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偉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潛在危重病的概念是我國率先提出的,早在2004年我國的樓濱城教授就提出了這一理念,這種理念是針對很多沒有表面特定的某一個器官明顯的衰竭表現,但是若不能及時的被關于以及治療會使得病情集聚發展甚至直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急診是出現危重病請最多的一個科室,其中兒童急診的潛在危重病的發生幾率要遠比成年更大,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目前的兒科醫療資源較為緊張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兒童并不善于表達甚至很多低齡兒童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表達,因此無法對自身目前的情況向醫生進行反饋,醫生只能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各類儀器檢測以及對家長的詢問對患兒的病情進行確診,這樣的確診使得兒科急診的潛在危重病患兒的死亡幾率不斷上升。針對這樣的情況在兒科建立潛在危重病的早期識別流程和管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將對兒科急診潛在為重并的早期識別與管理的相關話題進行討論。
1.兒科急診潛在危重病的早期識別與管理
1.1 建立兒科急診預檢分診臨床識別流程
兒科急診人數會隨著季節的變化和流行病的趨勢而改變,一二線城市的兒童醫院其每日兒科就診的人數會達到八百人左右,因此在有限的時間里僅僅憑借患兒家長的主訴和護理人員對于兒童疾病的真被是很難對潛在危重病花兒進行甄別,所以這也成為了兒科預檢分診的難點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院在近幾年根據我院兒科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一套兒科急診預檢分診臨床識別流程,這一流程我們簡稱為PAT,其具體安排如圖1
1.2 使用兒科預檢評估法則
兒科遇見評估法則是一種對患兒進行快速評估的方式,其步驟是首先由急診的分診護士對患兒家長進行病情詢問和病史詢問等等,在詢問其間護士應當通過視覺、聽覺和感覺對患兒本身的情況進行一個簡單迅速的評估,從而確定患兒的緊急程度。其次,護士還需要對患兒的反應能力以及精神狀態和眼神、哭聲與活動力和皮膚溫度來對患兒本身的病情做一個初步的判斷,最后在根據護士自身的判斷對患兒進行危重、急診和亞急診和非急診的分診,一旦發現危重患兒就要第一時間利用綠色通道將患兒送到搶救室進行搶救。
1.3 對患兒在候診期間的安全進行保障
由于兒科急診的繁忙性導致了許多患兒即使情況較為緊急但是卻依舊不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治療,這就使得患兒很可能在候診期間發生病情變化使得其發生危重病請。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概有接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急診患兒會在候診期間出現病情惡化,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對患兒的候診安全進行必要的保障,通常在分診護士巡視候診區域時應當根據患兒的病情變化來提升就診的緊急程度,并且在巡診期間護士應當和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從而在交談中找到關鍵有用的信息,借助家長對患兒的高度熟悉來對患兒的病情變化進行分析,從而更加準確地對患兒的患病程度進行判斷。
2.結果
在實行了兒科急診潛在危重病的早期識別與管理即PAT后,我院從2013年到2016年,共在危重病早期發現了9例爆發性心肌炎以及腸道病毒69例,重癥感染9例,腦膜炎3例,重型小兒肺炎2例,因而阻止了13例醫療糾紛,與未實施急診潛在危重病的早期識別與管理前的醫療糾紛案例相比總共減少了11起醫療糾紛,兒科死亡人數也有著明顯的下降趨勢。
3.討論
我們在對急診兒科潛在危重病患兒進行診治的過程中應當對一下的幾個問題進行重視,其中包括了對于一些特殊罕見病例的重視,對急診兒科護士的核心能力進行提升,以及搭建潛在危重病患兒診治經驗平臺三個方面。下面我們就來一一進行分析。
3.1 對兒科急診少見的特殊病例進行重視
在兒科急診當中有著許多罕見的病例出現,這些病例大多數都是高危或者是潛在高危的病例,醫護人員由于經驗所限可能無法第一時間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判斷,例如曾經出現過一個患兒在進行就診時家長的主訴是強烈的嘔吐,在對其進行急診分診后患兒的病情開始惡化并且進入了深度的昏迷狀態,這樣的情況對于患兒的生命威脅是極大的,而患兒的呼吸也必須依靠于機械通氣,醫生通過與家長溝通協商經同意給患兒進行了腦部CT,其CT結果顯示患兒腦內存在腫瘤,由于壓迫了腦神經才出現了嘔吐以及昏迷癥狀,如果按照常規的急診處理方式處理很可能被判定為胃腸道疾病,從而對患兒的病情造成了延誤,這極有可能會造成醫療糾紛并且給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脅。
3.2 對兒科急診的護士核心能力進行提升
兒科急診護士的核心能力對于發現潛在危重病患兒是十分關鍵的,很多患兒的疾病發展并不與醫學理論完全相同其本身具有著較為明顯的非典型性和復雜性,因此護士不能單純地應用理論知識對患兒的病情進行主觀判斷,還應當注意對患兒的臉色以及呼吸、心率、精神狀態以及皮膚溫度等多方面進行觀察然后再進行預見性的判斷,從而減少由于“紙上談兵”而造成的患兒病情誤判。并且我們需要改變原有的發現病情后再進行搶救的方式,應當防患于問然從而提高搶救的成功率,使患兒的生存率能夠得到極大的提高。急診醫護團隊應當經常一起交流相關的經驗并且參加相關的專業急救培訓和對死亡病例以及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討論從而使得急診護士的核心能力能夠得以提升。
3.3 建立兒科急診潛在危重患兒救治經驗共享平臺
兒科急診由于罕見及特殊病例較多,所以單純依靠書本的醫學知識來完成其PAT流程的安全性是較低的,所以我們應當與其他醫院一同大家一個兒科急診潛在危重病患兒治療經驗共享平臺,將各大醫院救治的特殊罕見患兒病例的經驗進行分享,從而使的急診護士能夠了解更多的潛在危重病患兒的特征,使得潛在危重病患兒被發現的幾率增加。
4.結論
通過對醫院兒科急診采用PAT流程,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潛在危重病患兒漏診的幾率從而避免患兒的病情惡化減少患兒死亡率和醫療糾紛,提高救治能力。因此PAT流程是一種應當廣泛進行推廣的兒科急診預檢分診臨床識別流程及管理。
參考文獻:
[1]樓濱城.對急診醫學的再認識.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4,1(3):166.
[2]祝益民.兒科危重病救治的特點.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3,8(4):241-243.
[3]王麗,陳苓.小兒急診危重癥就診特點分析.臨床急雜志,2011,12: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