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國世平
[摘要] 中韓自貿區實施,推動了中韓貿易發展,呈現出多重特點。中韓貿易結構趨同,我國是貿易逆差國,韓國是貿易順差國,雙方貿易發展非常迅速。中韓和美韓自貿區比較,中韓自貿區開放度比較高,但在負面清單、勞工標準及環境認定標準上比美韓自貿區的標準要低。中韓自貿區未來發展會逐步朝美韓自貿區標準靠攏,我國上海、前海自貿區未來發展會朝中韓自貿區標準靠攏。
[關鍵詞] 自貿區 中韓 標準
[中圖分類號] F7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7)02-0041-05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于2015年6月1日正式簽署,這對于雙方貿易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東北亞自貿區的推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韓明確約定在自貿協定實施兩年后以負面清單模式啟動服務貿易的第二階段談判,爭取實現更高的自由化水平。對中韓貿易結構現狀、中韓自貿協定和高標準自貿協定進行分析和比較,能為前海蛇口自貿區建立國際高標準規則提供有益參考。
一、中韓貿易現狀
海關數據顯示,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15年中韓雙方貨物貿易總額為2273.8億美元,相比上年下降3.4%。韓國對我國出口總額為1371.4億美元,相比上年下降5.6%;進口總額為902.4億美元,相比上年增長0.2%,對中國出口總額占韓國對外出口總額的26%,從中國進口商品總額占韓國進口總額的20.7%,韓方貿易順差469.0億美元①,中國連續15年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國。
近年來,中韓服務貿易取得較大發展,呈現持續增長態勢。中韓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 2000 年的 46.11億美元增長至 2014年的361.57億美元,增長近 9 倍。我國對韓國的出口總額增長了 3.5 倍,從韓國的進口總額增長了 5.7 倍。我國從韓國進口比對其出口的增長速度快,特別是2007 年之后,貿易順差開始加大,說明我國在服務貿易部門缺乏競爭優勢。
(一)中韓間主要進出口商品類別
機電產品、光學醫療設備和化工產品是韓國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2015年出口額分別為677.9億美元、192.9億美元和152.1億美元,機電產品增長2.8%,光學醫療設備和化工產品下降5.4%和14.3%,三類產品合計占韓國對中國出口總額的74.6%。
在表2中,韓國自中國進口排名前三位的商品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和化工產品,2015年進口額為418.7億美元、128.0億美元和66.7億美元,機電產品增長7.6%,賤金屬及制品和化工產品下降12.8%和4.9%,占韓國自中國進口總額的46.4%、14.2%和7.4%。韓國從中國進口主要商品中,礦產品出現較大降幅。
(二)韓國進出口前五類商品中主要貿易伙伴比重
1. 韓國出口的前五類商品地區比重
韓國出口的前五類商品中分別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運輸設備和塑料、橡膠。在韓國出口的前五類商品中,對中國的出口都占據了較大的比重。賤金屬及制品對中國的出口占比為16.7%,塑料、橡膠對中國的出口占比為28.3%,機電產品是韓國出口占比最大的一類商品,機電產品對中國出口占到韓國對外出口此類商品的比重為33.8%,化工產品對中國的出口占此類商品韓國對外出口的比重更是高達44.4%。韓國運輸設備的出口中,對中國的出口占比相比其他類別商品較小,僅有6.2%。
從韓國出口的五類商品中易知,中國作為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韓國的對外出口市場中占據了很高的比重,同時也可以看到兩國產業貿易不斷擴大,中韓兩國自貿協定實施后,必將進一步擴大中韓在各自貿易中的比重。
2. 韓國進口的前五類商品地區比重
韓國前五大類的進口商品類別包括:機電產品、礦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和運輸設備,此五大類商品在韓國對外貿易的進口中占據了超過50%的比重。機電產品的進口中中國占比為33.7%,占韓國進口機電產品三成份額。賤金屬及制品和化工產品的進口來源中,中國分別占據了32.9%和18.4%的比重。做為資源匱乏的國家,韓國礦產品的進口前五大來源國中并沒有中國,反映了兩國在資源類商品中貿易份額比重低。而在運輸設備的前五大進口來源地中,中國占比僅有9.6%,反映了中國在運輸設備商品上對韓國出口的優勢不大,美國和德國是中國此類商品對韓出口最大的競爭對手。
(三)中韓間貿易特點分析
1. 雙邊貿易增長快。自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中韓貿易額從1992年的50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近2300億①美元,20多年的時間貿易總額增長近50倍,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而韓國是中國第九大貿易伙伴。在雙邊貿易中,我國對韓國進口和出口形成“剪刀差”形狀,我國對韓國進口不斷上升,韓國對我國進口緩慢提升。
2. 中韓貿易結構趨同。韓國出口中國產品前三位是機電、光學醫療設備和化工,中國出口韓國的產品前三位是機電、賤金屬及制品和化工。中韓貿易中,機電產品占據了貿易總額近50%的比重,反映了雙邊貿易在技術和資本密集品上的貿易比重不斷擴大,同時也說明了兩國產業的趨同。中韓雙方貿易結構趨同,然而韓國在雙方貿易中卻占據優勢,獲得了上游產業的話語權,而我國更多是從韓國進口高附加值零部件,在國內組裝加工,再出口到韓國或第三國。
3. 雙邊服務貿易快速發展。2014年中韓雙方服務貿易進一步發展,服務貿易總額占我國服務貿易額的比重接近7%。同時,中韓雙邊服務貿易額占韓國服務貿易總額比重也由2000年的6.6%,上升到2014年超過15%的比重。由此也說明,中韓雙方服務貿易發展迅速,雙方服務貿易總額在兩國貿易的地位也在上升。中韓服務貿易中,中國為逆差國,這和韓國處于產業鏈中上游位置直接相關。
二、中韓自貿協定與美韓自貿協定的比較
2015年6月中韓兩國正式簽訂自貿協定,中韓自貿協定是東北亞地區第一個自由貿易區,自貿協定從開始談判到達成歷時3年。中韓兩國自由貿易區對于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于中韓兩國產業鏈的全面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兩國自貿協定中的電子商務章節和地方經濟合作內容,是中韓兩國根據雙方貿易往來和經濟發展新動向做出的特別設定,對于未來我國與其他國家達成的自貿協定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美韓 FTA2006年開始談判,2012年3月正式生效,涉及19個領域,包括很多敏感議題被美國視為高標準FTA范本,并且作為TPP參考的重要依據。美國在推動自由貿易區談判中認為高標準的FTA指的是市場準入全面開放,全方位消除關稅并關注其他服務和投資壁壘的消減,關稅減讓大于90%內容涵蓋上不僅包括了貨物貿易、服務自由化,還廣泛涉及WTO多哈談判尚未規定的領域。美韓達成的FTA對中韓FTA協議的達成、推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一)市場準入
市場準入方面,主要涉及關稅減免的內容。美韓FTA關稅減免安排水平高于中韓FTA協定。美韓FTA在第10年基本實現協定目標,雙方進出口商品和服務基本免稅;中韓FTA協定在第20年實現協定目標,雙方商品和服務免稅率為91%。
商品貿易方面,美韓雙關稅減免的過渡期為10年,立即免稅率達80%,協定生效后3年內進口免稅的覆蓋率達 85%~90%,10年之內進口免稅的覆蓋率達97% ~100%,其中將稻米完全排除在外。
中韓自貿開放程度較高,涵蓋產品種類多、關稅減免力度大。在中韓自貿協定中,雙方實現了超過90%的產品稅目、超過85%的貿易額的開放水平。10年內逐步取消關稅的兩國產品種類為71%和79%、貿易額的66%和77%;20年內逐步取消關稅的產品覆蓋雙邊產品種類超過90%、貿易額則分別達到85%和91%。工業品上韓國20年內實現97.6%的工業品取消關稅,高于我國90.3%的關稅水平。農產品和水產品上我國20年內對91%的農產品和99%的水產品實現零關稅,韓國在這兩項則分別只有64%和86.2%①。同時兩國對于各自劣勢產業也進行了保護設定:韓國主要集中在谷物和蔬菜水果等農作物,我國則集中在水稻、小麥和糖類等產品上;韓國對漁業、加工食品和服裝業,我國對加工食品和汽車及零配件等產品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保護。
(二)服務貿易
中韓FTA協議以商品為主,在中韓FTA協議實施兩年后,再采用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模式進行投資和服務貿易談判。中韓FTA協定在電子商務章節,雙方約定不對電子傳輸征收關稅,同時積極促進電子商務在貿易中的發展。在電信和金融領域的開放弱于美韓FTA。
美韓FTA中:韓國提高了對外服務的承諾范圍,允許跨境服務和商業存在采用電子手段;為國際快遞服務提供更寬松和更有保障的市場準入;為美國法律服務提供更自由的進出資格;此外,在金融和電信服務領域,為美國提供更多實質性的進入機會。
(三)勞工標準
中韓FTA協定中沒有明確加把勞工標準加入協定談判中。美韓FTA則對勞工標準做了嚴格限定。
美韓FTA協定中規定,美韓雙方保持與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基本原則相一致的國內立法,實施“核心勞工標準”,包括消除一切形式的強迫或強制勞動、有效廢除童工、消除就業與職業歧視、結社自由和有效承認集體談判權利①。并且規定不得以任何形式降低勞工標準吸引貿易與投資,明確在勞工糾紛方面,可以通過爭端解決機制,與商業貿易制裁的方式一致。
(四)知識產權
中韓FTA協定中把知識產權作為單獨章節列出,雙方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對于著作權保護沒有列出明確年限,對于工業設計外觀保護為10年。中韓FTA在知識產權上的限定仍需要向更高標準努力。
美韓FTA中,美國要求韓國設定與本國一致的法律標準,對于韓國而言需要設定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涉及商標、專利、著作等。要求給予著作更加長的保護期限,與國際標準同步,即作者壽命時間外加70年,并且為專利權的批準和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批準提交的數據會受到政府的保護,防止被商業不正當地使用。
(五)敏感產品處理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中,雙方對國內敏感行業都進行了明確限定:我國在部分化工產品、機電產品、鋼鐵等產品,韓國在部分農水產品、紡織類產品、木材制品等產品;在敏感行業外的其他產品都將逐步取消關稅。對于兩國的敏感產品與行業,雙方主要采取以下方式進行區別處理:設置過渡期、對于不同產品部分降稅、設定關稅配額和例外等方式。
美韓FTA協定中,汽車和牛肉是兩國最為爭議的焦點。美國為減緩汽車市場開放的進程,將原先協議簽訂立即取消關稅的條款,修改為維持4年;而韓國將立即免稅改為小汽車關稅削減為 4%,剩余產品在4年內削減免,并承諾增加汽車特別保障條款,更大限度認可美國汽車安全法規,放寬美國汽車燃油和排放標準。韓國是美國第三大牛肉出口地,因此,爭取韓國農產品市場的開放,對于美國解決經濟難題至關重要。美國要求減讓牛肉進口關稅,減少檢驗檢疫的程序,提高牛肉市場的開放程度。韓國方面堅持牛肉市場不開放。最終,以韓國有條件讓步解決,承諾在 15年內將征收的 40%的稅率,逐步減讓,并且同意立即恢復對美國去骨牛肉的進口。
三、中韓自貿區協定推進方向
中韓FTA協定2015年達成協議后對于兩國間的貿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協定達成后對于協議的實施和推進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擴大開放力度
以美韓FTA作為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的參照,中韓兩國的自貿協定,對雙方國內的產業保護力度依然較強。韓國主要體現在對農業領域的保護,而我國則主要體現在信息產品、汽車等中韓貿易額較大的商品上。
中韓在貨物貿易上的自由化不僅有助于雙方國內產業效率的提升,還能在整體協作的基礎上提升兩國相關產業的貿易水平,因此進一步推動兩國在敏感領域的開放成為未來的首要努力方向。韓國在協定中將36%稅目的農產品列為“高度敏感產品”,而我國對于農產品則開放力度高,未來雙方可在此領域進一步協商。電子產品上,雖然中韓商定對LED產品10年內分別降低5%和 8%關稅,我國仍把可充電電池、電視機和照相機作為敏感產品處理。以上領域都是雙方貿易額較大或者未來潛在的貿易提升方向,雙方關稅在這些領域可進一步下調,實現貿易規模的擴大。
(二)細化FTA協定,有序拓展實施
中韓自貿協定達成后,相關領域的具體實行細節仍需要很大的工作付出,雙方溝通協作機制依然需要不斷健全。在推動自由貿易協定的實施中應堅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于已經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是一攬子的全面協定的現狀,在相關合作領域可以先推動貨物貿易、投資等方面的細節落實,再推動知識產權、敏感產品和勞工等方面協作機制,以解決雙方貿易中現實需求和長遠發展要求。
(三)以區域試點促進自貿區的落地
中韓自由貿易區的是國際貿易中地理區位相近的國家或地區,運輸成本低引致雙邊貿易額大。在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中,我國可在局部區域設立中韓貿易自由化試點園區,以推動中韓自貿區進程,按沿線重要節點城市有序布局,以發揮輻射效應。以中韓經貿合作的區域現狀、時空距離更加接近、交通便利化程度作為參考依據。可選山東半島、東北的長吉圖地區作為率先示范區,在現有合作平臺基礎上,在國家層面實現戰略統籌規劃,消除地方為爭奪資源盲目推動產業落實的弊端,力爭實現區域優勢產業協作,提升整體競爭力。
(四)延伸產業鏈條,促進兩國服務業發展
中韓自由貿易區達成后要注重促進兩國制造業向服務業的延伸,實現以主要產業為依托,實現產業鏈條的服務化發展,重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展開。一是以電子商務平臺為依托,在雙方未來可能的貿易增長點上,實現優勢突破,如家紡、醫療器械和化妝品等。二是把服務外包作為雙方合作突破點,在現有中韓合作產業聚集區實現協同,我國應大力拓展在研發、工業設計和數據處理等韓國服務外包業務。三是加強中韓雙方在物流、金融和通訊等優勢領域的合作,積極推動雙方企業設定定期交流和協作機制,避免惡性競爭。
(五)加強兩國制度合作,以磋商解決貿易摩擦
中韓兩國在雙邊自貿區框架下實現貿易自由化,要在政府間設定制度性安排,通過事前設定的詳盡的制度細節,實現雙邊貿易從政府間協商轉向法治化磋商。在上述目標約束下,中韓雙方可以從以下三點具體實施。第一,雙方應明確和貿易有關的法律法規,協調執行標準;在此基礎上推動電子信息庫建設,實現信息共享和查詢,以適應電子商務發展需要;加強雙方在無紙貿易的海關管理上的交流。第二,完善雙邊貿易磋商和協調機制,有效解決貿易領域的市場準入問題,約定不得隨意使用反傾銷等措施,從而減少貿易摩擦。第三,加強雙方在世貿規則的基礎上,在質量檢驗檢疫領域實現技術性壁壘的最小化,減少在衛生檢疫領域的摩擦,促進雙邊貿易的增長。
(六)著力發揮電子商務在兩國貿易中的作用
中韓自貿協定電子商務專章共9個條款,包括總則、與其他章節關系、關稅、電子認證和簽名、電子商務中個人信息保護、無紙貿易、電子商務合作、定義及爭端解決不適用條款①。雙方在接納WTO的做法的同時還應從以下幾點著手:數字證書在商業中應用,努力實現數字證書和電子簽名互認;采取措施保護電子商務用戶的個人信息,并就此交流信息和經驗;力向公眾提供電子貿易管理文件,探索使電子貿易管理文件與紙質文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加強兩國在電子商務法律法規上的合作,著力在法律法規上給予電子商務更大開放度,同時鼓勵兩國電商協會和企業做好民間組織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