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英釩
摘要: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存在的問題是客觀的,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還有時代變化引發的因素。面對新技術的飛速發展,面對讀者及其需求的不斷變化,高校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必須不斷創新。管理者應做的是實實在在地尊重讀者的權利,順其自然,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在讀者心中樹立起優質服務的品牌。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學科館員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的不斷演進,網絡化的發展和日益普及,用戶信息環境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圖書館不再是用戶獲取信息的惟一機構。用戶生存在網絡環境下,往往認為網上無所不有,出現了信息爆炸和信息泛濫成災的局面,無用、無效、無關信息充斥其間,使用戶無所適從,即使找不到所需信息,也不愿求助圖書館,包括數字圖書館。用戶獲取信息要求方便、快捷、簡單,但需要解決的問題常常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解決。這樣一種環境對圖書館組織和服務模式是一種新的挑戰,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用戶需求與行為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積極地應對變革,加快圖書館從面向圖書館到面向用戶的轉型。
一、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戰略要素分析
圖書館服務理念是圖書館歷史和文化的結晶,是對其獨特文化內涵的一種簡練表達。建立以學科服務為核心的服務理念,具體內容是:資料隨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間;咨詢無處不在,館員走進學科;技術支撐服務,科研推進發展。建立學科服務體系需要創新學科服務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圖書館而言:理念、管理、機制、服務、文化、內涵、品牌等均需要圍繞學科化服務工作進行全新定義與設計。學科服務創新意蘊創新動源是以先進理念牽主線,以優化機制為動力,以科學管理做保障,以文化建設鑄內涵,以服務創新樹根本,以塑造品牌謀發展。建立以學科服務為核心的組織機構、管理策略與運行機制。學科服務不僅是服務團隊的主要工作,也是全館各類組織機構業務工作的核心,因此,需要變革組織機構,細化職能結構,調整資源布局,建立全面完整的學科化服務體系。
二、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動機分析
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是一種個性化、主動化、具有增值性的深層次服務,從服務對象、專業水平、工作流程、服務系統、時間、服務內容、個體情感、協同方式等方面嵌入到教學、科研、學習、學科創新一線的服務過程。圖書館學科服務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其服務理念、方式、技術逐漸成熟,滋生出學科團隊、學科服務平臺等。由高校圖書館組織、學科館員、學科館員團隊、相應的院系研究機構、學科用戶構成核心要素,輔助要素為知識資源、學科服務平臺、組織內外環境、軟件技術以及其他利益相關的機構。這些要素具有明顯的整體性和動態性的特征,需要協同創新理論支撐以實現跨組織、個體的知識整合與知識創新活動。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是以滿足學科用戶知識需求為目標,匯聚各類創新資源和要素,破除不同創新主體間的知識障礙,依托先進的技術、檢索方法,搭建高效的創新平臺,優勢互補,協作共進,實現知識共享的創新過程。創新過程實質上就是不同環節中創新主體之間協同創造的過程。學科服務協同創新主體是學科館員、學科用戶及其他相關利益者,客體為資源、技術、組織內外環境的知識聚合。
三、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對策分析
(一)加強用戶服務理念
從上述高校圖書館的實踐可以看出,這些高校圖書館的共同理念是以用戶為中心,并將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作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圖書館的一切工作和全部使命就是保證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通過實實在在的目標與措施將以用戶為本落實到每個過程和細節,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想用戶之所想,急用戶之所急,尊重用戶的權力,尊重和培養用戶的創造性和參與性,提供開放的平臺,鼓勵和支持用戶參與圖書館的內容和服務的建設,積極走近讀者,調查研究讀者需求,縮短讀者與圖書館的距離。
(二)注重新技術的應用
重視新的信息技術在圖書館學科服務中的應用,是各高校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重點。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給圖書館的服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與國內相比,國外圖書館對新技術跟蹤非常敏感,對新技術的應用非常及時,并且更加注重應用的效果在美國的高校圖書館技術應用十分普及,已經成為一種常規服務,而在國內的多數圖書館,還是一個概念,未達到實際應用的階段,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和借鑒國外圖書館不斷涌現的先進經驗,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并不斷創新,從而有效地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能力。另外,圖書館員的知識與能力也需要培養和提升,需要與時俱進地適應新的技術和信息環境的變化。
(三)調整業務布局和結構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信息環境變化的需要,所有圖朽館都在經歷從傳統圖書館到新型圖書館的轉型中。在此過程中,圖書館經歷著全方位的變革。在技術發展迅猛的形勢下,圖書館更要加強業務體系的建設,重視運行機制的建設。對圖書館內部業務部門進行組織調整、機構改革,能夠運用最優化的管理方法重新設計圖書館的運作程序,實現圖書館內部業務部門的組織重組,從傳統圖書館轉型為新型圖書館。目前,我國最常見的高校圖書館組織結構是按業務活動組織的、由館長到副館長再到各業務分部的直線式等級結構,按文獻管理流程分為采編部、流通部、技術部等部門,這種管理運作模式已漸漸顯示出它的局限性,表現為“綜合性”強而“專業性”弱,不適應圖書館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不適應圖書館服務活動的對外拓展,不利于按學科專業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建立學科分館為高校圖書館的建設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管理模式,建立上下一體、職責任務明確的部門或協作團隊為學科化服務升級提供有力保證。
四、結束語
我國高校圖書館在學科化服務的探索過程中,要創新服務理念和管理模式,應根據各自的校情或館情形成自己的學科化服務特色。在新的信息環境下如何進一步深化學科化服務,建立真正符合用戶需求的學科化服務機制,將成為高校圖書館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袁紅軍.圖書館學科服務知識整合情境分析[J].現代情報,2015.
[2]吳悅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協同過程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