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玲 涂建軍 彭茂蘭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一.患兒心理特點
(一)不同年齡的患兒對疾病的反應不同。例如:年齡小的患兒對發熱的耐受性較強,即使高熱,也可玩耍如常,有些患兒雖出現高熱驚厥,但降溫后,經過一定時間的休息或睡眠,又可玩耍如常,除非病重而不能耐受者,一般不會出現無病呻吟的狀況。而年長兒,發熱常導致頭痛,甚至產生焦慮,精神不振,不思飲食,睡眠不安,特別是有些受父母過于寵愛的患兒,表現則尤為突出。
(二)不同年齡患兒對疾病的自我認識不同。年幼兒除感到因疾病對身體損害而產生的不適或痛苦外,決不會顧慮疾病的惡劣影響,但年長兒,尤其是患慢性疾病者,卻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和預后,當知道所患疾病短期內不可治愈,甚至是不治之癥時,他(她)必然會陷入沮喪、悲觀或絕望的痛苦之中,即使是一個自制力很強的患兒,也難于堅持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三)大多數患兒對醫院的環境心懷恐懼心理。對醫院所有醫療設施,醫務人員的白色工作服、以及各種檢查和治療措施感到神秘莫測,產生恐懼心理,幾乎見于不同年齡的患兒,除小嬰兒外,多數患兒拒絕住院,或有飲食、睡眠精神狀態及大小便習慣的改變。
(四)住院患兒往往產生與家人分居的焦慮不安的情緒。這不僅見于無陪護的患兒,甚至一些有祖輩陪伴的患兒,由于沒有見到父母親,也會精神抑郁或哭吵不安。
(五)不同年齡患兒對于各種治療和各項檢查的反應不同。年幼兒常表現拒絕、哭鬧,呈現一種十分害怕的心理狀態。而年齡稍大點的學齡前兒童,甚至認為自己沒病,不需要接受檢查或治療,而是父母或醫護人員有意在懲罰自己,故有的患兒表現為強行逃脫和反抗。年長兒則常帶有戒備或畏懼心理,或“聽天由命”或暗地對抗治療(如:把藥丸悄悄地扔掉)等。
(六)初次住院與多次住院者表現不同。初次住院的患兒,對于醫院環境和醫護人員感到陌生,常常表現畏懼、心神不寧。學齡兒童由于害怕耽誤學習而趕到焦慮不安的十分常見。多次住院的患兒,對于醫院環境可以習以為常,但由于幾次住院感受不同,各人的疾病性質和預后各異,因此,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狀態。針對以上特點,我們需要對每個患兒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
二.心理護理實施
(一)護理要求 以親切和藹的態度親近患兒,以取得其信賴與配合。對好說愛動或沉默寡言的患兒,切不能厲顏厲色,舉止魯莽,以免挫傷幼小心靈。我們每個護士不斷要鉆研業務,還要注重自己品德修養。護士與患兒接觸最多,也容易與他們交朋友。
(二)搞好病室管理建立優美舒適的環境,使病室成為患兒之家,這對促進患兒早日康復起著重要作用。為此,醫院應該加強病區綠化,定時刷新病室的門窗、墻壁、走廊,裝飾適合患兒的心理要求的壁畫或圖畫,并定時為他們播放輕松、愉快的音樂,同時最大限度的減少各種刺耳的噪音,以避免不良的刺激。病室的床位也應設置合理,盡可能使每張床位所占室內面積數達到衛生學要求(6m2/人)。
(三)護士應體貼關心患兒 對嬰幼兒只要多接近并注意引逗,就能消除他們對醫護人員的戒備心理。對于學齡前兒童,要十分耐心地同他們交朋友,如給他們講故事,帶他們做游戲,輔導他們學習,以增進醫護人員與患兒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對他們中的好人好事,要及時表揚和鼓勵,以增強他們的上進心和戰勝疾病的信心。
(四)做好解釋說服工作,取得患兒及家屬的配合 許多患兒及家屬對患兒所患疾病缺乏認識而出現焦慮和恐懼心理,不能自覺配合檢查和治療。為此,有必要對一些年長兒及家屬,做恰當的解釋說服工作,以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此外,家屬的情緒、言行,對患兒心理狀態亦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提醒家屬不能訓斥患兒,更不能在患兒面前流露出不愉快的神情和驚惶失措的表現。醫務人員,在任何緊急情況下,更應鎮定自若,避免給患兒造成不良的心理狀態。
(五)護士應加強基礎護理,做好本職工作 基礎護理是護理程序的主要內容,若不認真做好基礎護理,不堅持三查七對,不熟悉操作規程,頭皮穿刺技術不過關,都會給患兒軀體帶來損害和痛苦,加重其精神負擔,而影響心理護理的實施。此外,協助患兒家屬護理患兒也很重要,護理人員可對患兒家屬講清病情,消除家屬的顧慮,增加信心,使其給患兒以積極的心理支持,也可起到良好的心理傳遞作用。
參考文獻:
[1]包艷梅,王平.兒科重癥監護病室小兒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J].醫學信息,2014,12(32):172-172.
[2]張彤.小兒圍手術期心理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04(26):162-163.
[3]張瑞枝.淺談門診小兒患者的心理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5,7(3):400-401.
[4]許芹.兒科注射的心理特點分析與護理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4(11):6545-6545,6546.
[5]李彥杰,王婷婷,王曉梅等.各階段小兒術前術后的心理特點和護理[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7):3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