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血吸蟲病是血吸蟲寄生于人體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蟲病,我國多以日本血吸蟲感染為主,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筆者所在地區處于血吸蟲病高發地區,當地50歲以上的人群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吸蟲肝病。本文收集了近兩年來,在我院門診就醫及體檢中的1000名血吸蟲肝病患者資料,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血吸蟲肝病患者1000例,其中男600例,女400例,年齡55-88歲,病程至少20年以上,均有明確的疫水接觸史。
方法:使用百勝魅力90,西門子ACUSONS1000,ALOKA3500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Hz,空腹8-12h?;颊卟扇⊙雠P位,按超聲常規檢查方法檢查肝臟、膽囊、脾臟,并詳細觀察記錄肝實質及血管等變化。
2.結果
本組病例均為典型的血吸蟲肝病患者,其中230例為血吸蟲性肝硬化,伴有腹水11例,伴脾腫大21例,伴脾切除12例,另有8例伴有肝癌。
典型病例聲像圖:肝左葉增大,右葉縮小,肝表面不平整,肝內回聲增粗增強,形成由高回聲帶組成的網狀結構,并可有粗網套細網的征象,大小可由數毫米至數厘米,使肝臟成“馬賽克”或“地圖樣”改變。部分肝靜脈變細,部分門靜脈矢狀部右移,伴有腹水、脾腫大、肝癌表現。
3.討論
3.1 血吸蟲肝病的臨床表現、形成的原因及其聲像圖特征
3.1.1 臨床表現 患者有疫水接觸史。急性期有畏寒、發熱、皮膚瘙癢及丘疹、腹痛、腹瀉、肝脾腫大。慢性血吸蟲病表現為消瘦、貧血、體力減退,肝左葉腫大,右葉可縮小。脾進一步腫大,形成血吸蟲性肝硬化并出現腹水。
3.1.2 典型血吸蟲肝?。涸诩毙云谖捶e極治療或反復多次感染,肝內蟲卵沉積而演變為慢性增殖病史。肝內吸收蟲卵,結節鈣化,小葉間大量纖維組織增生,伴以小肝管增生的炎性細胞浸潤,可使肝臟變硬縮小,導致血吸蟲性肝硬化,肝表面高度不平,由淺溝劃成無數直徑為3-5厘米的不規則分區,形成突起結節,與門脈性肝硬化的細小顆粒不同,故超聲多能夠明確診斷。聲像圖上表現為:①肝臟腫大,縮小或不規則,常可見右葉尤其右后葉萎縮,左外葉失去銳角而呈鈍圓角;②肝表面不平整,常由突起的結節所引起的鋸齒狀或凹凸高低不平;③肝臟內部常由沿門靜脈主干及分支分布的結締組織增生程度而呈現不同形態的聲像圖變化:馬賽克樣的回聲增強、地圖樣的回聲增強、粗網狀的高回聲;④門靜脈周圍因大量增生,管壁增厚;⑤晚期大量腹水、脾腫大。
3.1.3 非典型血吸蟲肝?。夯颊卟∽円匝仔詽B出和蟲卵沉著所引起的急性蟲卵結節為主。在肝臟表面和切面上均可見有粟粒大至黃豆大的蟲卵結節,肝竇擴張充血,肝組織水腫,匯管區以嗜酸性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并常有肝細胞的小灶性壞死。聲像圖上表現為:①肝臟有輕度腫大;②肝臟包膜一般較整齊;③肝臟內部回聲稍增強增密,分布不均勻;④脾臟稍腫大。
3.2 鑒別診斷
3.2.1 原發性肝癌:血吸蟲肝病中的纖維化如整體分布差異較大時,可在高回聲網格中形成低回聲假性占位性病變,尤其是網格結構回聲較低時,更易誤為肝癌,但肝癌呈低回聲者有一定的立體感,有一定的占位效應,或有暈圈及瘤體內測及動脈血流可資鑒別。
3.2.2 肝血管瘤:一些低回聲的肝血管酷似血吸蟲肝病網格中的低回聲,鑒別較為困難,但血管瘤回聲應更低,整體觀察可顯示該血管瘤與其他網格區肝回聲仍有一定差異。
3.3 超聲對于血吸蟲肝病的診斷價值及其注意事項:筆者所在地為血吸蟲肝病的高發區,加之超聲對該病有著特征性的表現,典型者均能直接辨認,非典型者結合病史也大多能肯定。對于不常發生甚至極少發生的地區,超聲檢查者如遇此聲像圖,應詢問患者病史,綜合考慮到此病,為確診無誤,可建議患者實驗室檢查。
超聲對急性期血吸蟲肝病無特異性征象,不是首選,應結合臨床表現及其他實驗室檢查;慢性血吸蟲肝病的表現,超聲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由于國家的大力預防和治療,我國現有的血吸蟲肝病多為慢性。超聲檢查對血吸蟲肝病患者來說操作簡便、經濟、無痛苦,而且特異性敏感性高,同時可作為了解血吸蟲肝病患者的肝臟損害程度的一種常規隨訪方式,故超聲對于作為血吸蟲流行地區一種普查手段來說十分有必要,有著較高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周永昌,郭萬學. 超聲醫學[M].第4版.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893-894。
[2]吳乃森。.腹部超聲診斷與鑒別診斷[M].第2.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55-56。
[3]李治安,李建國,劉吉斌. 臨床超聲影像學[M]. 第1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27。
[4]楊光華. 病理學[M]. 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