領導權互不相讓,這些軍事力量的出走,使蔣介石逐漸改變過去對各個黨派均施以援手的政策,轉而傾向金九領導的韓國獨立黨,加大對其扶持力度。
1942年7月,蔣介石下令取消朝鮮義勇隊,改編為光復軍第一支隊,完成了兩大軍事力量的整合。根據《光復軍九個行動準繩》規(guī)定,韓國光復軍隸屬于中國軍事委員會,光復軍的指揮權是由國民政府來掌控的,“乃中國之光復軍”[7],由于韓人的強烈不滿,蔣介石在1945年不得不出臺了新的修改辦法-《援助韓國光復軍辦法》,“將光復軍指揮權與戰(zhàn)后轉交予韓國臨時政府。”[8]
3、幫助其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初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希望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但內部復雜的派系斗爭,使很多人并不看好臨時政府的發(fā)展。1932年上海虹口公園尹奉吉刺殺日軍高級將領事件為典型,使世人注意到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存在。蔣介石也高度評價此事“一個韓國青年做出了中國三十萬軍隊沒有做出來的事情” [9]臨時政府在華26年,盡管中韓兩國政府作出諸多努力,直到戰(zhàn)爭結束,仍然是一個不被承認的政府。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第二天,美國對日宣戰(zhàn),使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形勢出現變化。為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12月10日發(fā)表“對日宣戰(zhàn)聲明” [10]矢言“血戰(zhàn)至最后勝利。”仍沒有獲得美國的承認。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簽署《聯(lián)合國家宣言》,韓國臨時政府再次請求美國的承認,遭到拒絕后,轉而請求國民政府的承認。“目前中國已成為四強之一,為世所公認,倘以領導東方各民族革命者之資格,重踐前言,率先承認韓國臨時政府,并提請同盟各國一致承認,提高其國際地位,俾達成光復舊疆之目的。” [11]蔣政府一貫推行援韓政策,出于對戰(zhàn)后亞洲局勢的考慮,也考慮過正式承認韓國臨時政府。但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使國民政府遲遲沒有承認韓國臨時政府的合法性。[12]但也做了大量工作來幫助韓國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
如動用國家外交,爭取國際上對韓國獨立的輿論支持。1943年7月7日,蔣介石發(fā)表《告聯(lián)合國民眾書》“戰(zhàn)爭勝利以后,所有被敵寇占領或侵略的獨立國家,當然要恢復其獨立,自不待言。”[13]這就為戰(zhàn)后韓國獨立提供了輿論導向,推進了韓國獨立事業(yè)的發(fā)展。10月12日,重慶《大公報》刊登社論《論朝鮮獨立》“中國抗戰(zhàn)必須勝利,日本侵略必須消滅,朝鮮必須恢復獨立。”[14]足見中國政府對韓國獨立運動的勝利寄予厚望,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到了友邦的義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zhàn)敗后,中國政府反對國際托管和半島分裂,提出允許臨時政府回國,建立新政府。但美國認為,“親中派”金九并不適合作為美國在朝鮮半島的代理人,只允許臨時政府解散,成員以個人身份回國從政。國民政府的努力化為泡影。
三、評價
南京國民政府的援韓思想來源于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援助弱小民族。”這種思想慢慢成為國民黨內部高層的共識。
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的援韓政策,是全面和完整的。成立特設援韓機構,安排專人料理具體事宜,對在華韓人的生活給予物質資助,培養(yǎng)光復韓國的軍事力量,并在國際社會上為韓國獨立仗義執(zhí)言等,都構筑了近代中韓兩國的友誼基石。蔣介石作為政策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為韓國獨立付出的努力是毋庸置疑的。
與美蘇相比,中國仍是個沒有發(fā)言權的弱國,以至于在戰(zhàn)后,盡管為韓國獨立作出諸多努力,中國仍遲遲沒有承認韓國臨時政府的合法性,“終至于由一個支持韓國獨立運動的主動地位,降為一個旁觀者的配角角色。”[15]這種援韓政策可以說,更多的是出于道義的幫助,而非國家利益驅使。是今天中韓兩國友誼的歷史見證,也是今后中韓兩國友好交往的重要推動力。
注釋:
[1][3][4][11][13][14]王琦.中國國民政府援助韓國獨立運動的緣起和發(fā)展[D]2007
[2]張小萌.淺談孫中山與韓國民族獨立運動[J]北京大學
[7][8][12]楊天石.蔣介石與韓國獨立運動[M]近代中國與世界史.第三卷
[5][15]謝俊美.抗戰(zhàn)時期中國國民政府與韓國獨立運動[N]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36(1)
[6]魯莎莎.韓國獨立運動在安徽[J]現代交際,2010(1)
[9]金京姬.韓國獨立運動在上海-以在上海發(fā)生的幾次歷史事件為中心[D]
[10]夏云.新華日報和韓國獨立運動[J]東京文學,2008(7)
參考文獻:
[1]張金超. 從《震壇》看中國革命與韓國獨立運動的關系[J].廣東社會科學,2009(4)
[2]石源華.韓國獨立運動與中國關系史研究的新課題——關于編纂《編年史》的若干問題[J]東疆學刊,2012,29(1)
[3]魯莎莎.韓國獨立運動在安徽[J]現代交際2012(1)
[4] 邵燦園.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境況與外援—以中國的經濟援助為中心[D]2007
[5]王琦.中國國民政府援助韓國獨立運動的緣起和發(fā)展[D]2007
[6]王世新.韓國光復軍與中國國民政府關系試析——以韓國光復軍征募三分處為中心[J]當代韓國,2009(2)
[12]石源華.論歸國前后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及駐華機構[J]-民國檔案,2004(3)
[14]夏云.新華日報和韓國獨立運動[J]東京文學,2008(7)
[15]石源華.中國共產黨援助朝鮮獨立運動紀事(1921-1945)[M] 2000
[16]金東吉、廉仁鎬.太平洋戰(zhàn)爭時期在渝韓國獨立運動團體與蘇聯(lián)[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5(4)
[17]付貴九.上海“韓國歷史政府”舊址[J]歷史教學,2001(7)
[18]石源華.上海地區(qū)韓國獨立運動史料論述[J]民國檔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