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梅
【中圖分類號】R24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冬病夏治是中醫特色治療方法,是"治未病"理論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有關冬病夏治的臨床應用和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三伏天穴位貼敷療法因其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然穴位貼敷大多數研究是觀察其臨床療效,而鮮見其不良反應的報道?,F將其不良反應病例如實報道并作了相應分析,以利于今后臨床的合理應用。
1.典型病例
1.1 接觸性皮炎 患者,女,38歲,支氣管哮喘病史5年,予第1次三伏貼治療后出現皮膚潮紅,輕度瘙癢,未見其他不適反應,遂予8日后行第2次貼敷。2小時后稍感局部灼熱瘙癢,撕掉藥物后即見周圍細小水泡。第二日因出現較大水泡伴周圍奇癢來院,見貼敷部位大小不一水泡聚集,大者直徑數厘米。以無菌針具挑破其基底部,排盡滲液后以碘伏進行消毒。囑其近日清淡飲食,保持貼敷部位干燥,可適當涂擦皮炎平等激素類藥膏以緩解瘙癢,切勿用手抓撓以防傷口感染。
按語:接觸性皮炎是穴位貼敷最常見不良反應,一般不會在第一次貼敷藥物時發生,多發生于再次貼敷藥物后。表現為在貼敷藥物局部出現紅斑,并且逐漸增厚,與周圍皮膚的邊界清楚,或者比周圍的皮膚要高,嚴重者慢慢形成大皰,然后逐漸糜爛滲出,患者可感覺到傷口周圍的皮膚奇癢。貼敷期間一般要求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食海鮮等發物,追問病史,該患者貼敷當日有進食蝦類海鮮,辛發之物增加了皮膚過敏反應發生概率和程度,此外,皮膚過敏反應性增高可能與這類患者免疫系統功能紊亂有關。細小水泡一般不予特殊處理,待其自然吸收,可外涂抗過敏藥膏,多數患者能在3~7日內痊愈。
1.2 低熱 患者,男,32歲,因過敏性鼻炎予大椎、肺俞、心俞、天突等穴行冬病夏治貼敷治療后出現體倦乏力似感冒樣癥狀,自覺低熱,無汗出,納差,時有惡心,厭食油膩物,肢沉,測體溫最高37.8℃,低熱持續2天不退?;颊咦栽V近日工作壓力較大,常通宵熬夜,精神緊張,查體見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囑其注意休息,調整飲食,適當鍛煉,放松身心狀態,未予特殊處理。該患者10日后進行第二次貼敷,未再出現低熱癥狀。
按語:貼敷后出現低熱的此類患者平素一般較少進行戶外鍛煉,生活不規律,濕熱內阻,發病機制可能與穴位貼敷后正邪相爭、陰陽失衡有關,亦可用中醫“邪伏膜原”理論來解釋?!靶胺ぴ弊C原為濕熱穢濁之邪居于中焦氣分的一個特殊證候,濕熱之邪伏于膜原,阻滯三焦氣機,致使表里、上下氣機受阻,郁而發熱,系邪氣盤踞膜原,內外隔絕,表氣不能通于內,里氣不能達于外,內外之氣不相順接。膜原在功能上與三焦氣機的運行密切相關,既是外邪侵入體內的必由途徑,又是體內邪氣排出的必經通路[1],在此應為體內陽氣升發,擾內邪外出至半表半里之位的過渡階段,正欲抗邪外出而發熱。
1.3 月經失調 患者,女,27歲,原發性痛經,每次月經來潮即感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嚴重時伴惡心嘔吐,予氣海、關元、中極、子宮、地機等穴進行三伏貼敷,適逢經期,2小時后出現月經量突然增多,色暗紅夾血塊,伴體倦乏力,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囑其注意休息,繼續觀察,如出血持續性增多或崩漏可行止血治療。隨訪患者未再出現大量出血,但經期延長,淋漓不盡,9日方凈。次月月經恢復正常,且訴痛經較前改善。
按語:原發性痛經多由寒濕之邪客于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三伏貼以溫熱藥物配合穴位刺激溫經散寒,祛瘀止痛,往往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經期并非穴位貼敷的絕對禁忌,但貼敷藥物的溫熱之性亦可耗氣動血而致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等月經失調表現,且患者經期一般體質較差,甚有穴位貼敷致崩漏的報道[2]。故對于經量較多者貼敷應盡量避開經期,一般患者也因權衡利弊合理選擇。
1.4 鼻出血 患者,男,38歲,因慢性咽炎予大椎、天突、肺俞等穴行三伏貼敷,次日晨起出現鼻癢不適,繼而發現鼻出血,點滴而出,色鮮紅,伴齒齦腫痛。因出血量不多,自行一般止血處理后即未再出血,當時未予就診。10日后來院行二伏貼敷時訴諸此癥狀,詳詢病史,患者平素易便秘,口干鼻干,觀其舌質紅,苔薄黃,脈數,予玉女煎合桑菊飲加減口服,后兩次貼敷均未再出現上述癥狀。
按語:冬病夏治穴位貼敷多用溫熱類藥物,容易動血傷絡[3],故治療應在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指導下嚴格把握適應癥和禁忌癥,對體質偏實熱的患者應盡量避免此療法。結合本例患者舌苔脈象,素體陰虛胃熱,而貼敷選穴重點作用于肺,肺屬上焦,開竅于鼻,上焦燥熱,陽熱動血,可出現鼻血,但出血量不大,予玉女煎滋陰清胃降火,桑菊飲清泄肺熱,緩和了貼敷藥物溫燥之性引起的不良反應。
2.小結
該療法雖然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但仍需臨床醫師予以足夠的重視,治療前應綜合考慮其療效、不良反應、患者的依從性等問題。注重貼敷前宣教,對于普遍出現輕微癢、痛、灼熱等感覺,或者貼敷處出現色素沉著,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小水皰,這些均屬于藥物吸收的正常反應,而非不良反應,避免患者盲目延長貼敷時間等引起的不良事件,及時發現和妥善處理不良反應,采取防治措施,提高患者依從性,保障治療的順利進行,促進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宏瑛.膜原及邪伏膜原學說源流[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4):238—240.
[2]李興云,閆紅衛,曲秀英,等.冬病夏治貼脊療法選穴不當引起崩漏1例[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8):6802.
[3] 李磊,宋德胤,徐麗華等.冬病夏治穴位貼敷不良反應的觀察與對策[J].中國針灸,2012,32(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