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
摘 要:中日兩國間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兩國語言文化各具特點。作為語言教師要認識到語言文化的差異是語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提高日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高學生的日語綜合運用能力就必須重視日語語言文化的研究。
關鍵詞:語言文化;特征;教學;中日文化
語言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群體內成員們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個人行為的語言表達習慣。具體來說,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為人處世、價值觀以及交流中的被認同的各個群體所特有的語言方式。由于文化差異,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語言,這可能對對方的語言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判斷,因而產生沖突和矛盾,最終導致異文化間交際受阻或失敗。
1 日語語言文化的背景
漢字在中國的隋唐時代開始大量進入。日本人逐漸認識到漢字的用途和先進的中華文化,從而激起了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創造欲望。日本人利用漢字的草體和偏旁部首創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開創了用日本本國文字書寫的歷史。從這一點不難看出,當時的日本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大。
近代以來,日本大量地吸收和引進西方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這為日本的語言又帶來了大量的新漢字詞匯和外來詞匯。后來,日本人為了與本土詞匯相區分,又把外來詞匯全部由漢字書寫改為片假名書寫,即現在的外來語。由此可見,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建立在其社會文化基礎之上,并具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和豐富的風土民俗內涵。認識這種背景和內涵,即語言文化,對于理解掌握一門語言是非常重要的。
2 日本語言文化的特征
日本人的思維模式影響著日語的表達方式和詞語的選擇,其語言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寒暄問候與豐富、語言表達委婉模糊和敬語的廣泛使用等方面。
(一)寒暄問候語豐富
日本人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勤于問候是營造和睦氣氛最重要的基本禮節。日本自古是農耕民族,所以長久以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方式與天氣、氣候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日本社會中,制約人們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等自然條件中,天氣是左右甚至主導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日本人每天初次見面除了互道一聲“早上好!”外,必定會圍繞天氣寒暄一番。如:“今天天氣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熱啊!”“連日陰雨真令人煩惱!”等等。而中國人除彼此問好外,最常用的寒暄問候語多是“吃飯了嗎?”“去哪兒啊?”等等。這一點充分體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不同的交際語言特點。
(二)語言表達委婉模糊
語言表達委婉模糊是日語的一大特色。這主要是受到日本人的“和”意識及“以心傳心”意識的影響所致。與日本人聊天時,最常聽到的詞匯就是「ね」,例如「今日はいい天気ですね。」(今天真是個好天啊!)等,日本人不管說什么,總是習慣在句尾處加上這個「ね」。那么這個「ね」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它只是起到調節語氣的作用,即「今日はいい天気だと思っております。あなたも同じでしょう。」(我覺得今天真是個好天,你也有同樣的感受吧?)這種表示我和你是同樣的想法或心情的語氣。日語中的“和”精神是表示“以和為貴”,所以他們在對話中盡量尋求意見一致,保持和諧的關系。日本人在于周圍人相處時,這種強烈地希望與人保持協調、和諧的心理,使得他們在選擇使用語言時處處考慮到如何讓自己的話語給對方以好感,即使說不合對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對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拒絕、似是而非地回答、留有余地地斷定與承諾、巧妙迂回地暗示等模糊的表達方式就成了他們的最佳選擇,也成為了日語非常鮮明的語言特征。
(三)廣泛地使用敬語
敬語是日本人在交際活動中根據說話人、聽話人以及話題提及人之間的尊卑、長幼、親疏等方面的各種差異,為表示說話人自己的禮貌敬意而使用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敬語在日語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人“內外”意識的典型表現,最能體現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以及交流藝術。同時,也是日本傳統縱向型社會結構——“上下關系”在日本人語言行為上的具體表現。正確地使用敬語被視為一個日本人必備的教養,也是日本社會交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日本人普遍將能正確地使用敬語看作是高雅、有教養的表現。甚至可以說,在日本,敬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事情的成敗。傳統上一般把日語的敬語分為三大類,即尊敬語、自謙語和禮貌語。
3 中日語言文化的差異
(一)敬意表達
日本民族注重禮節,日本人的謙恭、拘謹、抑制、附和和保守等性格特征決定了他們在交際時特別地謹慎。
自謙。日本人對自己所做出的的成績不喜歡張揚,多予以輕描淡寫,以表示謙虛。
比如,當日本人問你“你曾經學過日本文學古典語法嗎?”(「君は古典文法を勉強し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か。」),如果你直接回答說:“學過。”(「あります。」),他會很認真地問你:“真的嗎?”(「本當ですか。」)。這并非這位日本人不相信你的話,而是異文化差異造成的。漢語中的“學過”是對事實的確定與陳述,沒有任何高傲自大的成分。但是日本人在這種場合下,習慣用自謙表達方式“只學過一點點。(「少し勉強しただけです。」)”來顯示自己的謙恭和不會令對方覺得自己過于高傲自大的禮貌。這就是差異所在。
2.自責。日本人經常在社交場合用自責的語言以求得人際關系的和諧,其自責程度往往會令中國人覺得不可思議。比如,日本人經常說「先日は失禮しました。」。中國人聽了會感到有些意外和吃驚,不禁會在心里暗想“的確前幾天見過這個人,但是那是他并沒有對我做出什么失利的事情,難道是在我不知道的時候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嗎?”。事實上,日本人說「先日は失禮しました。」這句話時,是要表達“前幾天見到你,我本人雖然不覺得有什么失禮的地方,但我是個粗心的人,那時也可能有什么令你覺得不周之處。如果有的話,我表示歉意。”。注重面子,害怕出丑是日本社會共同心理的一大特點,也是維護日本社會道德秩序的重要力量。這即是日本人說的“知恥文化”。
3.替他人著想。日本人在語言行動方面處處謹小慎微,往往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問題。尤其在向對方打聽與對方有關的信息時非常在意對方的情緒和感受,生怕因為自己考慮不周使對方難堪不滿。他們會根據對方的狀況選擇一些合適的表達方式以示敬意。其中使用較多的「すみませんが」、「申し訳ございますが」、「恐れ入りますが」、「失禮ですが」等,都用于對交際對方心情、感受及面子的顧及。如乘車途中上來了一位行動不便的人,當有人為他(她)讓座時,中國人一般會說“謝謝!”,而日本人則會說「すみません」(對不起)。因為如果我不上來的話,你就能坐著了。正是因為我上來了,你卻只得站著,真是對不起。在日本,用這種語言方式來表示謝意的現象有很多。
(二)隨聲附和
日本人善于察言觀色,通過對方的臉部表情、眼神及相關的身體動作來判斷對方的態度。凡與日本人交談過的中國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印象:日本人在聆聽對方的講話時,往往頻繁地點頭哈腰并隨聲附和道「そう」、「はい」等詞語。這是中國人常會誤解為對方同意或接受自己的意見或主張。其實則不然。中國人在交談時,只有在自己同意對方意見或主張時,采點頭并伴有“對”、“是的”的語言表達。而日本人是嚴格區分感情與邏輯的。所以說「あいづち」(隨聲附和)是日本人作為聽者或動作接受者時的謙和,是他們不張揚在身體語言上的反應而已。日本人這種融語言與非語言交際于一體的“隨聲附和”與中國人完全不同。
語言時人類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產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心理、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差異,人們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際障礙和困惑。僅靠語法正確的日語不一定能夠成功地與日本人打交道。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應當有意識地、適當地進行日本語言文化知識的傳授,向學生介紹日本獨特的社會風貌,揭示與之相關的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在對其文化的理解中加深對其語言現象的領悟,避免因為中日語言文化的差異而影響對日語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
[1] 杜勤.日本語言文化結構的心理分析[A].日語學習與研究.第三期.2001.
[2] 王秀文.日本語言與跨文化交際.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3] 郭常義.日語語言與傳統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