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平
【中圖分類號】R24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小兒肺炎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也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常見原因。患兒臨床癥狀表現為咳嗽、發熱、呼吸困難及肺部啰音等。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并長時間作用于患兒機體,從而致病。由于患兒年齡偏小,自控能力差,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有哭鬧、不配合、躁動等情況,從而影響治療效果[1]。為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患兒家屬的健康意識,糾正患兒不良健康行為,促進患兒早日康復[2]。本研究對患兒使用互動健康教育,取得滿意效果,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將我院兒科收治的78例小兒肺炎分為兩組。實驗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齡范圍1-9歲,平均年齡(5.0±0.6)歲;。對照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齡范圍1-10歲,平均年齡(5.5±0.7)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兒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比較,差異小(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方案,如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等。
實驗組:本組患兒采用互動健康護理模式,方法如下:(1)開展講座:要求患兒及患兒家屬一同參與,提高患兒及其家屬對健康教育的重視,轉變其健康觀念。(2)制作宣傳手冊:對患兒及其家屬發放健康手冊,要求其掌握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年齡較小的患兒可將手冊交于家長,讓其掌握關于小兒肺炎的知識。(3)講解知識:對年齡小火文化水平低的患兒及家屬進行親自指導,并向其耐心解釋。(4)全面評估:患兒入院后,即與家長溝通,了解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生活環境,興趣愛好,同時還要了解患兒家屬的文化程度、心理狀況、職業背景等情況。(5)入院宣講:患兒及其家屬入院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兒及其家屬介紹本院的相關情況,包括患兒的主管醫師、主管護理、護理人員等。通過看圖畫、講故事的方式增進與患兒的關系,建立良好的護患和醫患關系。消除患兒對新環境的陌生感。(6)疾病宣傳:根據患兒的識字情況、年齡、性格特點,結合家長的文化程度,對患兒及家屬進行面談、發放小冊子、閱讀圖畫等方式,向患兒及其家屬普及小兒肺炎的相關知識,并告知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治療方法及目的。(7)環境控制: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環境,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定時通風,保證室內新鮮空氣流通。
1.3 評價標準 根據病房環境、服務態度、服務及時性、管理規范性、綜合素質等五個項目評價護理質量,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納入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10.0)進行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平均差表示(±s),用t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護理質量 觀察組護理質量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小兒是一個特殊群體,機體各項發育不完善,且目前多數患兒均為獨生子女,因此依賴性較強,又嬌生慣養,在面臨陌生環境常常會出現焦慮、不安、緊張等情緒。加上年齡偏小的患兒,難以正常與護理人員和醫生交流,會更加煩躁,且患兒的自控能力低,從而阻礙了正常的治療和護理。
由于小兒肺炎的治療周期長,在疾病的康復過程中,患兒的配合度與治療效果有一定關系。因此,治療過程中,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患兒及家長灌輸正確的健康知識,就癥患兒的不良生活習慣,有助于幫助患兒恢復健康。
傳統單向健康教育模式,患兒及其家屬均是在被動的接受健康教育,缺乏主動性。互動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平等、雙相、互動為基礎的護理模式[3]。通過各種途徑向患兒及其家屬普及有關小兒肺炎的知識,并給與情感支持,鼓勵家屬參與到整個護理過程,參與到護理計劃的指定和決策,實現了雙相交流互動,獲取患兒家屬信任,提高了治療依從性。
本研究從評估病情、環境護理、講解知識、疾病宣傳等方面進行干預,結果發現,觀察組的病房環境、服務態度、服務及時行、管理規范性以及綜合素質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通過對比兩組護理質量總分,發現觀察組得分更高,充分證明了互動健康教育可取得較傳統護理方案更好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將互動健康教育護理模式應用于小兒肺炎的護理中,可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有助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兒康復。
參考文獻
[1]李茜.互動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對小兒肺炎的臨床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3):1828-1830.
[2]王會會.互動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對小兒肺炎的臨床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研究[J].母嬰世界,2016,(18):150-150.
[3]趙明.健康教育在小兒肺炎護理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2):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