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華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醫院干部療區,吉林白山 134300
風險護理對院內感染控制的影響觀察
李榮華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醫院干部療區,吉林白山 134300
目的 分析風險護理對院內感染控制的影響。方法 選擇該院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收治的危重患者88例,依據來院先后順序進行平均分組,每組患者44例,予以常規護理管理的患者設為參照組,予以風險護理管理的患者設為研究組,最后對管理效果進行統計和總結。結果 兩組患者經不同方法護理管理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同參照組比對明顯較高,護理糾紛率以及差錯率同參照組比對明顯較低,從醫院感染發生情況來看,研究組控制優良率和衛生合格率相對較高,組間數據結果由統計工具進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風險護理可以使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加強,同時可以使醫院感染率得以明顯降低,因此該方法可以在臨床上進一步實踐。
風險護理;院內感染控制;效果分析
醫療護理的風險較高,難度也相對較高,同時與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相關性。一旦護理人員工作出現疏忽,會提高臨床風險事件發生率[1]。醫院感染是醫療質量評價的主要指標,同時對醫療護理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若醫院感染不能有效控制,會直接危害社會以及家庭,由此可見,加強醫院感染至關重要[2]。鑒于此,該次實驗為尋求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選擇該院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收治的危重患者88例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活動的調查對象選擇該院收治的危重患者88例,依據患者來院先后順序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患者44例。研究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比例分別為32:12,最大年齡為69歲,最小年齡為20歲,統計后中位年齡為(46.5±2.7)歲。參照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比例分別為30∶14,最大年齡為70歲,最小年齡為21歲,統計后中位年齡為(49.6±2.9)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由統計工具進行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一步分析與探究。該組所有患者均對該研究知情,自愿參與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為確保該次實驗更具真實性,將語言溝通能力較好和理解能力較好的患者納入該次研究。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則予以常規護理管理,研究組患者予以風險護理管理,主要內容包括:①該院需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相關培訓,講課期間由資質較深的護理人員進行講解,在此期間,需將日常護理的重點進行告知,并重視護理期間的注意要點及注意事宜等,若護理人員的資質較低,待護理程序結束后,需將感想進行描述,同時將日常護理期間的注意事項進行記錄,護士長需定期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并對存在的不足進行指導。②患者在住院期間,需對環境進行管理,加強病房的通風,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需定期進行消毒,防止有交叉感染出現。③基層科室的感染預防工作需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需落實到實處,在操作期間需遵守無菌操作流程[3]。病房衛生監管需加強,抗生素的使用情況需合理控制,若患者出現感染,需進行隔離。④對易感染科室管理進行分析,如產科、內科以及老年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院內感染風險降低。⑤醫院感染管理力度需加強,與此同時,各科室需嚴格遵守體系,該體系由衛生部制定,而后將考評制度予以落實,將獎懲制度相結合,從而使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得以提升。⑥院內消毒隔離工作需加強,若患者出現感染時首先需進行隔離,與此同時,醫療器械和空氣消毒需加以關注,工作人員的手部消毒工作需加強,從而使醫院整體衛生水平得以保證[4]。⑦工作制度需加以完善,確保其規范性,避免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因此,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病床號和手腕帶予以確認,同時將輸血用藥禁忌事宜和急救藥物的準備情況進行核實。除此之外,對護理書寫進行規范,確保記錄真實可靠,從而為日后提供有利依據。
1.3 指標觀察
對研究組和參照組護理后的糾紛事件發生率、衛生合格率、護理差錯率、護理滿意度以及感染控制效果進行統計,護理滿意度選擇該院自用的調查問卷,調查結果分為3個標準,即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相加。醫院感染控制效果包含優、良和差。醫院感染控制有效率為優比例和良比例之和。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數據結果進行檢驗,糾紛事件發生率、護理差錯率、衛生合格率、護理滿意度以及感染控制效果為計數資料,呈現形式為[n(%)],檢驗方式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糾紛事件和護理差錯發生情況
研究組患者予以風險護理管理模式后,3例出現護理糾紛,糾紛率經計算后為6.8%,2例發生護理差錯,差錯率經計算后為4.5%;參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管理模式后,10例出現護理糾紛,糾紛率經計算后為22.7%,9例發生護理差錯,差錯率經計算后為20.5%;兩組間數據由統計工具進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226,χ22=5.090 9,P<0.05)。
2.2 研究及參照組護理滿意度結果分析
研究組44例患者予以風險護理管理后,對該護理模式較為滿意的患者43例,護理滿意度經計算后為97.7%,參照組44例患者予以常規護理管理后,對該護理模式較為滿意的患者35例,護理滿意度經計算后為79.5%,組間數據結果由統計工具進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及參照組護理滿意度結果分析[n(%)]
2.3 研究及參照組院內感染控制效果
研究組予以風險護理管理,院內感染控制效果經計算后為95.4%;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管理,院內感染控制效果經計算后為81.8%,組間數據由統計工具進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及參照組院內感染控制效果[n(%)]
2.4 衛生合格率結果分析
研究組予以風險護理管理,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管理,結果顯示:研究組衛生合格率同參照組比對明顯較優,組間數據結果由統計工具進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衛生合格率結果分析[n(%)]
護理管理在加強護理人員醫院感染醫師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于醫院的感染源較多,相對密集,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感染的預防和控制至關重要[5]。就醫院管理而言,不僅可以使預防感染意識得以增強,感染控制率也會有所降低,因此,在醫院管理期間選擇有效的管理模式對其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以及濫用,使得護理安全問題受到了臨床的高度關注,如侵入性操作會損傷機體,從而使感染幾率增加。通常情況下,引發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①隔離消毒體系缺乏重視,觀念相對淡薄,多數護理人員不能充分掌握消毒液的正確使用方法,濃度配比不熟悉,不能將器械和物品進行徹底消毒。②抗生素濫用。③介入性操作技術呈上升趨勢,雖然可以起到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但是也會使院內感染幾率明顯提升[6]。④由于老齡化的加劇發展,自身免疫力降低的同時各項器官也會隨之退化,加之合并慢性疾病會降低防御功能,從而使院內感染率增加。
風險護理管理可以對日常護理組潛在的風險進行評估,而后制定針對性措施進行預防,這樣一來可以使風險事件發生率有效降低。但是,在風險管理期間,相關制度需予以明確,如護理人員的病歷書寫以及交接班,必須嚴格遵守,與此同時,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需進一步提升[7-8]。病室環境護理對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有著重要意義,若病室的溫濕度相對較高,會引發院內感染。此外,護理人員需對呼吸機和監護儀器進行檢測,一旦出故障需及時維修,避免發生風險事件。除此之外,在接受患者期間,感染控制和預防的主要操作者為護理人員,因此,需加強日常工作的管理,從而為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奠定良好基礎。從該次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兩組患者均接受不同方法護理管理,結果表明:研究組控制優良率、衛生合格率以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較高,護理糾紛率以及差錯率有明顯下降,組間數據結果經對比后統計學意義產生。這一研究結果充分體現了風險管理的應用價值和可行性。
綜上所述,風險護理可以使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加強,有效控制感染的發生,同時該院的護理質量也有所提升,因此該方法可在臨床上進一步實踐。
[1]劉焱銀,楊坤.風險護理對院內感染控制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6):184-186.
[2]李桂英.細節護理管理模式用于手術室醫院內感染控制效果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5(10):1547-1549.
[3]周曉平,羅騰達.傳染病突發疫情的護理管理與醫院感染控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1):59-60.
[4]韓利芳,常娟娟.重癥監護室新生兒院內感染監測及護理控制[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7):951-953.
[5]楊蘭菊,賈秀華,康愛民,等.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導管室控制院內感染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7):112-114.
[6]司聯晶,陳月芬.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的護理風險與防范措施[C]//全國醫院感染控制、消毒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昆明: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2010:36-37.
[7]孫宏.護理風險管理在醫院內鏡室的作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26):172-174.
[8]杜念梅.淺談風險管理在內鏡室感染控制工作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5(16):107-108.
R5
A
1672-5654(2017)02(c)-0098-02
2016-11-24)
李榮華(1974.8-),女,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內科護理學。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