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冉
隨著英語教改的深入,英語課堂的“學案”也隨之取代了原來的“教案”。其實在我的記憶里,教案有著抹不去的印記。我的老師以及后來走上三尺講臺的我,手持一本教案,已經成為教師的身份或標志。而在課改的今天,仍有一些教師還是采取“教案”的方式教學。不可否認,學案的出現,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對以往的教學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不得不承認,相比之下更有利于減輕學生課外負擔,它更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師精講,也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我也必須在改革的浪潮中認清教學未來的發展,清醒的看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利與弊,深刻的認識到“教案”是“師本”的產物。“教案”和“教學參考”都是為教師好教設計的,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被動的聽,被動的接受,被動的學習。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是課堂的主宰。在課堂上教師只要把自己的意志或別人的思想傳遞給學生或者要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辦事就可以了。這種教育模式卻是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自主、主動的權益和能力,限制了學生的發展。這種以“教案”為本的教學模式,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推進教學方式的改變,把課堂教學看成是學生、教師、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心靈碰撞,是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尊重、關愛和信任的過程。新課程改革更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學案”也就應運而生了。這就是其產生的背景與理論依據。
而學案的制定一定要規范。“學案”教學是學生依照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流程或學習提綱(即學案)來進行自主學習的活動。
教師要在學案中明確學習內容、目的、方法、速度和應達到的要求等。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知識鏈接、學法指導、學習內容、質疑問難、達標反饋、學習小結等。同時,這些欄目要根據內容設置,切忌繁瑣啰嗦
1 學習目標
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文本教學要求、課標要求、學生實際,要簡單、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可檢測性。 每課數量以2~3個為宜,不能太多。學習目標中盡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語言,多使用“能記住”、“能說出”、“會運用”、“解決”等可檢測的明確用語,并指出重難點。
2 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課標要求、文本內容、學生實際,明確告知學生本節內容的重點難點,并提示相應的突破方法。
3 相關知識鏈接
與學習本課內容相關聯的知識(背景),或本課學習需要哪些其它知識,或以往已學哪些知識點為本課學習打下了鋪墊等,把它和本課的學習有機聯系起來,從而掃清學習新知識的障礙,為新知學習做好鋪墊。導學案中可提示,不必詳細引用。
4 學法指導
沒有學法指導的導學案是不合格的導學案。
有兩種常見的形式:
第一種是本學科的研究方法。
第二種學法是學生平時普遍的學習方法。如:閱讀的技巧、做筆記的方法,自主學習的方法、小組合作的技巧等。(方法可以明確告知,也可以滲透其中)
5 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是導學案的核心,要體現導讀、導思、導練的功能。學習內容應立足教材注重基礎,滲透學習能力的培養。設計的問題要注意漸進性、指導性、趣味性、挑戰性。同時編寫的學習內容務必容量適中,切忌過于繁瑣,沖淡學生看書、思考。內容必須問題化,問題要層次化。
6 質疑問難
該欄目完全是由學生自主學習后填寫。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上課之前,教師要收看學生的導學案,發現學生的疑難,肯定學生指疑問難的思維品質,進行二次備課,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而這些相關內容以及學案的制定,都有統一的規定和統一的模式教師在“學案”教學中的作用與變化
在學案教學過程中,教師角色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呈現出新的趨勢。在整個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在學案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成者。在整個學案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參與。他們有自己的思考、探索的空間,更有合作、探究、體驗、創造、完成各種活動的機會,不再是被動的接受,木訥的記錄了。教師作為觀察者,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要隨時傾聽、觀察、思考,設身處地的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及時發現課堂上的乍現靈光。并考慮下一步該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在學案教學過程中,教師課堂活動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不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讀答案,而是充分的鉆研教材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刪減、增補,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學案來指導學生學習。總之,教師不再過于重視教材于教材參考,不再是過于重視傳統的知識的傳遞與傳授,而是注重學生的對知識的探求與和創新,以及對文化的個性解讀,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