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恬
摘 要:輿情反轉新聞成了互聯網語境下常見的一種現象,但這種現象于媒體和公眾都有極其不利的影響,我們必須最大程度避免它。本文以“12.17濟南女大學生墜樓”事件為例,從媒體與公眾在此類反轉新聞中的表現,來淺析輿情反轉頻發的原因,從而進一步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輿情反轉 互聯網語境 受眾責任 媒介素養
引言
隨著網絡不斷發展,以其為依托的新媒體日趨崛起。媒體和個人都擁有了極大的話語權。在這樣的語境下,媒體的急功近利和公眾的主觀盲目給輿情反轉新聞提供了重要條件。要杜絕此類事件發生,除了關注媒體原因,更應該尋找公眾應承擔的責任。
一、輿情反轉新聞概述
(一) 輿情與輿情反轉新聞的定義
輿情即輿論情況,是比輿論更大的范圍。本文所界定的輿情指的是在一定的社會范圍和歷史條件中,社會公眾對與自己息息相關或著關心的熱點事件公開表達意見和態度的集合。它不像輿論那樣在情緒和立場方面有高度的統一性。所謂的輿情反轉新聞指的便是一些緊跟社會熱點、關乎公眾利益與矛盾的新聞事件,在后期新聞事實被揭露后的輿論,同在發展初期由于媒體報道不規范所形成的輿論呈現反轉的趨勢。
(二) 近年來影響較大的輿情反轉新聞
從2015年的“成都女司機被打”、“云南女導游罵游客”到2016年 “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偷雞腿的媽媽”這一系列的新聞中,都經歷著被傳播被熱議后再被辟謠被曝真相的過程。在新聞不斷被反轉的過程中,受眾也一次次的改變立場與態度。
近日,濟南女大學生墜樓新聞也上演了一場輿情反轉。2016年12月21日晚間,新浪微博的一位大V博主濟南生活發出了一條微博,稱一名大二女生滿身傷痕且頸部有抓痕,裸體墜亡,事發前多名同學聽見其宿舍有吵鬧聲。然而,這位自媒體人只是根據網傳的死者尸體照片與部分自稱是死者朋友的私信,就斷言這是一場由校園暴力引發的慘案,十分主觀且片面。但是這條新聞與校園暴力這個熱點相契合,瞬間討論無數。知名博主“回憶專用小馬甲”、以及很多地方官媒也轉發微博表示憤怒,于是一家之言使評論一邊倒,死者的三名室友也被人肉出來并遭受網絡暴力。
次日,濟南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就此事發出聲明,表示經警方調查和法醫鑒定,死者的損傷符合摔跌損傷特征,頸部及其他部位未見抓痕,且宿舍內沒有打斗痕跡,排除他殺。多個官微如“齊魯晚報”“廣州日報”轉發,此時,一部分公眾開始變換立場。之后,較有影響的自媒體人“一個有點理想的記者”開始了調查。23日,他將此事的前前后后梳理一次公開發表在了微博,真相漸漸浮出水面,輿情開始大范圍的反轉。
在這件事中,媒體的公信力、媒介的社會責任感都受到了質疑。但是,較好的一點是,最早發布信息者紛紛公開道歉,避免了其他媒體和事件相關人員受到更多的傷害。
二、受眾在輿情反轉新聞中的責任
1.常讀片面報道,依靠感性發聲
互聯網作為觀點表達的傳播器,聚集了一大波急于表達見解公眾。在只讀到只言片語后,憑借自己的慣性思維,依靠感性推測,站在某個制高點去大談見解。在很多很容易受到主觀導向的熱點新聞面前,公眾向來都是缺乏獨立思考且盲目沖動的,他們很多時候甚至不愿意相信真相,只愿意把自己所認為的當成事實。如在“女大學生墜樓”事件中,在只閱讀了一個自媒體人的140字博文后,就根據裸體、傷痕、吵鬧聲等來把此事定性為校園凌霸,校園管理不完善、家庭教育不到位、倡議法律予以校園暴力者死刑,這種涵蓋憤怒情緒的評論在擴散。而在更多的事實被報道后,公眾又因此變換著立場。這種判斷大于事實,感性多于理性的做法,助推著輿情的一次次反轉。
2.知識水平受限,群體極化嚴重
調查顯示當代網民特征呈現“三低”,即低學歷、低年齡、低收入。 而輿情反轉新聞的高發地是網絡。受到相關知識的限制,公眾在看到某新聞后,更習慣用經驗主義來評論與傳播。因此整體輿情呈現出膚淺不理智的特點。
而網絡的虛擬性與交互開放性,更容易形成群體極化。芝加哥大學教授桑斯坦予群體極化的定義為“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 網絡的匿名性讓更多人愿意去講心里話,因此這是一個很容易找到共鳴的場所,在這里情緒很容易被感染從而極化。在“濟南女大學墜樓”事件中,有很多見過或是被實施過校園暴力的人都紛紛評論,以自己的自身經歷來讓公眾更相信這個女孩兒就是被校園暴力致死。在這些證據背后,公眾潛意識里會覺得這樣的認知是站得住腳的。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到過的“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定律”很好的解答了這種現象,群體總習慣全盤接受或否定。這使得輿情統一的認知某個真理或謬論在被重新證實之后,又會趨于統一的反轉。
3.觀點傾向嚴重,公眾怯于發聲
紐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定理,于網絡時代依舊適用。網絡雖然開放且匿名,但人肉搜索技術十分發達。網絡暴力又如此嚴重,多說不如不說。哪怕知道真相或當下輿情在往錯誤的方向發展,為了自身安全更多的人會選擇沉默,等著輿情自己反轉。
在墜樓一事中,首發的新聞漏洞百出,疑點重重,卻鮮有人去質疑。直到大V發聲,公眾才開始審視自己好像太過武斷與盲目,于是從謾罵死者舍友的這個極端一下傾斜到另外一個極端即指責死者家人。無論是真相曝光前還是之后,大部分公眾始終不能冷靜理智的去看待去評論,而是僅憑臆想出的“真相”去做一味同情或歸責,更為糟糕的是,他們更善于把這種個人化的情感強加給別人。
三、受眾在復雜熱點新聞中的做法
在面對媒介環境時,公眾必須加強媒介素養。即媒介的使用能力、解讀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公眾在看到某些新聞后,不應該被主觀情緒和第一印象主導,而應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去用所知信息一一對應,倘若新聞報道存在漏洞,一定要求證之后再做相關判斷,然后用合理且有力的言語去表達觀點或去反駁他人。切忌盲從,不做“沉默的螺旋”,不做網絡暴力的實施者。
其次,在網絡這個魚龍混雜的環境中,大家學歷不同,認知有差異,每個個體對不同的事情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尤其面對一些敏感的話題,不要對不同的觀點輕蔑謾罵,也不要因為大眾的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本來的觀點。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保持獨立的思考,不被輿情捆綁。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彭蘭.網絡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張成琳.輿情反轉新聞中的媒介責任探析——以“上海女逃飯門”事件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