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燕

【中圖分類號】R722.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卻是由于特殊的生理特點引起的,其產生的機理主要是由于紅細胞破壞增多(胎兒在子宮內處于低氧環境,因此紅細胞生成過多,出生后相對過剩)和新生兒肝臟尚未發育成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后2~3天會出現黃疸,4~6天達到高峰,足月兒10~14天消退,早產兒2~3周消退,在此期間小兒除黃疸外一般情況良好,食欲佳,無其它異常情況,生理性黃疸不需要治療,預后良好。但新生兒黃疸如果有以下特點之一則要考慮為病理性黃疸:⑴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⑵黃疸程度深;⑶黃疸進展快,即在一天內加深很多;⑷黃疸持續時間長或黃疸消退后又出現;病理性黃疸是疾病的表現,要及時治療。病理性膽紅素血癥是臨床新生兒科常見病癥,病情持續進展,可引起膽紅素性腦病,導致不可逆的神經系統損害,遺留嚴重的后遺癥或危及新生兒生命[1]。血液中的血紅素的代謝廢棄物就是膽紅素,當紅細胞衰老時,脾臟對其破壞處理之后產生的膽紅素會經過大便排出體外。當機體膽紅素代謝失常時,就會引起高膽紅素血癥。本院婦產科護士和兒科護士對撫觸加穴位按摩護理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應用展開了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間婦產科產婦娩出的新生兒200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0例。2組新生兒在出生天數、體重、病情重度等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對照組患兒常規治療及護理,具體方法如下:堅持母乳喂養,遵醫囑給予四聯菌活菌片口服,注意四聯菌活菌片應存放于冰箱中,但不可存放于冷凍層中,同時口服維生素B6。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新生兒撫觸配合穴位按摩,每日兩次,每次15分鐘。注意宜兩次喂奶之間進行。護理方式如下:將穴位按摩手法融入到標準撫觸方法當中[2]。①操作者修剪指甲,洗凈并溫暖雙手,雙手掌涂上嬰兒撫觸油。②頭面部:兩手掌撫觸面部、頭部,做洗臉、洗頭狀按摩。③胸腹部:兩手分別從胸前外下方向對側上方交叉推進,在胸部劃成大的交叉形,然后兩手從患兒的左下腹撫至右下腹,交替進行,以一手掌面按順時針摩腹15—30次,并在中脘穴按揉30次。臍窩神厥穴處用手掌根部環形按摩,先順時針15次,再逆時針15次。④四肢:兩手交替抓住嬰兒的一側上肢從腋窩至手腕輕輕滑行,然后在滑行的過程中從近端向遠端分段擠捏。對側及雙下肢的做法相同。配合按摩.⑤手和足:用拇指指腹從嬰兒手掌面或腳跟向手指或腳趾方向推進,并撫觸每個手指或腳趾。a.補脾經,用拇指指腹旋推患兒拇指末節螺紋面30次。b.掐揉四橫紋,以拇指甲掐示、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3~5遍,然后,再用指腹按揉之。c.運水人土法,以拇指面自患兒小指根推運起,經小天心、掌小橫紋到小指根15~30次。d.按揉下肢的足三里穴15次。⑥背部:使患兒俯臥,先用示、中兩指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輕輕按揉2~3遍,并重點在肝俞、脾俞、胃俞處按揉,再用捏法從尾椎骨端捏至大椎穴3~5遍。除穴位外,全身撫觸每一部位應反復4~5次。撫觸時應密切觀察反應,并給予相應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并將該指標分成顯效、有效、無效這三項。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觀察兩組患兒住院72小時后的膽紅素下降幅度以及每天排便次數,膽紅素下降幅度越大且排便次數越多表示療效越顯著。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運用卡方檢驗比較;計量資料以(n)表示,運用t檢驗比較,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患兒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5.00%好于對照組患兒的總有效率89.0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兒的膽紅素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患兒,且實驗組患兒每天排便次數多于對照組,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病理性黃疸由于游離膽紅素高于正常,通過血腦屏障引起腦組織的病理性損害,嚴重者會形成核黃疸,表現為雙眼凝視、肌張力增高、角弓反張、驚厥,甚至呼吸衰竭或死亡。為此及早發現和采取干預措施非常必要。根據現有資料證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產生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如膽紅素生成較多,肝功能不成熟,腸肝循環增加等使新生兒在攝取、結合及排泄膽紅素的能力方面均低下。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各個臟器與人體表面特定部位都有著對應關系,通過按摩撫觸相應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等功效。如掐揉四橫紋、運水入土法,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等,能治脾土,和氣血,達到消食導滯、健脾和胃、鎮靜安神、生津活血之功效,輔助調節胃腸動力,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胎便排出,減少膽紅素和大便在腸道的停留,從而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以促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愈。而新生兒撫觸能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加,使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加,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加快新陳代謝,從而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患兒生長發育。
研究顯示:實驗組的膽紅素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患兒,患兒每天排便次數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作為祖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結合,新生兒撫觸配合穴位按摩應用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具有可行性,能有效增加患兒膽紅素下降幅度以及每天排便次數,促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早日治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新生兒黃疸干預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12):185.
[2]黃素蘭,何少玲,張春麗,等.撫觸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08(1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