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上學的時候,我便注意到了那里的古城墻。
打小我就喜歡城墻這灰不溜秋、笨重的家伙??吹乩韴D冊,也總是喜歡查查哪個城市有這東西。后來我漸漸把目光聚焦到那幾個比較著名的古都。先說北京,我發現北京的古城墻毀壞的十分嚴重,只剩下了那么一小段類似廢墟的殘垣,越看越能聯想到建筑學家梁思成的痛心疾首;西安的城墻,很多也都是后來修復的。最終,我把青睞的目光放在了南京。就在同學們大都被小橋流水的秦淮河、秀美起伏的紫金山所吸引時,本人卻默默地來到城墻根下看城墻。南京的古城墻大多隱藏在遮天蔽日的大樹背后,長滿了青苔,仔細看還能看到很多蜘蛛網,這似乎成了城墻不怎么被關注的客觀原因之一。
那幾年我幾乎踏遍了南京所有存在城墻的地方:中華門外、玄武湖畔、獅子山腳……和北京的古城墻比,南京的古城墻也飽嘗了戰火的洗禮和歲月的沖刷,同樣顯得破陋,但總體來說還算完整,也稱得上是奇跡了。
就是這樣一段段看似破敗的古城墻,擔負了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戰爭防御任務?;谂d趣,抱著“求真溯源”的態度,我認真查閱了關于南京古城墻的資料,結果令我相當震撼:
從春秋時期的吳國開始到明代這1700多年,幾乎每一個在這里建都的王朝,都沒停止過對城墻的修繕、擴建。規模,也是一次比一次大。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時候,他對謀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非常重視,使得明代對南京城墻的修筑達到了巔峰。江南首富沈萬三也是大力“贊助”(被朱元璋給逼的),領導層的重視加上雄厚的財力,使得明城墻修得異常雄偉。
修南京城墻,用了多少人?您一定會猜:“怎么也得個十萬八萬的吧?”鄭重告訴您——少啦!資料顯示,為了建好這座城墻,明政府動員了南方五省各行業的人達百萬之眾!并且進行了精心的組織和周密的部署。這種精心周密到了什么程度?參與施工的各司其職的單位就達200余個。在整個施工過程中,質檢部門對城墻磚的質地、尺寸都作了詳細規定,結果修筑城墻所用的3億5千萬城墻磚,都是指定的窯廠、專業的匠師監督燒成的,并且絕大多數都刻上了窯廠的名稱和制磚人的姓名,便于今后如果發現質量問題好追查責任人;在建造中,磚與磚之間的粘合采用了糯米和桐油,經過現代科學檢測,采用這兩種原料砌合磚墻,竟然是驚人的牢固??磥砻鞔目茖W工作者和建筑師,水平還真不白給。
聯想到當代屢見不鮮的“豆腐渣”工程,明代的工程主管部門、工程負責人與施工者令我們肅然起敬。
正是有了這樣嚴密的組織安排、嚴格的質量管理和科學的施工手段,才建成了目前為止仍排世界第一的古城墻。就連舉世矚目的巴黎城工程,也難以望其項背。再看城墻的建設年代,是在元末大戰亂之后,經濟匱乏、社會蕭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居然用產量極低價格極貴的糯米和桐油來修城墻!可見統治者可以說是不惜血本做這個事。
然而,也正因為如此這般的花心思、下本錢,才引起了筆者理性地思考,才引起了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這種思考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個事實——這樣堅固的城墻,在南京城歷史上的保衛戰中,一次也沒擋住敵人的進攻。
如此反差巨大的事實,充分折射出中國統治者古來就有的特色理念——濃重的“城墻情結”。打從秦始皇開始,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統治者就將心思花在這種看似堅實無比的建筑物上。
可以肯定地說,歷史上沒有一個在南京建都的王朝或政權是長命的。比如:南北朝時期的陳政權、“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明末清初的南明政權、晚清的太平天國政權等等??吹竭@里,或許有人會向我提出一個反對案例:朱元璋也是在南京建都的,為什么大明王朝卻從這里崛起了呢?假如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朱明的崛起恰恰不是依賴堅固的城墻。
記得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是葉兆言先生寫的,大致的內容是說歷史上很多人都說南京有帝王之氣,諸葛亮更是說這里“虎踞龍盤”,可事實上,沒有一個偏安于這里的割據政權能夠統一中國,都是在成立不久后被其他北方政權滅掉。葉先生以南京人的獨特視角對所謂的“王氣”產生了質疑,也引起了我的興趣。多年以后回憶起葉先生的這篇文章,再結合著南京的城墻,漸漸悟到了一些道理和一些屬于自己的人生感悟:
“王氣”確實是有的,但不是自然存在。它不是虛無縹緲的迷信,而是一種精神和態度,這要分兩個層面來闡述:第一層,統治者或一個統治集團的精神思想是否強???強健了“王氣”就來了,懦弱了“王氣”就消失掉;第二層,統治者在戰略問題上是采取“攻勢”的,還是 “守勢”的?采取攻勢就“王氣”就來了,采取守勢王氣就消失掉了。
“王氣”,一個看似“唯心”的詞,卻隱藏著深刻的唯物主義道理。大伙不妨仔細琢磨,看是否有理。
那些偏安于江南的王朝,之所以最終被其他王朝滅掉,就是因為其統治集團精神上的集體“墮落”、“病態”。比如南朝陳政權的后主陳書寶,整日只知道飲酒作樂,臨逃亡時還一直在關注自己的愛妃在哪;南唐后主李煜比他好點,除了飲酒作樂,還作了幾首好詞,可他也就到此為止了;再往后看,南明的弘光帝朱由菘、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這些人飲酒的飲酒、作樂的作樂、搞迷信的搞迷信……盡管“昏聵”的表現不同,但卻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不思進取。
堅固的城墻和諸葛亮的一句“虎踞龍盤”并沒有挽救這些短命的王朝,摧毀這些王朝的,恰恰是位于城墻內部的精神幾乎“病態”的王朝統治者。
當然,在南京綿延兩千多年的都城歲月中,也不是每個帝王和統治集團的精神面貌都差勁,可為什么仍沒有免于被消滅的結局呢?原因就是戰略上的“守勢”。我記得有一位外國總理說過這樣一句話:歷史上“劍”和“盾”的爭斗就沒有停止過,但總體而言還是“劍”勝于“盾”。你的“盾”越堅固,只會激發別人造出更加鋒利的“劍”。“五代十國”南唐前期,統治集團也不是很昏庸,都是因為無奈的采取了“守勢”,而埋下了王朝滅亡的種子。其實這條理論可以擴大到中國歷史上的每一個南方政權,大家可以驚奇的發現,凡是王朝統治者采取“攻勢”的時候,則是這個王朝最安全和最輝煌的時候,吳國正是因為有了孫權和周瑜、南宋正是因為有了岳飛、太平天國正是有了石達開和陳玉成、李秀成,才使得這幾個政權在某一個時期暫時“安全”。反之到了王朝采取“守勢”的時候,就離滅亡不遠了。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朱元璋的例子,你就不覺得稀奇了。葉兆言先生也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了這個“特例”。其實朱明王朝的崛起恰恰證明了以上兩條結論的正確性:明朝的建立和統一,正是源于洪武朝統治集團集體精神的強健和保持了進擊的態勢。如果沒有洪武君臣的上下團結和勵精圖治,如果沒有徐達、常玉春、傅有德、李文忠等這樣優秀的將領北上滅元,那么朱明王朝的結局會和上述短命朝廷一模一樣。
將這樣的理論拿到今天,拿到一個企業、拿到我們個人身上,仍然有其現實的意義。
一個企業和個人,如果一味地求“自保”、“知足就好”甚至“自我感覺良好”、“混日子”,那么其結局會和那些沒落的王朝、王朝君主們一樣,必將被現實淘汰出局。這也是我一直暗暗告誡自己“不進則退”的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免除被淘汰的命運。今天我把這條規則寫出來,就是要和大家分享,希望我們每個人,通過南京的古城墻,有所感悟。
綿延的歲月淘汰了各個王朝,卻留下了綿延的城墻,它默默地矗立在那里,向我們展示最鮮活的生存哲理: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長久依靠、一勞永逸。
居安思危,不進則退。
文:劉金偉
作者簡介:
劉金偉 1982.1 籍貫: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