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鏡
【中圖分類號】R28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痛風急性發作是在某些誘發因素下,觸發肝腎素α小體造成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升高,引起關節或其他軟組織的急性炎癥。常表現為受累關節劇痛伴紅、腫、熱和壓痛,全身無力、發熱、頭痛等[1]。在中醫痛風性關節炎屬“痹證”范疇,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脾失健運,濕熱內生,痹阻經絡,流注關節,濕邪下注,所以下肢關節多發,患處紅、腫、熱、痛,關節活動障礙。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科收治的60例痛風性關炎急性發作患者,男48例,女12例;年齡30歲一64歲,平46歲。將60例患者隨機分實驗組和對照,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關節活動受限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針對存在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慢性病癥患者需停用利尿劑;低嘌呤飲食,禁止飲酒;多水,保持在每日2000mL以上;臥床休息,避免關節勞累、損傷,配合口服非甾類抗炎藥等。實驗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將中藥泡洗方由本院煎藥房煎制成2000mL水劑。待藥液的溫度降至38℃~39℃時,將藥液倒入浴足盆中設置為恒溫狀態,將患處置于藥液中浸泡30min并用紗布塊蘸取藥液敷洗患處,其間注意詢問患者的感受及監測藥液的溫度。每次泡洗的時間為30min每天泡洗2次,連續泡洗7d為1療程。每次泡洗完畢,擦干患處,取本院自制金黃散50g,加適量水調成糊狀,用敷藥刀或壓舌板根據紅、腫、疼痛的部位及范圍均勻地涂布于油布上,厚度2cm,然后用繃帶纏繞包裹,2次/d,每次6-8小時,敷藥過程中注意詢問患者包藥局部是否有瘙癢、刺痛、皮疹等不適,如有不適立即拆除。對照組在本次治療中除接受基礎治療外,還需要按照與實驗組相同的方式進行金黃散外敷治療。
1.3 觀察指標[2]
以治療前及給藥后1d、3d、5d、7d為觀察點,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指標。
1.3.1 臨床癥狀評分
①關節疼痛評分3:I級,無疼痛及壓痛;Ⅱ級,有疼痛及輕度壓痛,但可被忽視;Ⅲ級,有疼痛,無法忽視,但不干擾日常生活;Ⅳ級,有疼痛、中度壓痛,干擾注意力;V級,有疼痛、重度壓痛,所有日常活動都受到影響,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如進食、排便等;VI級,存在劇烈疼痛、痛不可觸,需休息或臥床休息。I~Ⅱ級為輕度疼痛,Ⅲ~Ⅳ級為中度疼痛,V一Ⅵ級為重度疼痛。每級定為1分,從0分至5分。
②關節腫脹評分:0分,皮膚紋理、骨突無改變,關節無積液;1分,皮膚紋理變淺、附近骨突清晰可見,關節積液少量;2分,皮膚紋理基本消失,腫脹與骨突相平,骨突標志不明顯,關節積液中等;3分,皮膚紋理完全消失,腫脹高出骨突,骨突標志消失,關節積液多,影響功能活動。③腫痛評分:關節疼痛評分與關節腫脹評分之和。
1.4 療效評定標準[3]
臨床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主要理化指標正常。顯效:主要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主要理化指標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關節功能及主要理化指標基本正常。無效:與治療前比較,各方面無改善或加重。
1.5 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中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2.結果 結合本次觀察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在綜合治療效率以及腫痛評分上均占據顯著優勢,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1、2.表12組臨床療效比較 4.討論 中藥泡洗通過溫熱作用直接通過局部孔竅經穴,滲透、吸收、擴散達到清熱解毒,抗炎消腫,健脾扶正固本功效,并將溫度恒定在38—39℃,使其發揮最佳的療效,再用金黃散持續外敷提高藥物經皮吸收,保持藥物在局部病變部位的有效濃度,兩者聯合運用,能更好地達到清熱除濕、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4]。同時避免了腸胃、靜脈、肌肉等途徑而產生的藥物毒副作用和抗藥性弊端,所以中藥泡洗聯合金黃散外敷既能增強局部藥物濃度達到“治病求本”之目的,又能補“內治法之不及是藥物療法與物理療法有機結合。 與非甾類抗炎藥聯合使用可迅速控制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不良反應少,有效縮短用藥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施桂英.關節炎概要 [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56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4. [3]郭敏,成志鋒,胡玉華,等.依托考昔在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應用中的療效觀察 [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414(29):5747—5750 [4]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 ) [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17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