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林++呂芳
摘 要: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區域金融的內涵、研究框架和研究視角等內容還未達成共識。本文分析了既有文獻對區域金融內涵認識的局限,并從現實表現、動力機制和影響效應三個層面嘗試構建區域金融理論研究框架。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研究視角和主要方向進行了總結和評述,指出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領域,為構建區域金融學理論體系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區域金融;內涵演變;框架構建;進展評述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6(12)-0041-04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資源分布、城鄉差異、市場規模等空間差異構成了區域金融存在的客觀基礎。基于此,眾多學者對我國區域金融研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并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迄今為止并未形成系統的區域金融研究框架和理論體系,區域金融更多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現在學術研究當中,而且對于區域金融內涵的理解也未形成統一認識。基于此,本文在綜合分析國內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區域金融內涵、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內容作進一步梳理和探討。
一、區域金融的內涵界定及其演變
我國區域金融研究正經歷從現象描述到內因探討、從單一主題研究到多視角研究的繁榮過程,迫切需要建立系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框架,很多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嘗試,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的研究以張軍洲(1995)為代表,主要關注區域金融差異和空間分布。他指出,區域金融是指一個國家金融結構與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在外延上表現為具有不同形態、不同層次和金融活動相對集中的若干金融區域,需要從空間差異、金融結構差異、吸收和輻射功能差異、環境差異四個層面掌握區域金融的內涵。此后,殷德生(2000)、支大林(2002)、劉仁伍(2003)、楊德勇(2006)等從不同角度對區域金融展開了研究,但是,在對區域金融內涵的理解上基本沿用張軍洲提出的觀點。這一時期區域金融的主要研究內容是金融發展空間結構差異和變動規律,金融結構差異、差異互補和相互關聯是這一時期區域金融關注的焦點。
第二階段的研究以鄭長德(2005)為代表,他將大國背景、區域經濟特征等要素作為區域金融研究的基礎,認為區域金融是“大國經濟條件下,一國金融結構與金融運行受區域經濟運行和宏觀金融政策影響而形成的若干具有不同層次、不同形態、不同功能的金融運行區域,這些不同金融區域具有明顯的區域經濟特征”。與早期對區域金融內涵的理解相比,這一界定涵蓋范圍更廣,研究視角更寬。首先,在區域金融的劃分標準方面,突出在大國經濟條件下與區域經濟相結合作為區域金融的劃分標準,突破了之前單純以金融(空間)結構差異作為單一劃分標準的方式,區域經濟成為區域金融劃分標準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次,強調了宏觀金融政策的區域效應,將金融政策的區域效應納入區域金融研究范疇,拓展了區域金融的研究視角。第三,在研究框架構建方面,基于對區域金融內涵的理解,從區域金融差異、區域資金流動、區域金融成長等九個方面系統總結了區域金融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指出區域金融差異、區域金融合作和區域金融成長是區域金融研究的三個主要方面,無論深度、廣度都更進一步。
第三階段以蔣三庚(2014)等為代表對區域金融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他們主要從區域的內涵入手,認為區域金融的空間結構要突破傳統的地理空間范疇,將經濟空間、貨幣空間、資本空間和金融空間納入到區域金融研究框架中。此外,他們從核心問題(應用層面)、基礎問題(理論層面)、關聯問題(跨學科的潛在問題)構建了區域金融理論研究框架。在核心問題層面,主要涉及金融空間結構、金融流動、區域資本市場、區域金融中心和區域金融合作等相關研究課題;在基礎問題層面,主要研究區域金融的新興形態(產業金融、互聯網金融等)、區域金融制度、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區域主體行為、貨幣流動主體的微觀作用機制等;關聯問題層面主要關注區域金融與地區利益協調、金融支持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二、區域金融研究內容和框架設計
綜合既有文獻可以看出,區域金融并不是“區域”和“金融”兩個概念的簡單疊加,而是將區域與金融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觀察,分析其產生、發展、運動的規律。從區域金融的研究范疇來看,區域金融既要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金融資源、結構和運行在空間上的靜態分布和現狀特征,更需要探討金融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和動態演變,在準確認識和掌握區域金融現狀特征及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為促進區域金融發展、實現區域和諧提供科學合理的政策建議。相比研究區域金融的靜態表現而言,對區域金融的影響因素、金融空間差異的內生形成、未來發展趨勢演變等更應成為區域金融研究的核心內容。
在研究框架設計上,盡管眾多學者按照不同的邏輯嘗試構建了區域金融研究框架,但是在分類的科學性、研究視角的完整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本文認為,從區域金融發展的自身表現、動力機制以及影響效應三個層面構建區域金融研究框架,可以盡可能豐富區域金融研究內容,并明確區域金融的研究邊界。自身表現層面,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區域金融差異的客觀存在與現實表現、區域金融要素的空間分布、區域金融實力評價、區域金融中心的區位選擇、區域金融相關制度等靜態問題;動力機制層面,主要研究區域金融現狀特征的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從而對區域金融未來的發展做出正確研判,具體包括區域金融差異的內生形成及影響因素、區域金融差異的演變趨勢、金融空間結構的形成原因、金融集聚和金融中心區位選擇的動力及影響因素、金融政策區域效應的產生原因等;影響效應層面,主要研究區域金融發展演變過程中對其它經濟變量所產生的影響程度和路徑機制等,比如對區域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等的影響效應和路徑機制。
三、區域金融研究的主要視角及進展
(一)區域金融差異的形成與測度。區域差異的存在是區域金融研究的邏輯起點,主要圍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
1.區域金融差異的測度與評價。在區域金融差異的評價指標方面,學者們大多是從金融總量、金融結構、金融效率三個層面構建綜合評價體系,而在實證文獻中或是通過具體指標研究區域金融差異時,金融相關比率(存款或貸款與GDP的比率)得到廣泛應用。在分析方法上,普遍采用變異系數、加權變異系數、泰爾指數、層次分析、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熵值、灰色關聯度分析等方法對我國區域金融差異進行具體測算。在研究范圍上,針對省域層面的研究較多,也有部分學者對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分別進行實證分析。
2.區域金融差異的形成與決定。在一個非均衡發展的大國經濟體系中,地理區位、經濟基礎、制度環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都會造成不同區域金融發展的差異。概括而言,區域金融發展差距的成因可分為外部因素和內生因素兩個層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行為、法律制度等。內生因素主要指隨著各區域經濟金融發展水平而變化的各種因素。就轉軌經濟而言,我國區域金融差異的形成具有很強的外生性,即區域金融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行為、制度安排和政策選擇等。不過,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地方政府的參與行為短期內促進了區域金融發展,但政府行為的不適當和邊界不清晰,不利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需要調整地方政府的角色和功能,確定政府與市場發揮作用的合理邊界。除了研究政府行為對區域金融差異的影響外,法律環境、宗教、文化、地理等外生因素也受到關注。
3.區域金融收斂的形態與實現機制。大部分研究結論支持區域金融存在收斂趨勢,只是在具體的收斂形式方面有所不同。趙偉、馬瑞永(2006)認為中國區域金融差距總體上呈現先擴大后縮小的態勢,即呈現“倒U”型收斂態勢。陸文喜、李國平(2004)的研究則表明我國區域金融發展具有階段性、區域性和俱樂部三大收斂特征。孫曉羽、支大林(2013)認為我國區域金融差距變動具有收斂趨勢,且收斂速度較慢。黃桂良(2011)對區域金融收斂的實現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將區域金融收斂的實現機制總結為三條路徑,即區域內部資本流動機制、金融創新擴散機制和金融制度創新機制。
(二)金融的空間結構及其影響因素。金融的空間結構是區域金融研究的前提和突破點,也是當前區域金融研究的核心問題。一般而言,金融的空間結構包括金融機構空間分布、金融資本空間流動、金融系統空間狀況等結構。在傳統觀點的基礎上,蔣三庚、宋毅成(2014)突破了對金融空間結構的常規認識,從區域金融的角度拓展了金融空間結構的內涵,指出區域金融的空間結構還應包括經濟空間以及金融各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機制。
除此之外,金融空間結構或布局的形成機制也是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王辰華、王玉雄(2005)將我國金融機構空間布局的形成原因歸結為金融制度改革的必然結果和我國區域金融差異由外生化轉向內生化的集中反映。吳朝霞、王沐釩(2011)從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地區經濟市場化水平、二元經濟與一元金融調控政策的矛盾、金融支持的地區差異、金融微觀主體的效率原則幾個方面闡述了金融空間分布不均的深層次原因。王認真(2013)認為區域間初始要素稟賦決定了金融資源的空間配置,如果區域間初始要素稟賦、市場消費規模、貿易成本、技術和開放度是不對稱的,則金融資源的空間配置呈現非均衡。
(三)金融集聚的決定因素與影響效應。金融集聚是金融流動的必然結果,金融集聚發展到一定程度將形成金融集聚區,一個組織健全、功能完善的金融集聚區,對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進技術進步和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金融集聚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集聚水平測度、類型、動因及效應等方面。茹樂峰、苗長虹、王海江(2014)認為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是我國金融集聚最為顯著的區域,全國金融集聚態勢正從金融集聚中心向鄰近區域擴散,并逐步向中部和近西部地區城市傳播。在金融集聚的形成動因方面,黃解宇(2011)認為金融集聚是產業集聚的伴隨物。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地理因素、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政策、人力資本、信息外溢等都被證明對金融集聚產生顯著的影響。
金融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文獻較多,相關研究結論基本支持金融集聚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在具體的作用機制上,金融集聚的擴散效應、集聚效應和溢出效應常被涉及。在實現路徑上,全要素生產率、工業生產率等被證實與金融集聚關系密切。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集聚與產業結構、城鎮化、收入分配等角度。
(四)區域金融中心的形成。金融中心是金融資源在空間配置而形成的一種集聚狀態。早期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與發展路徑上,普遍認為,資金集聚和配置功能是金融中心的基本功能,金融集聚和輻射功能是其核心功能。馮德連(2004)系統研究了區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動因,他指出金融中心成長的動力主要是由兩種拉力、三種推力和政府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兩種拉力是指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三種推力則是指供給因素、歷史因素和城市因素。金融中心的區位選擇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潘英麗(2003)運用區位選擇理論分析了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觀基礎,并進一步分析了金融機構對金融中心的積極效應,不過她并未指出地理區位對金融機構空間集聚的具體影響機制。陳祖華(2010)進一步指出由地理位置所產生交通優勢、時區優勢、地點優勢和政策優勢對于區域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作用,但是他認為區位因素只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外生變量,金融集聚因素才是決定金融中心能否形成的關鍵內生變量。
在近幾年的國內研究中,學者們開始重視政府和制度創新在區域金融中心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楊長江、謝玲玲(2011)指出政府在創立啟動機制、強化良性循環、退出低效“閉鎖”等方面對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閆彥明等(2013)分析認為政府、市場這兩只“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在金融中心長期演化與發展的過程發揮核心作用。
(五)金融政策的區域效應與差別化調控。貨幣政策作為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長期以來具有相對獨立性和高度統一性。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地區經濟差異愈拉愈大,整體經濟同質性逐漸被地區經濟差異性所取代,由此引起了對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廣泛關注。張晶(2006)、蔣益民(2009)等證實了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客觀存在。更多的研究則是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角度來解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產生的原因,普遍認為信貸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導致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主要原因。
關于區域金融調控政策的研究大多關注貨幣政策差異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大致形成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為解決金融調控政策區域異質性問題,在堅持統一性的前提下,金融調控政策應該保持適當的區域性和差別化操作(孫天琦,2004;范祚軍,2005;冉光和等,2007;郭立平,2013)。第二種觀點認為,應從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協調發展角度解決金融調控政策區域異質性問題(王維強,2005;劉明、陳秀枝,2007;黃飛鳴,2011)。第三種觀點提出了區域貨幣政策的單一解決方案效果并不理想,要將貨幣政策區域性操作融入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思路。
(六)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和影響效果上。孫晶(2013)從區域金融發展的溢出效應角度分析了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她指出區域金融發展的溢出效應可分成本地溢出和跨區域溢出,二者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各不相同。本地溢出效應主要通過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機制、信息管理機制、成本管理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四大內生微觀機制作用于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從“質”和“量”兩個層面共同推動本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區溢出效應通過區域金融發展中產生的空間溢出效應推動周邊地區金融業乃至整體經濟發展。在區域金融影響經濟增長的效果上,并未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鄭長德(2003)、馬瑞永(2006)、董繩周(2007)、杜云福(2008)等研究結論支持區域金融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艾洪德(2004)、王景武(2005)等的研究則表明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增長存在相互抑制的關系。華曉龍等(2004)、陳茹渟(2007)、陳正凱(2007)等通過研究得出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不明顯的結論。
四、總結評述與展望
總體來看,目前并沒有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科學的區域金融理論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相關研究呈現出“重現象描述輕理論探討”、“重實證研究輕邏輯思辨”、“重借鑒利用輕自主創新”等特點。具體來講,理論體系建構層面,研究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的思想創新,主要停留在對區域金融現象的描述和單純的政策建議上,未能建立區域金融研究的理論架構,對區域金融差異演進規律、影響因素、作用機制等研究不夠深入和細致。比如,由于我國還處于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隨著利率的放開,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區域金融市場的資金價格、金融機構行為的區域差異等亟需進一步研究。在實證研究層面,雖然大量的數據和前沿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作為指導。因此,對方法選取的適用性、模型的合理性等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對同一問題的分析結果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影響了對區域金融現象的理解和區域金融理論體系構建。
參考文獻
[1]崔光慶,王景武.中國區域金融差異與政府行為:理論與經驗解釋[J].金融研究,2006.(6):79-89。
[2]黃解宇.金融集聚的內在動因分析[J].區域金融研究,2011,(3):26-30。
[3]蔣三庚,宋毅成.金融的空間分布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動態,2014,(8):97-105。
[4]茹樂峰,苗長虹,王海江.我國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與空間格局研究[J].經濟地理,2014,(2):58-66。
[5]孫翠蘭.論區域金融存在的主、客觀基礎[J].區域金融研究,2010,(5):4-9。
[6]吳婭玲,潘林偉.區域金融發展中地方政府干預的行為邊界及影響[J].當代經濟管理,2016,(1):64-68。
[7]楊長江,謝玲玲.國際金融中心形成過程中政府作用的演化經濟學分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99-108。
[8]趙偉,馬瑞永.中國區域金融發展的收斂性、成因及政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06,(2):94-10。
The Connotation Evolution, Framework Construction and Main Progress of the Regional Finance Research: Domestic Literature Review
CHEN Xiaolin 1 LV Fang 2
(1 Lanzhou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Lanzhou Gansu 730000;
2 Bowen College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So far, there has not been a consensus on the connotation, research framework and research angle of view of the regional finance in academic circ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gional finance, and from three levels of the reality performance, dynamic mechanism and effect, tries to build a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regional finance.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reviews the exist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ain direction, points out the fields with a further research,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finance theory system.
Keywords: regional finance; connotation evolution; framework construction; progress review
責任編輯、校對:張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