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容
【中圖分類號】R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0-14歲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1] 。人口結構正逐漸呈現“倒金字塔型”[2] ,青少年和勞動力人口相對不足,進入退休年齡的人口占比不斷增加,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都對目前的護理方式提出了挑戰。作為一個擁有世界1/5人口的大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會變得更為復雜。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殘疾提供長期護理的負擔越來越大。長期護理需求也即隨之產生了。
1.長期護理的定義、范圍
長期護理[3] 是指為年老、久病或有認知能力缺失的人士提供日常起居護理。不用于在醫院和診所里進行的疾病治療、重癥監護等急性/亞急性護理,長期護理通常在護理機構或家中進行,使這些需長期護理的人士免受離家之苦。根據護理服務的提供形式,可以將長期護理分為在專業護理中心或社區護理中心提供的護理,以及在家中提供的護理服務兩類。護理對象多數為那些在老齡化過程中身體狀況出現問題,無法再獨立照顧自己,需要在他人的幫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的人群,因此對長期護理的稱謂很多時候也叫做老年護理。護理內容主要是減小、促進或彌補那些由于日常生活活動出現困難,需要對這些功能提供支持的服務,包括幫助他們進行洗澡、穿衣、上下床、如廁、進食等基礎功能的服務。準備食物、清潔房間等家政服務,購物、服藥、管理現金等的生活管理服務,以及提供輪椅、進行藥物治療等方便移動和進行社交的服務等。
2.長期護理的倫理問題與公正
如何充分和公平地提供長期護理成為所有的社會都要面對的挑戰。衛生組織在題為“長期護理的倫理選擇”的報告中指出,目前長期護理主要由家庭而不是公共衛生部門提供,而家庭的負擔又主要落在女性身上,甚至導致女童輟學。
2.1 長期護理照顧者女性化 我國由于社區照顧機構和社區照顧服務方案之嚴重欠缺,導致絕大多數自顧能力缺損的人們完全由家庭擔負起照顧的責任。而所謂家庭照顧其實大多數就是女性照顧,國內楊佩琪、林萬儀等所做多項研究都指出照顧者女性化的現象,從這些調查研究當中約略可以看出照顧者女性占的比例為70%-85%。其中非老年的家庭照顧者當中,女性的比例更高達九成以上。
2.2 長期護理對女性造成的影響
2.2.1 全職家庭照顧的女性地位降低 全職家庭照顧工作對女性生涯的影響非常重大,不但降低女性經濟獨立的機會,更進一步深化勞動市場對女性的歧視和職業性別階層化的現象。
2.2.2 長期護理引起女性照顧者體力的耗損 老年及慢性病人口所需要的長期照護工作是復雜而多樣的,主要包括幫助他們進行洗澡、穿衣、上下床、如廁、進食等基礎功能的服務,準備食物、清潔房間等家政服務,購物、服藥、管理現金等的生活管理服務,以及提供輪椅、進行藥物治療等方便移動和進行社交的服務等。因為缺少替代照顧機構和種種條件的限制,長期照護工作目前仍是各個家庭的責任,不僅是女性照顧者體力上的耗損,也是精神上極大的負擔。
2.2.3 長期護理加重女性照顧者的心理負擔 由于我國的替代性照顧服務增加速度非常緩慢,而人口不斷老化。女性照顧者面臨兩種痛苦的選擇:一種是明知品質不足的服務,但是不得已也只好充滿罪惡感的送長輩進去接受照顧;另一種是只好辭職回家,擔任無償的家庭照顧者。因此,長期照顧工作使許多女性為了照顧家人而犧牲工作,并失去許多社會接觸而孤立,身心負荷大。
3.促進長期護理發展的對策
3.1 建立系統、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 社區護理是社區保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醫院外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護理工作。但是由于我國在經濟尚不發達情況下進人老齡化社會,衛生保健和社區護理還處于起步階段,因而在其發展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與缺點。強化政府職能,提高政府和公眾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視[4] ,爭取完善社區服務體系,以幫助女性家庭照顧者減輕照顧的重擔。護理人員在社區護理中,主要是關注老年疾病的預防和保健,及時提供咨詢和幫助,同時做好院內護理與社區護理的交接工作,定期巡回醫療咨詢,送醫送藥上門,實現護理一條龍服務,使每一個老人均可安享天年。
3.2 積極建立中間服務機構 廣為開辦老年服務中心、老年公寓、養老院、托老所等基礎建設,吸引專業醫護人員的加入,加強軟、硬件設施,消除老年人入住后產生的“孤獨感”、“被遺棄感”,提高老年人的入住率,從而分流龐大的老年照護人口。譬如老年日托所的創建,子女可以安心地進行短期的活動或調整,減輕了負擔,而老人又能得到很好的照顧。
替代家庭照顧者的照顧服務尤其是女性照顧者最迫切需求的,住宿照顧服務、日間照顧服務以及居家照顧服務等,都可以幫助女性家庭照顧者減輕照顧的重擔。我國目前替代家庭照顧者的照顧服務明顯不足,為達成共同的目標,政府可以透過各種方式鼓勵公立私立社會福利機構、宗教組織、公益基金會等辦理各項替代照顧服務。
3.3 大力提倡長期護理保險 長期護理保障可在受保人不幸喪失進行日常活動的能力時,每月發放固定賠償,緩解經濟負擔,讓受保人可安心休養,盡快復原。它是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過程發展起來的,以緩解被保險人在出現長期護理需求以及護理費用壓力時的保障方案。雖然長期護理保險的出現已有近38年歷史,但由于經歷了發展的不同階段,到目前為止還是一類比較新的事物,尤其對中國市場而言,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數、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預期壽命、較低的生育率和死亡率,加上獨生子女家庭多等因素,長期護理保險無疑將成為中國保險業快速發展的契機,成為老齡化社會以及針對客戶長期護理需求的首選解決方案。可喜的是,國內已經于2006年12月19日在上海由瑞福德健康保險公司推出首個純粹意義上的長期護理保險。
4 展望 在人口老齡化及慢性病增多的情況下,長期護理形式嚴峻,需要政府、社會、家庭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目前長期護理的做法在道德倫
理和社會公正上存在很大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積極思考和面對。呼吁政府和社會各方予以重視,改變這種現象。并且適應世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建立系統、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積極建立中間服務機構、大力提倡長期護理保險等,創建一個和諧的老齡化社會。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2010
[2]張愛蓮,王國曉.山西省醫學人口學主要指標態勢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05;34(8):624-627
[3]田申.我國老年人口長期護理需要與利用現狀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5;21(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