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智華
摘要 闡述了不同年代、不同栽培技術對水稻產量的影響,以期為水稻的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年代;栽培技術;水稻;產量;關系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052-01
1 20世紀50—60年代的粗放型栽培技術
20世紀50—60年代最原始的粗放型栽培,是將水稻種子用溫水浸泡,量大的則在水池中浸泡7~10 d,拿出用日光催芽,待水稻種子全部破胸露白后待播。一般在5月20日左右播種,播種方式是用目測,撒播地用種量在400~550 kg/hm2,播種前先水耙地,用牛馬拉著木制的撈子用目測撈平待播。播種時用簸箕裝種子,用寬布帶把簸箕系好,套在脖子上,放在胸前用手一把一把地人工撒種。每人每天播種2 hm2左右。等水稻出苗后長到5 cm左右時深水灌溉,通過3~4 cm水層控制草害,否則水稻苗長的就比較細弱,節間距離拉長,直接影響了水稻產量的形成。當時技術水平比較滯后,沒有化學除草劑,只能用水的深度來控制田里的雜草或人工除草,沒有技術性的配套設施與機械設備,收獲時是人工用小鐮刀一點一點的割,割完還要人工碼垛,倒垛晾曬,用牛馬車從地里拉到脫谷場,脫粒時用人工摔,勞動強度大、效率低,這樣勞作一年,產量在3 000~3 500 kg/hm2。這樣收獲來的大米是純天然綠色有機米。
2 20世紀60—80年代撒播與大壟條播相結合栽培技術
20世紀60—80年代是撒播與大壟條播相結合的種植方式,先做成大壟,灌水泡田,到待播時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人工目測播種,如有大風天氣要盡力避開,以免播撒不均勻或是播后被風吹的種子稀厚不均造成減產,播種時田面不宜過硬或泥漿過薄,否則灌水后易漂種造成稀密不均影響產量。病蟲草的防除主要是用水的深淺來控制,防鼠主要是靠人工制造的簡單器皿來完成。播種時間是5月20日左右,撒播下種量為400~550 kg/hm2,大壟用種量為450 kg/hm2左右。大壟的產量在4 000~4 500 kg/hm2。比正常撒播的產量高出500~750 kg/hm2。但并不是所有生產稻谷的單位都具備拉大壟的條件與實力。
3 20世紀80—90年代大壟撒播和小拱棚人工插秧栽培技術
20世紀80—90年代主要是通過大壟撒播和小拱棚人工插秧的方式進行水稻生產的。有了初步的曬種過程,浸種時采用1%澄清石灰水或其他化學制劑來防除惡苗病。小拱棚的規格剛開始時是2 m寬、20~30 m長,拱高在50 cm左右,南北走向。一般是在秋季或春季把苗床做好,到春季時在自家留好的田里取土,配制營養土(不在用過化學除草劑的大豆田或玉米田取土,以免受藥害造成秧田危害甚至出現秧田全部死苗現象),在做好的苗床上覆上厚2.5 cm左右的營養土待播。小拱棚人工插秧的播種量為干種100 kg/hm2左右,比大壟撒播的省種350 kg/hm2。農閑的時間縮短了,大約在4月初就開始清雪、拉苗床土、平整苗床等農活,4月15日開始播芽種扣棚,播種前苗床壓實整細耙平,澆足底水,用水找平苗床,以免苗床坑洼不平起苗時傷根等不利現象的出現影響產量。
播種方法是人工目測播種,人工覆土,覆土厚度在1.0~1.2 cm。播完種扣好棚后等待出苗,一般要7~10 d后在6:00前或3:00后棚內外溫差基本不大時打開苗床,根據情況澆足水扣棚,苗長到1葉1心時,在避風那頭打開一處開始通風煉苗,在早上溫差不大時打開,在3:00左右關上。然后根據苗情和天氣預報情況進行煉苗[1]。
插秧前3 d根據天氣預報晝夜煉苗。一般在5月15—25日豐產期插秧。插秧前進行大田整地,主要是打好池埂子以防漏水,每個池子要整平耙細,施藥進行苗前封閉除草。等待插秧。人工插秧的規格是30 cm×13 cm,插秧的深淺度要適宜,插秧后7 d復水返青,10 d后施返青肥并進行科學灌溉及大田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2]。乳熟期排水曬田,完熟時人工收割機械脫谷。這樣生產的稻谷年均產量大約為6 000 kg/hm2。
4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高科技栽培技術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進入高科技的稻谷生產階段,如采用大棚旱育壯苗,秧田是機械播種機械覆土微噴澆灌,機械插秧深施肥,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先進的病蟲草鼠害的綜合預測預報技術及綜合防治技術,淺濕干的科學灌溉技術,先進的大機械深松整地技術及機械連片收割技術。旱育苗大棚的規格是6 m寬、60 m長、2.0~2.2 m高鋼架結構,南北走向。農事提前,大約在2月末至3月初準備工作即開始,先是苗床地附近道路的清理,苗床地清雪,鋼架的搭建,棚布扣完在3月中旬,這樣提前1個月扣棚能提高棚內積溫使棚內解凍深度達到50 cm以上,避免棚內解凍層過淺造成秧田期危害[3]。
種子的化學處理基本上杜絕了惡苗病的發生,播干種量75~90 kg/hm2。機械播種、機械覆土的好處是播種及覆土均勻一致,避免了人工作業不均勻造成的減產現象的發生,為水稻的豐產奠定了初步的基礎。機械插秧規格是30 cm×13 cm,南北走向,以利通風。機械插秧彌補了人工作業出現的行距寬窄不一、株距長短不一的缺點,使秧苗整齊均勻一致,使單位面積保苗數有了科學的保障,為豐產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4]。除草劑的使用和水層的管理仍是人工憑經驗操作。成熟后適時用機械連片脫粒。這樣耕種的水稻產量達到7 000~7 500 kg/hm2。
5 21世紀初至2015年高產栽培技術
21世紀初至2015年的水稻生產仍保持比較先進的基礎上,智能化浸種催芽,科學地預防惡苗病的發生,機械播種、機械覆土,大棚育苗技術也在改進和提高,大棚規格也由60 m長、6 m寬、2.2 m高改為100 m長、8 m寬、2.2~2.5 m高的雙側帶燕尾槽通風的大棚。南北走向大棚為主。澆灌苗床的微噴技術更完善更科學,更有實際效率,插秧機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由原來每臺每天插秧1 hm2提高到20世紀80—90年代的3~4 hm2到現在的5~6 hm2。病蟲草鼠害的預測預報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完善。灌溉技術更科學了,收割技術也大大提高了,由原來每臺每天收1 hm2發展到2~4 hm2到現在的6~7 hm2。水稻的產量也由7 000~7 500 kg/hm2提高到7 500~9 000 kg/hm2。
6 參考文獻
[1] 陳彥樓,劉立中.懷寧縣無公害優質水稻標準化生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08X):35-36.
[2] 郭榮海,齊建俊,李光宗.有機水稻栽培技術研究[J].北方水稻,2009(3):83-84.
[3] 劉紅江,郭智,鄭建初,等.不同栽培技術對水稻產量及徑流NPK流失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5(9):1790-1796.
[4] 葉建春,黃世礽,王慧芹,等.平衡栽培技術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9):6184-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