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紅
【中圖分類號】R27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骨肉瘤的發病率占骨原發惡性腫瘤第一位,占惡性骨腫瘤的42%,青少年發病率高,主要集中于10-20歲[1]。隨著外科重建技術的發展及有效的化療技術的進展,保肢已經成為四肢惡性骨腫瘤治療的規范手術方法。對于發病于近膝關節區的骨肉瘤患者,腫瘤假體全膝置換術成為首選。但保肢手術后患者仍然存在關節僵硬、疼痛、痛覺過敏等情況,降低患肢關節活動度(rangeofmotion,ROM),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故術后康復治療尤顯重要。研究表明,持續被動活動(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能夠溫和而持續的屈伸關節,改善關節活動度,但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應用仍存在爭議[3-5]。而術后常規主動功能鍛煉對膝關節活動度恢復不夠理想。本專案旨在運用早期即刻進行的CPM聯合傳統康復恢復治療方法,以探討CPM在骨肉瘤患者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鍛煉中肢體活動改善情況,以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進而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6月我科共收治符合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骨肉瘤患者68例。納入標準:首次確診骨肉瘤青少年患者,年齡位于10-18歲之間,Ennecking分期在IIa、IIb以下,單病灶骨肉瘤;腫瘤位于股骨遠端,適合行腫瘤大段切除、腫瘤假體全膝關節置換。排除標準:Ennecking分期III及以上,全身多發病灶或有肺部轉移,需要進行肌腱轉位及髕韌帶重建的患者,經濟條件不佳或不能接受行腫瘤假體全膝置換術,擬行曠置術或截肢術的患者。根據入院先后順序進行數字編號,再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對照組、實驗組,每組各34例。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常規康復訓練組):進行術后常規主動功能鍛煉,即術后第1天起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伸屈活動、膝關節伸屈運動等主動功能鍛煉至術后2周。
實驗組(常規康復訓練+CPM組):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從術后引流管拔除即開始進行CPM,采用10-30度,此后每天增加10度,每天不間斷,直到膝關節活動角度達到110度;患者接受每天2次/1小時的CPM治療。直至術后14天。根據患者大腿、小腿的長度,調整CPM機器支架長度與其相適應,接通電源檢查機器運轉情況。完全無誤后扎好各條固定帶,防止肢體離開機器支架而達不到活動角度要求。各條固定帶內層襯墊厚棉墊,防止反復摩擦至皮膚損傷及壓瘡。CPM機采用浙江科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JK-Cl型智能化下肢關節康復器。CPM機通過模擬人體自然運動,激發人的自然復原力,發揮組織代償作用。
1.2.2 評價方法 (1)記錄患者術后第一次輔助下地時間、第一次患肢負重時間、住院天數、出院時關節伸屈膝角度。 (2)采用骨腫瘤能力評分量表(MusculoskeletalTumorSociety,MSTS)評價患者術后功能狀態。MSTS功能評分系統作為一個國際廣泛采用的保肢手術后的功能評分系統,對下肢功能的評分分成6個方面,包括疼痛、功能活動、情感接受、外部支持、行走能力及步態,針對每個項目給予0-5分評分,其中0分、1分、3分、5分分別針對于特定的標準及能力。而能力或表現介于2個標準之間時,給予2分或4分。
1.3 統計學方法 上述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3 術后復查 68例骨肉瘤腫瘤型假體全膝置換術后1月患者復查:對照組的34例患者中有15例主動膝關節屈膝活動度小于90度,8例患者有輕度患肢腫脹。實驗組的所有患者膝關節主動屈膝活動度都大于100度,未發現一例患者有患肢腫脹。實驗組功能恢復效果滿意。
3.討論
3.1 早期CPM應用可改善患者患肢功能恢復
腫瘤型假體全膝置換具有惡性骨腫瘤的特殊性,其軟組織、骨量切除范圍廣泛,不同患者存在個體化截骨方案,腫瘤性新生血管的形成導致術中術后出血較多,術后引流量較大,肢體腫脹嚴重。若患者在術后化療前不能康復到較好的功能狀態,則進入化療階段后,患肢功能只能進一步被阻礙、延緩,進入惡性循環,導致遠期患肢僵硬、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探索CPM早期應用促進腫瘤全膝置換術后早期功能康復就具有重大意義。CPM機具有痛苦少、鍛煉程度與速度合理、患者容易接受等優點,已經被推廣使用。CPM的應用,術后7天膝關節膝關節活動角度達到100-110度,出院時實驗組相比對照組關節伸屈膝角度均顯著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加有助于發揮肌肉對血液循環的泵作用,促進機體局部的血液循環,促使局部血管擴張,有利于局部的炎癥消散[7]。CPM訓練時,關節受力小,在關節損傷或炎癥早期應用而不引起損害,有利于恢復和保持正常肌肉力量和關節靈活度,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加快術后患者康復進程[8]。
3.2 早期CPM應用可幫助患者術后重新融入正常社會生活,增加生活的信心
作為主要發病于青少年的骨原發惡性腫瘤,骨肉瘤對整個患兒家庭不論是心理還是經濟都是重大的打擊,自主的功能鍛煉難以持續。而隨著規范化術前新輔助化療-手術-術后輔助化療治療模式的成熟,骨肉瘤的長期生存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化療有效的前提下,保肢手術目前雖然在整體長期生存率上與截肢手術無明顯差異。本研究運用早期即刻進行的CPM聯合傳統康復恢復治療,在MSTS功能評分系統中患者的情感接受、主觀感受評分都非常滿意,實驗組患者心理狀況優于對照組,同時患者在術后第一次輔助下地時間、第一次患肢負重時間方面均短于對照組,提示早期運用CPM,能夠更好的恢復保肢手術患者肢體功能,縮短患者獨立融入社會的時間,進而很好的緩解惡性腫瘤患者家庭的心理負擔,切實滿足骨肉瘤保肢患者術后對正常行走活動的心理預期,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接受度,幫助其術后重新融入正常社會生活。
3.3 研究的局限性
因為骨肉瘤行腫瘤型假體全膝置換術病例數較少,所以本專案樣本量不大。CPM只在住院期間使用,本專案效果觀察也只局限在出院一個月內,而沒有對遠期的效果進行觀察隨訪。下一步研究全面評估CPM機療效,需增加樣本量,延長干預時間,繼續探討CPM的遠期效果。
4.結論
腫瘤型假體全膝置換術由于腫瘤本身特殊的病理狀態,以及術中為了追求腫瘤擴大切除,術中創傷較大,軟組織切除范圍廣泛,術后出現肢體腫脹、局部血腫等情況更為頻繁。早期運用CPM能夠最大程度輔助骨肉瘤患者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幫助其術后更早融入正常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Raymond, AK and Jaffe, N, (2009) Osteosarcom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from the pathologist's perspective. Cancer Treat Res 152: 63-84.
[2]Hayden, JB and Hoang, BH, (2006) Osteosarcoma: 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rthopClin North Am 37: 1-7.
[3] Postel, JM, Thoumie, P, Missaoui, B, Biau, D, Ribinik, P and Revel, M et al., (2007)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ompared with intermittent mobilizatio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Elaboration of French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n Readapt Med Phys 50: 244-57.
[4] Husted, H, Gromov, K, Malchau, H, Freiberg, A, Gebuhr, P and Troelsen, A, (2014) Traditions and myths in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ActaOrthop 85: 548-55.
[5] Cappelleri, G, Ghisi, D, Fanelli, A, Albertin, A, Somalvico, F and Aldegheri, G, (2011) Does continuous sciatic nerve block improve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nd early rehabilitatio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study.RegAnesth Pain Med 36: 489-92.
[6]Brosseau, L, Milne, S, Wells, G, Tugwell, P, Robinson, V and Casimiro, L et al., (2004) Efficacy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metaanalysis. J Rheumatol 31: 2251-64.
[7]王曉蘭.膝關節置換術后CPM的臨床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