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反烏托邦視角下的《黑暗昭昭》

2017-04-19 12:26:53李慧杰
魅力中國 2016年20期

摘 要:《黑暗昭昭》是20世紀偉大的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的作品。這本在作者沉寂十年后發表的驚鴻之作,錯綜復雜地交織著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其中諸多方面皆折射出反烏托邦的哲學立場。本文試圖借鑒以賽亞·伯林的價值多元主義、自由主義思想,對小說中反映出的反烏托邦哲學立場進行深刻剖析。

關鍵詞:《黑暗昭昭》;威廉·戈爾丁;反烏托邦;價值多元主義;自由主義

威廉·戈爾丁是1983年諾貝爾獎文學獎獲得者,他的小說“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脈絡,其虛構的故事對現世人類的生存狀況做出了普遍性的闡釋”[1](James 1982)。戈爾丁在其諸多作品中不斷地探討人類的生存現狀,用黑暗、邪惡等元素的交織來詮釋他對自由與枷鎖的思考,無論是早期作品《蠅王》(Lord of the Flies,1954)、《品徹·馬丁》(Pincher Martin,1956),還是晚期的《黑暗昭昭》(Darkness Visible,1979),皆折射出這一點。《黑暗昭昭》可謂是一本復雜的小說,不同于《蠅王》中描繪的荒島上的自相殘殺這一單線條主題,《黑暗昭昭》以多重視角,描述了兩位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命運。他們一位代表黑暗,一位代表被黑暗世界籠罩著的一束光明,以半神的形象出現,肩負著對整個混沌世界的救贖。在小說中,戈爾丁延續了其一貫的黑暗筆觸,以罪惡與恐懼的交融闡釋了其不斷探索的主題,即:人類的生存狀況、斗爭與發展[3](Fiddes 1991)。小說中故事發生的背景為戰后英國。彼時,這個身心俱疲的國度還未完全從二戰結束后的蕭條中走出,又卷入了美蘇冷戰下的兩極格局。戰后的貧困、混亂使英國籠罩在愁云慘霧當中。小說帶著后現代主義式的荒誕與晦暗的基調,表達了對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及國家秩序深深的幻滅與絕望。這一極具烏托邦色彩的社會模式、價值取向引發了人們的重重憂慮。無論是整個世界還是個人范疇,烏托邦主義者的理想世界并沒有被付諸現實。作者將整個社會環境放置于反烏托邦視角之下,對烏托邦不切實際的愚昧、虛幻的構想進行了間接的諷刺與反擊。同一時代的英國哲學家,以賽亞·伯林,其價值多元主義學說中的主張正與戈爾丁的小說存在著高度契合,引發了人們對烏托邦哲學深刻的反思。

烏托邦(Utopia)源于希臘語,意味著“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烏托邦思想源遠流長,回望歷史長河,柏拉圖的《理想國》、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培根的《新大西島》都描繪了理想社會的景象。中世紀提出的神學一元論以“天國”為完美世界的最終歸宿。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確立了“人”的觀念,同時點燃了烏托邦思想的活力。近代以來,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擴大、貧富差距日益加大,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導致了人們在經濟、社會地位上越來越大的不公。彼時,空想社會主義者(utopian socialist)登上了歷史舞臺。圣西門、歐文、傅立葉都在其著作中對烏托邦進行了細致的構想,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宗教、教育。烏托邦哲學家的描述、規劃,經歷了不斷的演變,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滲透,逐漸形成了烏托邦式哲學思想與自由觀。總體來講,一元價值理論始終是烏托邦哲學家的導向,他們堅持以永恒的唯一真理作為現世事物的裁定者。柏拉圖的形而上學一元論就闡明:無論是理性還是共識,它們的存在都是“一”而不是“多”[4](Lassman 2000);同時,烏托邦主義者倡導解放自由與人權,卻帶著強制性。巴貝夫主義將烏托邦規劃為絕對的平均主義、禁欲主義。他們千方百計地要人民走他們所設計好的、能完滿實現人生目的和愿望的道路[7](謝江平 2007)。反烏托邦,正是揭露了烏托邦思想中的種種漏洞,在描述烏托邦所帶來的惡果的同時,理性地表達理想與個人愿望。反觀戈爾丁的《黑暗昭昭》,這部反烏托邦小說,在諸多方面都對烏托邦構想進行了抨擊,無論是思想上的價值一元論,還是政治上的自由觀,烏托邦思想都充滿著矛盾與虛幻。

一、反烏托邦一元論

伯林認為,烏托邦思想的哲學基礎是一元論,若一元論中存在著不合理,那么烏托邦的大廈也將倒塌。一元論(Monism)是C.沃爾夫發明的術語,指任何主張實際只存在一類實體的形而上學理論[7](謝江平 2007)。一元論思想在西方哲學史上流傳千年,從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闡述的洞穴理論,到近代基督教的神學一元論,烏托邦主義者繼承了這種一元論的思想,他們相信,完美世界必然是由一個終極真理作為導向。而這一終極真理的道德與精神源泉正是來自上帝。他們篤信上帝是唯一的神,是無所不能、完美的神。然而這種神性一元論恰恰只能使烏托邦走向毀滅。就像無論其如何粉飾太平,也無法遮掩十字軍東征與宗教法庭的血腥。

1.1多元宗教色彩

《黑暗昭昭》中的世界,是撒旦眼中的地獄,是黑暗昭然若揭的世界。男主角麥蒂,作為拯救這個墮落世界的救世主,被賦予了半神的形象,他代表的神蘊含著多元意義。

麥蒂具有復雜的神秘性,因為他身上兼具了基督教、摩尼教以及佛教中“神”的形象。麥蒂是個孤兒,他是閃電戰的受害者。德國飛機的轟炸導致他的左半邊身體被嚴重燒傷,進了醫院。他的名字是醫院的工作者為他取的,然而,他并沒有固定不變的姓。他的姓被人們任意稱為“Windy, Windrap, Windwort, Windgrove, Windgraff, Windrave”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姓的前綴都帶有“風”的意思,雖是人們對其的任意稱呼,卻都蘊含神學所指。從神學角度來說,基督教的神圣三位一體中的圣靈,正是用“風”這一意義來象征的,故而“靈風”[6](阮煒 1988)。同時,他篤信圣經。小說數次提到,他把《圣經》放在床頭柜,每日閱讀。當他無意中翻到一本圣經的時候,他可以直接找到熟悉的頁數,反復閱讀。并且前后翻閱,對他而言毫無困難。麥蒂讀圣經是心無旁騖的。基督教中神的形象在麥蒂身上明顯地表現出來。

《黑暗昭昭》是一本充滿對立面的小說,正如書名,黑暗與光明,正義與邪惡。這種善惡的對立頗具摩尼教的宗教色彩。摩尼教又稱明教,昭示著光明必將戰勝黑暗。其教義具有強烈的末劫思想與拯救蒼生的夙愿。麥蒂,仿佛也是一名摩尼教的先驅者。在他的日記中,他提到兩個幽靈經常來和他對話。在1966年7月11日的日記中,麥蒂記錄道:“今晚我問他們,世上有那么多人,為什么偏偏選擇了我。他們回答,你是最接近萬物中心的人。”[5]在10月3日的日記中,幽靈對麥蒂說:“你有張可怕的臉,身處世間險惡,但你在精神世界里仍是我們的朋友……你可以在黑暗的角落,默默向死者布道。”[5]在麥蒂的日記里,幽靈多次暗示他的重要性以及其特殊的身份。在1978年6月17日,麥蒂人生的最后一篇日記中講道,頂著太陽之光的白色幽靈問他愿不愿意拯救一個孩子,麥蒂表明他愿意做出犧牲。通過這種神秘的手法,作者仿佛深諳摩尼教之道,刻畫了麥蒂這一形象:由神明指點,降臨凡間。他修身養性,求索真理,拯救蒼生,不辱使命。通過激烈的斗爭,光明最終戰勝黑暗。6月17日當晚,蘇菲所在的犯罪團伙在貴族學校內引爆炸彈,企圖在混亂中劫持孩子。當時在校內工作的麥蒂不幸受到牽連,引燃的炸彈令他渾身著火,但他仍義無反顧沖向挾持人質的歹徒,使對方丟下了孩子倉皇而逃。麥蒂最終以一名摩尼教殉道者的姿態,在光明中走向了永恒。

《黑暗昭昭》(Darkness Visible)的書名取自彌爾頓的《失樂園》,意為“地獄之火”[3](Fiddes 1991)。然而,無論是對與蘇菲還是麥蒂來說,這個寓意都頗為模糊。相反,火焰并不是來自地獄,這更像是神圣之火,是赫拉克利特眼中永恒的活火:世界的本原是火,萬物皆動,按一定尺度燃燒,按一定尺度熄滅[3](Fiddes 1991)。麥蒂自烈火中誕生,又從烈火中離開。如同鳳凰涅槃,承受著來自凡塵的陰謀、苦難,焚身以火,用個人的生命換取了世人的祥和、安寧。麥蒂死后的某一天,他的老師佩迪格里在公園親眼目睹了他的“到來”。“麥蒂來了……金色的光芒在他周身閃耀……他仿佛融化在了那團如火的光芒中;面容也不再是兩種顏色,而是融為一體。萬丈光芒如同孔雀羽毛上的眼睛,他的嘴角洋溢著可愛的微笑”[5]。此刻,麥蒂的犧牲帶著佛教中涅槃的色彩,與其說犧牲不如說是得到了永生。是圓寂,解脫,不老不死,不傷不滅。對于小說中的角色埃德溫來說,麥蒂的形象也如出一轍。當他的老鄰居問他,麥蒂到底是誰?是方濟會修士(a Franciscan friar)、印度教圣哲(a Mahatma)、還是那個想在威爾士建造布達拉宮的達賴喇嘛(Dalai Lama)的轉世?埃德溫回答,他不是達賴,但他也是個喇嘛。埃德溫把麥蒂喻為藏傳佛教徒。雖然這段對話并未作出深入展開,但這一諱莫如深的敘述暗含著作者對麥蒂多元形象的塑造。

值得一提的是,麥蒂具有神性,同時也是一個不完美的“神”。從外表上,他的半邊臉嚴重燒傷,膚色半明半暗,面目可怕,與傳統的“神”的光輝形象大相徑庭。從品行上,他努力修身養性,有時卻拘泥迂腐。他勇于奉獻,卻也不免懷挾偏見。麥蒂崇拜他的老師佩蒂格里,但是當他得知佩蒂格里對美少年亨德森過分寵溺之后,心懷嫉妒的他向后者擲鞋以對其進行詛咒,此處戲仿《舊約圣經》中的故事:雅各向其兄以掃丟擲鞋子,通過這種原始詛咒覬覦以掃的長子之名。殘缺即為真實的人性,卻亦是一種美。弦月雖為殘缺,不能與滿月同輝,卻也給世人照亮一條回家的道路。麥蒂則以一種殘缺的形象成就了人與神的渾然一體。戈爾丁作品中價值的多重性就此展現。

戈爾丁小說中的救世主不是完全的基督教的神,而是包含了多重宗教主義的神性。他將個人的渴望寄托在這樣一個多元主義的角色之上,無不體現其宗教立場。“我不屬于任何一方教派。”戈爾丁把自己稱之為“不虔誠的教徒”,他既不是一名合格的基督徒又不恪守宗教儀式、清規戒律[1](James 1982)。這一宗教立場在《教堂尖塔》(The Spire,1964)中可見一斑。戈爾丁在《教堂尖塔》中塑造的圣母馬利亞大教堂的教長喬斯林,自詡為上帝的代言人,聲稱感受到神的召喚,欲建造一座教堂尖塔,卻因操之過急,在地基不穩的情況下硬逼著工人施工,工程最終前功盡棄。坍塌的不止是塔,還是宗教狂熱主義。作者的觀念即與神性一元論背道而馳,其主張在《黑暗昭昭》中闡明:烏托邦思想只是空中樓閣,只有多元主義的價值觀才能最終拯救人類。

1.2荒誕中的一元論

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恩格斯闡明其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普世的愛,更沒有普世的價值”。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自古以來飽受爭議,卻也流露了價值選擇之艱難與無奈。伯林認為,價值與價值、文化與文化之間存在沖突與不可調和性。

在西方哲學史上,塑造一個完美社會的構想根深蒂固,源遠流長。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唯理性論”、培根在《新大西島》中表露出的“科學主宰一切”的思想都反映出人們對于建立完美社會的迫切愿望。并且完美社會的構想,往往是以一種亙古不變的普世價值來左右的。烏托邦思想正是受這樣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而滋生。伯林對烏托邦思想中價值觀的主張總結如下。一、一個問題只能有一個正確答案,其他答案必定是建立在謬誤的基礎上。二、真理與真理之間可以相互融合。這兩個闡述歸根結底都是以一元論為歸宿。然而,這種唯一真理觀卻容易導致武斷、以及更大的分歧。

戈爾丁在《黑暗昭昭》中就多次以詼諧的筆觸,反諷了價值一元論的荒誕。麥蒂在昆士蘭格拉德斯通市有一段短暫的工作經歷。期間的一天,他的車在半路上沒油,周圍盡是荒野和沙漠。他從車里走出,試圖找人尋求幫助。一個人不停地走著,熾熱的陽光令他他又累又渴。終于,他遇見了一個土著。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他向土著人揮舞圣經。而后又猛地倒下,雙腿伸直,兩臂伸開,形成十字架的形狀。然而土著卻大吼一聲,將手中淬過火的長矛刺進麥蒂張開的手掌。這一幕荒誕的景象恰恰反映了文化的差異與沖突。麥蒂以為對方也是基督教徒,因而以種種方式向對方表明是自己人。而土著人卻以為對方是在挑釁,于是無情地將他“釘在十字架上”。戈爾丁認為,“他者”永遠不能被同化,這符合價值多元主義的核心觀念,即,價值的非可比性和非通約性(the incomparability and the incommensurability of values),不同文明的多樣性及其不可通約性(the plurality and the incommensurability of different cultures)[4](Lassman 2000)。文化多樣性折射出的價值的非通約性可以被人們理解,然而這種理解并不意味著可以沖破任何文化間的障礙。

伯林認為,觀念之間的不兼容、不協調以及沖突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建立一個徹底的烏托邦社會,便是將各類觀點籠統地歸為對或錯,那么真理將淪為強權下的產物,而失去其意義。《黑暗昭昭》中就以兩個人充滿對立面的對話揭示這一問題。小說的第三部分叫做《一就是一》(One Is One),這一名字帶有“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的一元獨斷思想,頗具諷刺效應。在這一部分中,古德柴爾德書店老板西姆·古德柴爾德和老鄰居埃德溫·貝爾展開了無休止、無邏輯的關于真理之爭,令人聯想到《等待戈多》中兩位老翁的荒誕對話。兩人不斷地爭論,都試圖以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他們在看小學生踢球的時候,甚至圍繞“球到底是從雙腿之間穿過還是從腳下穿過”展開激烈的爭辯。然而,誰也說服不了誰,這象征著各種價值的沖突是難以調和的。烏托邦主義者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企圖把不可結合的東西結合起來,這注定是要失敗。

二、烏托邦式自由之困

價值多元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由觀的探討。林肯說:“盡管我們都宣傳為自由而奮斗,但在使用同義詞語時,我們卻并不意指同一事物……當下有兩種不僅不同而且相互不容的事物,都一名冠之,即自由”[2](Berlin 1969)。伯林的自由觀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區分:將自由分為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積極自由指的個人有行使自我意志的權力,并且作為主體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令事情的發展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消極自由指,個人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其思想、其活動不受外在干涉,即:“不被奴役”。烏托邦主義者試圖解放人民的積極自由權,然而這種借助“積極自由”之名的運動反而導致對人的壓迫和奴役。因為積極自由的倡導往往是家長制式的解放運動。而家長制(paternalism)是可以想象到的最大的專制主義[2](Berlin 1969)。我喜歡寧靜與獨處,你卻認為我認為我身陷孤獨的囹圄要將我解放。你迫使我進入喧囂的氛圍,我的權力因此受到了侵犯,而你卻認為我獲得了自由。烏托邦式的解放是家長制的,這實則是更大的專制,不僅因為它比殘暴、野蠻的暴政更具壓迫性,還因為它忽略了人的超驗理性,侮辱了人的獨立思考與個體觀念。

蘇菲,小說中另一個主人公,極端的惡的象征。蘇菲在罪惡中一步步沉淪,她是黑暗的象征,同時也是烏托邦式自由觀之下的犧牲品。蘇菲的童年是與父親和她的雙胞胎妹妹托妮一起度過的。父親認為她有些孤僻,于是讓托妮和她形影不離。父親認為她缺少母愛(她們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于是想和家里新來的保姆結婚。父親總是把他認為的蘇菲缺少的自由賦予給她,然而這些卻滋生了蘇菲的叛逆和逃離。她從來就不喜歡托妮,她甚至希望托妮有一天消失。“她還小,不會把類似于殺了托妮的內心想法說出來。可她真的不希望她回來!”[5]同時,她也不喜歡父親跟保姆結婚。她無法忍受父親的愛就這樣遷移到另外一個女人身上。她把鴨蛋捏碎塞進父親床頭柜的抽屜,那臭氣熏天的穢物,正是她無聲的抗議。盡管外人眼里,她是光鮮艷麗、美麗動人的淑女,可是父親灌輸的家長制式的自由給予模式實質是對人的壓迫。這條從小產生的罅隙導致了日后蘇菲與父親的決裂,也為蘇菲一步步的墮落滋生了溫床。

烏托邦式的解放思想是一種自我導向、自我控制的解放思想,它把“自我”區分為“高級的自我”與“低級的自我”(“真實的自我”與“虛假的自我”),這導致了“高級自我”對“低級自我”的專制和壓迫[7]。這種人格劃分使高級的以理性控制的“自我”凌駕于帶著沖動、欲望的“低級自我”之上。長期的自我壓制將導致兩種人格的發展不斷背道而馳,繼而分裂成更大的溝壑。蘇菲就是這樣一個人格分裂的個體。文中多次提到蘇菲認為她后腦勺長著一雙“眼睛”。“當她前方的眼睛閉上以后,她腦后的‘眼睛便會睜開,然后射出一道黑色光線,注視著廣袤無垠的黑暗”[5]。可以說,蘇菲最熱切的渴望,便是怪誕、反叛,用黑暗將平淡無味的光明世界籠罩在它的懷抱。腦袋前面那雙看到光明的眼睛可以說是蘇菲的“高級自我”,腦袋后的“眼睛”則是她的“低級自我”,這種黑暗令她激動不已。兩種自我的長期壓制與斗爭令她的人格陷入了分裂。當她的“低級自我”逐漸戰勝“高級自我”時,蘇菲也走向了極惡。她的性行為十分隨意,且帶著施虐的傾向,曾在與男友發生關系之時將刀扎入他的肩膀。她同一群烏合之眾組成犯罪組織,企圖綁架貴族學校中的孩子以索取高額贖金。她幻想一名男孩成功綁架得手,并對其施加瘋狂的虐待,而后,在發現男孩只是她的幻覺后,歇斯底里、幾近崩潰。

戈爾丁善于描寫人性之惡。《蠅王》中孩子們在荒島上分為兩派,互相廝殺,墮落成為嗜血的野獸。《品徹·馬丁》描繪了主人公馬丁以墮落的人性與死亡相抗衡。而在《黑暗昭昭》中,戈爾丁更是將人性的黑暗面極致展現,從而支撐了其反烏托邦的價值立場。烏托邦往往始于“自由”而終于“專制”,人性的陰暗面諷刺的不是人性本身,而是造成其走向極端的周遭世界。《蠅王》中的荒島是如此、《我們》(尤金·扎米亞金,1924)中絕對理性主義的國度亦是如此。

關于人生的思考,烏托邦學者認為,人生的終極指向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于是,他們的思考、他們的生活方式,皆朝著這一目標不斷前行。戈爾丁以晦暗的筆觸表達了悲傷的隱喻,這種對積極自由的解放反而成了桎梏與壓迫,人性在長期的壓抑中滋生了極惡。烏托邦式自由終將走向破產,如同瑪麗·雪萊筆下的佛蘭克斯坦,最終被其創造的怪物所毀滅。

三、結語

烏托邦是一篇辭藻華麗卻經不起推敲的文章、一座壯麗恢弘卻沒有地基的樓閣。它是屏風隔斷上孤傲的仙鶴,畫師精湛的筆鋒造就了它,卻難助其脫離畫卷,飛出青天。反烏托邦正是對烏托邦浮華、空洞的價值觀、自由論的質疑,它揭露了其虛幻性與陰暗面。一如《堂吉訶德》終結了中世紀歷時兩百年的騎士文學,一部《反杜林論》讓社會主義自此開始脫離空想,走向科學,同時也加快了反烏托邦文學的發展。反烏托邦文學家們獨具慧眼、針砭時弊,對烏托邦夢想中深埋的殘酷現實進行深刻地挖掘、無情地揭露。于是,俄國有了《我們》(尤金·扎米亞金,1924)、《切文古爾鎮》(普拉東諾夫,1929),英國有了《美麗新世界》(赫胥黎,1932)、《一九八四》(喬治·奧威爾,1949)、以及《蠅王》。一部《蠅王》更是將威廉·戈爾丁推向了世界文壇的巔峰。而《黑暗昭昭》,雖誕生于《蠅王》發表的十年之后,卻毫無承前者之蔭的跡象。即使同樣帶著反烏托邦元素,《黑暗昭昭》比《蠅王》更復雜、更神秘,也更具震撼。作者以富含寓意的描寫、宗教文化、后現代主義色彩,以恢宏的想象將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刻畫到極致。當象征黑暗的惡魔在自由的桎梏中爆發,烏托邦的大廈終于土崩瓦解。在生死存亡之際,另一個多元主義的象征:半神的麥蒂,奮不顧身,力挽狂瀾,挽救于萬一。《黑暗昭昭》是英國戰后文學作品中反烏托邦意識的里程碑。戈爾丁所展現出的人性關乎他對世界觀的探索,關乎社會、國家發展的深邃思考,對現世社會建設、人類發展具有深遠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Baker, James. An Interview with William Golding [J]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1982(2):130-170.

[2] Berlin, Isaiah. Four Essays on Libert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3] Fiddes, P.S. Freedom and Limit: A Dialogu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Palgrave Macmillan, 1991:205-233.

[4] Golding, William. Darkness Visible [M]. London: Bantam Books, 1979.

[5] Lassman, Peter. Pluralism and Liberalism i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Isaiah Berlin [J].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2000:119-131.

[6] 阮煒. 茫茫黑夜中的一線希望之光——戈爾丁《黑暗昭昭》初探[J]. 外國文學評論, 1988(4): 60-65.

[7] 謝江平. 《反烏托邦思想的哲學研究》[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作者簡介:

姓名:李慧杰,出生年月:1992.10,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江蘇省鎮江市,當前職務:碩士在讀,學歷:文學學士,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英美文學方向,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單位所在地:上海,單位郵編:2002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1区2区|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色悠久久综合|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无码内射在线| 欧美激情成人网|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欧美| 91视频精品| 国产网站免费看|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韩国福利一区|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精品播放|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综合色天天| 国产欧美在线|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久久公开视频|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成人在线亚洲|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婷婷中文在线|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日韩黄色精品|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天天爽免费视频|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日本a级免费| 欧美亚洲欧美区| 亚洲美女久久|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天天色综网| 免费在线a视频|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红杏AV在线无码|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日韩|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亚洲第七页| 婷婷伊人久久| 一区二区午夜|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99re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