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花
摘 要:情境教學具有情感性互動性等特點,能較好地帶動學生投入課堂氣氛中來。本論文主要從情境教學的特點、方法出發,結合平時教學實踐及點滴感悟,融入自己的分析總結,切實地提出有關情境教學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漢語;情境設計;問題;方法
《小學漢語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學習。一個好的學習情景,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學習情景的方法很多,但要在40分鐘內,要創設一個適當的情景并讓學生在情景中完成學習任務,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體現了情景創設的重要性。下面以我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的摸索,談談我的一點看法。
1 當前小學漢語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小學漢語教學中,華麗的包裝加上精彩的語言,再借助媒體的輔助,“情境”成了扮美課堂的亮點。情境創設未能突出或強化漢語學習主題,常常在看似熱鬧的場面背后,淡化了漢語教學的目標。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相疏離。創設的教學情境一旦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疏離,情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不僅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服務教學的作用,甚至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干擾因素。有些教師試圖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聯系起來,期望為學習創設一個真實可感的情境。設計情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對情境的運作過程中,由于傳統教學思維和方法的束縛,教學仍在傳統的路徑上運行,抹殺了情境對教學的輔助和促進作用。這樣既浪費了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的時間,也花費了教師過多的精力。情境與教學成了油與水的關系,而沒有達到水乳交融的理想狀態。
2.創設的教學情境不能真正生活化。具體有兩種表現,一種是所創設的情境脫離生活實際,甚至有悖于生活常理,是教師隨意編造的;一種是真情境中的假活動,即情境是真實可信的,但是情境中的活動是用多媒體技術模擬的,結果仍然是紙上談兵。這樣的虛假情境不但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對學生所產生的潛在的不良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為這是為人師者“精心設計”出的“謊言”。
3.創設的教學情境未能體現實質內涵。這是指創設的漢語教學情境僅滿足于展示圖片、做做游戲,不能真正起到優化教、深化學的效果,使所設計的情境只能成為課堂的裝飾或擺設。在小學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一些圖片、播放一段動畫錄像或安排一些游戲活動,為學習“助興”是當前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的方式。但不能簡單地把教學情境的設計同單純的展示圖片、開展游戲等同起來,還要追問這些教學情境的運用能否真正優化師生教與學的品質。從實際效果看,這些情境未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或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這是當前情境教學中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
4.創設的教學情境降低了教學效率。該問題有兩種表現。一,從教學情境的內容看,所設計的情境情節冗長,出現過多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信息,沖淡了情境的主題和主要的教學目標;二,從教學情境的制作和運作過程看,教師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編造情境,制作教具、課件,直接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而過于繁瑣復雜的教學情境的實際運作不僅擠占了過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導致課堂教學效益下降,間接地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易造成課堂內容主次不清,擾亂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的選擇性知覺。
2 小學漢語教學中的情境設計的方法
1.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情境。一個人的閱歷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種種情感體驗,是每個人最熟悉的,如果將漢語課堂上的情感體驗,轉換成生活的方式進行體驗,那等于變漢語為生活,讓漢語更貼近生活。
2.運用實物,演示情境。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在小學漢語書本中,往往有許多課文,是與學生的生活經歷是毫不相干的,學生對這一類課文的直觀感受是空白的,所以課堂上,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教師往往要利用一些實物創設情境,讓學生對這一類物品有一個直觀的感覺
3.借助圖畫,再現情境。這種情境教學的設計,是最常見的,最容易操作的,小學生的思維,隨年齡發展,由形象直觀到抽象客觀發展。小學生對形象直觀的知識更容易接受。和教材配套的教學掛圖,就是為了適應學生這一需求而設的。在圖畫創設的情境中,教師可帶領學生感受課文,體驗課文……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音樂,在漢語課堂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配上音樂的朗讀,更優美,在音樂中的體驗,更生動,在音樂中理解,更簡單……
5.運用多媒體課件,融入情境。多媒體課件具有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等特點。恰到好處地使用,可以使小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生動地學習。多媒體課件時下已廣泛地為很多教師使用,教學效果甚好。
6.扮演角色,體驗情境。角色決定著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的活動,因此利用角色效應,讓孩子扮演、擔當特定的,而又是與教材相關的角色,是很有意義的。角色的出現使教學內容與學生更為貼近,讓他們以特定的角色去學習教材內容,或朗讀復述,或報告見聞,或演示操作,或描畫表演,或主持裁決,都促使學生帶著情感色彩去學習。活動中孩子擔當、扮演“他角色”的新鮮感與情感體驗,使孩子們興奮不已。兒童在情感的驅動下,主動投入的那種“力”,幾乎是無法遏止的。教材中原有的邏輯的、抽象的符號化了的內容,一下子變得那樣生動、形象、真切。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轉換所產生的積極結果。學生的學習也會因罩上濃厚的情感而煥發出生動的光彩。
新課程標準突出強調了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特別是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更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素養和應用語文的意識,新教材中大量情景圖的使用,我認為是新課程標準,這一理念的體現方式之一。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是否積極向上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語文教學成功與否的教學前提,新教材中大量的情景圖,首先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有了情景圖的啟發,結合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合理運用,課堂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小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對于寫作素材的積累也很少,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寫作內容也很空洞嚴重脫離實際,并且充斥著大量的虛情假意。種種這些都在無形中增加了教師在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上的難度,這也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課堂效果始終處于萎靡狀態的原因。事實證明,當前新課改制度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目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最科學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調動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
1 目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
1.1 作文內容空洞
本來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天真爛漫,想象力還沒有被束縛住的黃金時期,在語文作文的寫作中應該是內容豐富、角度獨特、天馬行空、充滿童真童趣的。小學生能夠將他們的真實想法在作文中表現出來,但現階段小學作文中作文內容卻是空洞的、不切實際的、小學生很少將它們的真情實感在作文中表達出來,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也面領著舉步維艱的境地。
1.2 作文形式死板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水平與以往相比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互聯網因其信息量大、速度快而頗受歡迎。小學生也不例外,正是由于互聯網的信息搜索和實時互動交流的便捷性,互聯網上出現了大量的小學語文作文素材和模板。但凡事都有兩面性,一方面小學生在互聯網上找作文素材和模板可以幫助他們順利規范的完成寫作,另一方面也扼殺了他們本該有的豐富想象力。小學生語文作文越來越模板化、千篇一律化,比如在某小學作文課堂上教師以孩子幫媽媽洗碗為主要內容進行敘事作文講解后,全班學生寫的敘事作文居然都是幫家人洗碗,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越來越不愿動腦思考、越來越缺乏創新精神,寫作內容陳舊老套,最重要的是導致了小學生在寫作時養成抄襲的陋習。
2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2.1 加強對高科技的使用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容易出現注意力短暫的現象,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上要盡可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多媒體等高科技教學設備既有直接形象、簡單生動等巨大優勢,可以幫助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趣味化。比如在正式進入小學作文教學前,教師可以用歡快的音樂和有趣的圖片來幫助教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
2.2 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
作文內容想要更加真實,感情更加真摯,這就要求作文的內容要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注重貼近生活。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俗話說得好“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優秀的作文都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教師在對學生平時的作文訓練中要幫助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比如教師要求學生描寫一株植物,可以讓學生親自栽培一株植物,并且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來進行記錄,把植物從一顆小種子,到在學生的精心栽培下一點一點發芽成長,最后長成一株成熟的植物的全部過程寫成植物觀察日記,這樣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培養了他們仔細觀察生活,善于發現細節的習慣。
2.3 教師要多多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學生在進行小學語文寫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提筆忘字,甚至不知道該如何下筆的情況。這都是由于學生平時的課外閱讀量太少,寫作視野和角度過于狹窄,好詞好句的積累量也太少。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就要多多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閱讀的同時把其中的好詞好句好段落摘錄到小本子上,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閱讀其他優秀的文學作品來學習各種寫作手法和寫作技巧,靈活運用在日后學生自己的寫作過程中,這樣可以有效的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小學語文寫作能力。在閱讀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具體閱讀的作品提出一個問題或話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
2.4 加強學生的寫作訓練
現在的小學生面對作文經常感到無所適從,主要還是因為平時寫的少,缺乏訓練,所以在需要寫的時候往往會無從下筆,不知道該寫些什么。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加大對學生的寫作訓練,讓學生通過多多練筆達到熟能生巧,“下筆如有神”的境界。教師每天可以讓學生寫一篇小隨筆,記錄一天生活中最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每一周布置一篇周記。另外,教師在批閱學生的作文時要把其中的好詞好句標注出來,鼓勵學生日后在寫作中多多使用,把其中的錯別字和不通順的語句進行及時修正。教師可以每周從學生的作文中精選出幾篇優秀的作文,在學生面前進行展示和范讀,教師通過這些優秀的作文來進行點評。在作文的點評課堂上力求做到學生眼能看,手能動,腦能思。在點評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學習優秀作文的寫法和結構。比如引導學生學習優秀作文充滿吸引力的開頭、詳略得當的中間內容,總結升華中心主題為結尾的寫作手法。通過具體分析優秀的作文內容來著重引導學生對修辭方法等寫作方法的使用。
3 結論
總而言之,將高科技和多媒體等設備運用到小學語文作文課堂教學中來,培養孩子善于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以及在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多多進行課外閱讀和寫作練筆,不斷豐富視野開拓眼界,積累寫作中需要的優美詞匯和語句,強化寫作訓練。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和氛圍中快樂地學習語文作文,小學語文作文課的教學效果也能得到提升。為實現學生全方位素質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以后的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進步與發展也有著深遠的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