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情是詩歌中永恒的主題,古往今來的詩人們用不同的筆觸闡釋著他們心中的愛情。德國的海涅與中國的湖畔詩人是吟詠愛情的佼佼者,但由于時代背景、文化觀念、愛情經歷的不同,他們的愛情詩歌也呈現出了或深沉哀嘆,或自然熱切的迥異風貌。
關鍵詞 :海涅 愛情詩 湖畔詩人 海涅的愛情觀
亨利?!ずD砷L在19世紀的德國。海涅的愛情,無疑帶著濃厚的悲劇色彩,飽受戀愛和失戀的痛苦是他愛情的主色調。他不顧門第懸殊和倫理的束縛,癡心地愛上了堂妹阿瑪麗。然而卻遭到了無情的拒絕:初戀情人阿瑪麗在1821年嫁給了一個有錢的地主。海涅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詩歌,大部分都表現了這個主題。他的愛情經歷和但丁有幾分相似:但丁深愛著貝雅特麗齊而不得。但是兩人對于愛情的看法卻有著很大的差異。但丁將所愛女子逐步神化,成為指引他走向天堂的神女。這其實已經跳脫出了凡俗愛情的桎梏,愛情之于但丁,更多的意義是靈魂符號和精神信仰。而海涅仍在愛情之中掙扎,他正如一個普通青年一樣深陷相思的漩渦無法自拔,“我用我巨大的痛苦/寫下這小小的詩歌”。尼采曾說:“是海涅讓我懂得了抒情詩人的最高意境?!笔俚慕洑v之于海涅,是愛情上的受難,卻是詩歌上的饋贈。
另一方面,湖畔詩人卻處在五四運動最巔峰的時期,沒有經歷五四落潮時期的苦悶與彷徨。他們的詩歌呈現的是與海涅不一樣的風貌。他們以青春激情來寫詩歌,“我個人以為這種純潔天真,活潑樂生的少年氣象是中國前途的光明?!保ㄗ诎兹A:《〈蕙的風〉之贊揚者》)。湖畔詩人的詩,如應修人的《妹妹你是水》《小學時的姊姊》等帶有的鮮明的民歌情調和對優秀古典詩歌傳統的借鑒,清新自然而明快。
生活背景的差異在兩者的詩歌中集中體現了出來。海涅的詩歌,飽含著赤裸裸的愛意,卻又嘗試著避開所愛的對象,以向旁觀者陳述的語氣述說著他的愛情。因此“我的愛人”成了他常用的代稱:“美麗的明亮的金色的星星/請代我問候遠在他鄉的愛人(《美麗的明亮的金色的星星》)”、“自從我將愛人失去/我便再也不曾哭泣(《自從愛人離我遠去》)”。
這些情詩真實地表現了海涅對于失戀的逃避和畏縮。他不愿直面愛人,只是向第三者陳述他的經歷,企圖在傾訴中獲得解脫。更有甚者,海涅在一些詩中刻意地營造出了一種距離感,“自己”成了海涅愛情故事的旁觀者而非親歷者。詩人刻意地將自己與愛情保持距離,形成客觀化的效果和超脫的視角,似乎是在追尋他詩中所說“愛情得是柏拉圖式的”的精神戀情:“他們倆終于天各一方/只偶爾相逢在夢境/他們早已進入墳墓/卻永遠不知道真情”。(《他們倆傾心相愛》)海涅像吟游詩人似的在吟誦屬于他自己的“他們倆”的愛情。詩人將淡化了“自我”的概念,因而可以在更高的層次審視愛情。這種愛情其實超越了海涅與阿瑪麗的個人層面的感情,上升到了對愛情的整體認知的高度。尤其在詩的后半段,“他們早已進入墳墓/卻永遠不知道真情,即使傾心相愛,卻也不知道真情情為何物”,實際上寫出了愛情的難以捉摸、難以感知,這也是海涅痛苦的原因,無法知曉愛情,便也無從談起如何追尋愛情。
湖畔詩人的詩歌卻充滿著濃厚的“自我感”?!昂显娙藛酒鸬氖乔逍隆⒆匀坏膶徝栏惺?。當然,由于年齡、經驗等原因,湖畔詩人的作品也有部分顯得淺露、幼稚、未臻成熟的缺憾”,他們在愛情詩中更強調自我的愛情體驗,他們常常以第一人稱的“我”直白地向第二人稱的“你”表達愛情:“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無愁得鎮日流/率真地長是笑/自然地引我忘了歸路了(應修人《妹妹你是水》)”湖畔詩人不像海涅試圖與自己失敗的戀情保持距離,他們“所詠歌的又只是質直,單純的戀愛,而非纏綿,委曲的戀愛?!保ㄖ熳郧濉掇サ娘L》序)
湖畔詩人也有著描寫愛情苦痛的詩,但湖畔詩人們以“愛情至上”觀將凄苦與幽怨轉化為真切感人:“妹妹,我們底愛/是有缺陷的完全/所以我想/將這些詩燒去/也是留些痕跡/不燒去/也是留些痕跡”。湖畔詩人的詩是“從心里流淌出來的”,他們將詩與青春、詩與愛情相結合。在他們看來,愛情是“完全”的,痛苦的愛情不過是“有缺陷的完全”。而這僅有的一點缺陷也被詩意籠罩,使之更加朦朧浪漫。詩歌中愛情的痛苦被青春激情沖淡了,留給讀者的更多是對愛情的崇尚。
海涅化解愛情痛苦的方式則是將之寄托于想像甚至幻想之上,因而他的詩歌富有極強的浪漫色彩。海涅的這種想象,常常通過夢境的方式實現,如《我又重溫了昔日的舊夢》《我夢見我做了上帝》等,通過構架一個美好的夢幻世界來逃離現實的悲戚和內心的苦悶。在《夢影曲》中,詩人完美地展現了他超脫于現實之外的幻想世界:詩人夢見熱辣的愛情,美麗的頭發,桃金娘和木犀草,夢見憂郁之歌的憂郁的曲調。美夢初醒,才恍然發現自己仍不得不在悲慘的現實中煎熬?!暗任倚褋碇畷r,淚水仍滾滾長流”(《我曾在夢中哭泣》)。夢境與現實的對峙往往以夢境的消解為結局,所以詩人在夢境中追尋著解脫,追尋著現實中所沒有的快樂,但也正是這種泡沫式的幻想讓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拔乙o空虛的夢影捎去空虛的嘆息”(《夢影曲》),海涅的美好落于空虛,愛情歸于幻滅,在夢境與現實的轉換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了他的悲痛。
海涅在抒情的背后,蘊藏著他對愛情的哲理性思考。在《他們在茶桌旁相聚》一詩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這首對話體的詩歌中,海涅借幾個不同身份的人之口,述說著他心中矛盾的愛情:一方面追尋著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情,同時又以“愛情啊真是受苦受難!”來否定愛情。海涅心中的愛情因痛苦而顯得矛盾:苦苦追尋卻換來阿瑪麗冰冷的拒絕,之后他開始對愛情產生懷疑,于愛之中生出恐懼:“愛情甜蜜的痛苦/還有它苦中之樂/又潛入尚未痊愈的心/將它幸福地折磨”。愛情之于海涅,不似湖畔詩人一般簡單美好,反而是矛盾沖突的集中體。這也讓海涅的愛情詩多了一層對愛情價值的深邃的思考。
海涅與湖畔詩人,前者是復雜而深刻的愛,后者是簡單而浪漫的愛。從海涅的詩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他對於愛情的逃避、期待、贊美、痛恨;而在湖畔詩人的筆下,我們又讀出了愛情的熱切、自然、純凈。詩歌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在他人的經歷中看到自己。海涅和湖畔詩人的愛情詩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面鏡子,關于愛情的思考的鏡子,讓我們能洞見最真實的他們和最真實的自己。
參考文獻:
1.楊能武.乘著歌聲的翅膀——海涅詩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11)
2.王衛平.試論湖畔詩人汪靜之的詩歌錦州大學報.[J].1982(12)
3.劉敏.海涅<歌集>中的愛情主題[J].國外文學.2003
4.張立群.湖畔詩社:引人矚目的愛情詩[J].文藝報.2014(07)
5.姚力.海涅早起詩歌中的浪漫主義化和去浪漫主義化[J].語言教育.2015(05)
作者簡介:
姓名:張家琪,出生年月:1995.03.27,性別:男,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陜西省西安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單位所在地(精確到市):湖北省武漢市,單位所在地郵編: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