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載
我和習仲勛同志是在1936年認識的。當時我是一名通信員,曾經送信到他管轄的地區,和他見面。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他很精神、很干練,穿衣、舉止都干凈利落,和群眾關系也非常親近,老百姓對他的印象很好。
第二次見面是1938年。當時我在旬邑縣“陜公學”學習和工作,學校需要擴充,校長李維漢派我和另一位同志去找他,和他商議在辦學方面多給支持,比如多給地面,多給經濟上的補助,支持交通方面的建設。習仲勛同志很支持我們的提議,不僅滿口答應,而且立即著手去辦。他馬上調動人員,多供應糧食、蔬菜,多開幾個渠道,把我們的要求都做到了,后來學校發展得非常好,很快學生和教職員工發展到了一萬人。
第三次和習仲勛同志的接觸持續了較長的時間。當時他在關中做地委書記,我在赤水縣做征糧工作團團長,和他在工作上接觸非常多。
后來,我在綏德做宣傳工作團長,和他接觸也很多。之后更多的接觸就是在延安,他是西北局書記,我是西北局組織部的人員,在他直接領導下工作,三天兩頭就會見面。
再之后,我們在解放戰爭時期也有很多工作上的接觸。習仲勛同志任西北局書記的時候,我在中辦第一辦公室負責聯系西北,文件往來、工作接觸也很多。
習仲勛同志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多。舉一個例子,土地改革期間,南方某根據地提出響亮口號“打土豪分田地”,很得人心,但是在陜北不叫土豪,不能完全效仿南方的那種做法。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習仲勛就跟干部群眾們商量,提出“分牛羊”。羊肉可以吃,是立即就能執行到位的辦法,既讓群眾滿意,又避免了很多爭端。由此可見,習仲勛同志非常善于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善于抓住工作的重心。
他還說過:“西北什么是中心問題呢?西北地區的民族問題,如果脫離了民族問題,那就脫離了實際”。今天我們回顧那段歷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西北地區的民族問題,確實是最實際、最中心、最關鍵的問題,即使在今天社會安定的環境下,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習仲勛同志在當時不避諱去強調這個問題,抓這個問題,他實事求是的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再舉一個例子。整風運動當中,他針對抓反革命、抓特務擴大化的問題,提出了“實事求是,堅持黨性,統一思想,不要胡說,不要擴大,也不要縮小,不要冤枉一個好人”的基本方針。這也是他實事求是工作作風的體現,也確實避免了很多冤假錯案,避免給干部群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在當時那種“左”風濃厚的政治環境下是非??少F的。
我們黨群眾路線的根基里面就蘊含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就談不上具備調查研究的方法,談不上給群眾辦實事。他到關中的時候就是通過群眾路線,重新建立和擴大我們的根據地的。我們的蘇維埃政權在那段時期比較被動,國民黨吃掉了很多我們在關中的根據地。習仲勛回到關中以后,積極發動群眾,重新組織武裝力量,再加上他過去在這里深厚的群眾基礎,經過艱苦斗爭,收復了大量失地。這就是他群眾路線實踐的具體體現。
習仲勛同志實事求是的精神、群眾路線工作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方面他是大家學習的一個好榜樣。
馬文瑞同志曾經說過:“習仲勛政治上很強,非常講求群眾路線。”
王政柱同志曾經回憶習仲勛同志協助彭德懷同志作戰時貼近群眾的事例:“仲勛同志在野戰軍行軍作戰緊張的戰斗環境中,除了協助彭總負責作戰指揮外,不顧疲勞,隨時隨地同邊區人民保持密切聯系。他們每到一個地方,住房還沒找好就到群眾中去了,不是找基層干部座談,就是向群眾作調查研究。宣傳、動員、組織群眾參戰支前,堅持生產,克服困難,戰勝敵人。他們走到哪里,哪里就圍著一大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爭著向他們反映情況。習書記擔任著那么高的職務,卻沒有一點官架子,始終和群眾打成一片,很值得我們學習。
彭老總本人也曾說:“習仲勛同志是陜北老區的一位老同志,他與邊區人民有深厚感情,同群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密切聯系群眾的好傳統,值得大家學習!”
習仲勛同志這個人很正派,很有人格魅力,很善于團結群眾,對同志比較關心。他沒有半點“邪門歪道”,更是從來不搞拉幫結派。每一位歷史研究者的側重點可能不一樣,就我個人看來,習仲勛同志的革命生涯有三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亮點。
第一是習仲勛同志在1931年到1935年的革命活動,也就是他從做兵運工作一直到任陜甘邊蘇維埃主席的這段時期,他深入鄉鎮和村莊,一家一戶,一村一村的做群眾工作,這是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也是非常艱苦的工作。就如同荀子《勸學篇》中說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習仲勛同志就是通過這樣既繁瑣又扎實的工作,一點一滴地深入群眾路線實踐,為我們黨打牢群眾基礎,建立起牢固的革命根據地,為革命事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第二習仲勛同志作為主政一個地區的領導干部,通過調查研究和具體實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靈活務實的政策理念,包括土地政策、工商業政策等。
當時,他采取了靈活務實的政策,給地主和富農必要的生存空間,他們只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就可以分田,這在客觀上是有利于他們改造的。其他一些執行政策比較“左”、比較教條的地方,是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這樣就導致嚴重對立,不利于政策的實施和社會穩定。而在習仲勛主政的地區,農業上就沒有發生大的問題,同時工業和商業也沒有發生大的摩擦,仍然保持著繁榮穩定的局面,對于民族地區的土改,習仲勛鄭重提出,必須有兩個不能改變:“就其全過程而言,必須充分發動群眾,這是不能改變的;又必須以促進和加強民族團結為主題,這也是不能改變的?!?/p>
習仲勛實事求是的這個亮點,在黨內有口皆碑,很多人都對他大加稱贊。比如我參加中央處理西北問題五人小組的時候,胡耀邦同志就評價說:“習仲勛同志做事很周全,很務實。留有余地,從不過火?!蔽覀凕h的歷史上,“左”的東西往往很多,一直發展到“文化大革命”,都是“左”的思想占主導地位,但即使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習仲勛同志也從不搞“左”的那一套。他自己也說:“我這一輩子,沒犯過‘左的錯誤。”
第三從統戰角度來說,習仲勛同志用穩妥的辦法把西北各個階層、各個民族的民眾團結起來、發動起來,配合黨的工作,為新中國的穩定和發展貢獻力量。這與他當時形成的“聯合封建反封建”的開創性思想是密不可分的。習仲勛同志從不主張硬打硬殺,他用和平的方式、穩健的政策,讓西北從舊社會穩步向新社會過渡。雖然當時我們的人民軍隊人數在西北不占優勢,但是習仲勛把很多民族上層人士、王爺、千戶等都爭取過來了。
比如他任西北局第二書記、西北軍區政委期間,一直負責指揮對青海省項謙的勸降工作。他一共對項謙勸降18次,最終把他爭取到人民的陣營來。再比如黃正清一開始也是敵對陣營的人,習仲勛同志耐心地對他做工作,最后兩人成了摯友,黃正清還不遺余力地幫助他給群眾做工作。黃正清對群眾說:“習書記來了,共產黨來了。現在是共產黨的天下,共產黨好,領導我們建設新中國,過好日子。大家把槍都交出來,回家種地。好好發展生產,發展經濟。我已經跟習書記說過,絕對保證你們的安全。你們要相信共產黨,相信習書記?!?/p>
習仲勛同志既忠實地實踐黨的群眾路線,也把群眾路線的作風發揚光大,同時又有著他自己的鮮明特點。
第一、他的群眾路線是帶有鮮明的宗旨意識,建立在牢固的信仰基礎上的。這個信仰是共產主義的信仰,是忠誠于中國共產黨的信仰,也是忠誠于人民的信仰。習仲勛同志十幾歲入團,在監獄里入黨,可以說他從少年時代起就投身于人民解放事業。習仲勛同志常說:“我們到底是干什么的?我們是為老百姓謀福利的。我們活著,就是為老百姓謀福利。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是人民的兒子?!彼€囑咐司法工作者:“必須端端正正地把屁股坐到老百姓這一邊。”這句話雖然土,但表達的意思比那些文縐縐的語言更清晰,更明確,也是我們人民群眾的語言。可見,習仲勛同志的群眾路線,建立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礎上,建立在他從始至終就擺正了個人和黨的關系上。
習仲勛同志不僅在一生中致力于群眾路線實踐,也注重群眾路線教育的開展。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和同志們一直強調:“要加強我們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群眾路線就是共產黨的生命線?!彼€說:“群眾路線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我們共產黨員為啥活著,為誰服務,為誰干活。我們黨員和干部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這是一個根本性的立場問題?!?/p>
第二、習仲勛同志的群眾路線,外延很寬,實踐的范圍更為廣闊。他的群眾路線涵蓋甚廣,不僅包括工人、農民、黨政干部、民族人士、民主人士,以及國民黨人士、國外人士,甚至包括一些曾經敵對的勢力,也是他團結的對象。習仲勛同志把群眾路線開拓性地應用在一切可以應用的地方,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比如早期,他在根據地辦了列寧小學,辦了報紙,做這些工作,啟用知識分子。但是在“左”風盛行的政治環境下,知識分子曾被錯叫“二號資本家”,但是習仲勛不受這種觀念限制,大膽啟用他們,也確實取得了良好效果。還有,土地革命時期,地主富農是我們打擊的對象,但習仲勛對他們從不采取趕盡殺絕的政策,而是正常對待,只要他們實際勞動,也分給他們土地,而且也允許他們進行工商業經營,開小門面之類。
他和哥老會也有密切聯系。解放前,在陜北有很多老百姓參加哥老會,影響很大,習仲勛同志和哥老會的很多“大爺”有著很好的交情,并通過這些密切的聯系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為革命事業做了很多突出貢獻。
第三、習仲勛同志的群眾路線是帶感情的,發自內心的,是出于他樸素的群眾感情和群眾觀念的,而不是唯方法論和狹隘的實用主義。他不僅是為了做好工作而用群眾路線的方法,而是為了群眾的利益去好好做工作。習仲勛的群眾路線實踐,絕不是做樣子,更不是走過場,而是真正動腦筋,花費大量時間走訪每家每戶,想群眾之想,急群眾之急。
習仲勛同志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先找老百姓了解當地情況,然后再處理個人的事情。通常一些領導干部都是先找好住的地方,安排好自己的事,休息休息,燒點水喝。但習仲勛從來不是這樣的,都是考慮群眾的事情,先和群眾接觸。
我們過去舊社會的地方官吏被稱為“父母官”,要“愛民如子”。但在習仲勛同志這里,這個觀念是“反過來”的,像對待父母親一樣的對待群眾。他可以做到有飯首先給群眾吃,有衣服先給群眾穿,經常給生活困難的群眾接濟糧食,而且不是一次兩次,是很多次。衣服、被褥也是,他會先分給生活困難的群眾一部分,然后再給我們。由于當時被國民黨包圍,鹽是十分緊俏的物資。一有了鹽,他就先分給老百姓,然后才分給我們。我們也都很贊同他的做法。而且,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下放”洛陽的時候,身無一官半職,就是個普通老百姓,還在接濟困難群眾,可見他的群眾感情是發自內心的,而不僅是“路線”,不僅是“工作方法”。
第四、習仲勛同志的群眾路線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箲饡r期,他強調和致力于抓生產、抓文教衛生事業。這都是他群眾路線實踐的具體體現。1942年審干時期,習仲勛同志還提出:“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黨性?!边@個觀點是基于不冤枉好人,不傷害任何黨員和群眾的革命積極性。
他重視民族問題,這是他群眾路線的重要發展。西北解放后,他提出來:“把一個地區的工作做好,一定要‘抓牛鼻子,牛很大,力氣比人大得多,但是抓住鼻子就好控制。那么牛鼻子是什么?就是民族問題?!?抓民族問題,而民族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是宗教界的上層人士。為此,習仲勛同志規定了五個工作要點:
(一)先做好爭取各民族上層宗教人士的統一戰線工作,在做好這項工作基礎上再進行民主改革。
(二)要在干部和部隊中開展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活動,要針對反對大漢族主義、反對地方民族主義的傾向進行教育。
(三)建立政權,要由上而下,由小而大,逐步推行。先從民族鄉開始,再到區、縣、州以及自治區。條件成熟一個,成立一個,穩步前進,絕不勉強進行,更不能越俎代庖。依據這個方針,1955年,國家先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之后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牧區暫時不宣傳土改,也不提反霸,只提保護畜牧業。
(四)軍隊發布了嚴格遵守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規定,普遍進行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一些縱隊或師部還制定了必須執行的守則。
(五)在少數民族區域進行剿匪時,都要先防御,后進攻;先分化,后打擊;先爭取,后進剿。實行剿撫結合。
從1950年到1962年,西北地區一直沒有發生混亂,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各種冤假錯案也很少。這就是他抓“牛鼻子”的效果。
習仲勛同志回顧這段歷史時曾說:“對上層要有分析,區別的對待。他們中有進步的、中間的、落后的、反動的,不加分析,不區別研究對待,團結他們的工作也做不好?;\統對待是錯誤的。我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戰工作就是和封建分子打交道的?!?/p>
習仲勛同志是一個善于在實踐中發現真理、總結經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對群眾路線比較系統的歸納和總結,都集中在解放以后,特別是在他到中央工作后。習仲勛談到陜北的革命經歷時,經常謙虛地說:“我們只是樸素的唯物論,和其他根據地一樣,就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走了井岡山的道路。”
上世紀五十年代,習仲勛同志曾經提出關于群眾路線的四項原則。一要平等、團結、友好。二要知人,知心,知音。三要發揚民主作風。四要善于團結各種各樣的人。他提出的這四項,實際上是對群眾路線實踐的有益補充。
“平等、團結、友好”。這個是態度問題,是第一重要的。我們共產黨的政權是人民給予的,不應該存在那種官對民、高人一等的落后思想。我們黨員,特別是干部,如果對人不平等,老盛氣凌人,和群眾對立起來,那怎么能行呢?群眾怎么能支持你呢?而習仲勛同志提出的這個最基本的原則,直到現在,有一些黨政部門還在落實。
關于“知人,知心,知音”,他所強調的是要聽懂群眾說的話,和群眾做朋友,也要讓群眾把我們當成真正的朋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中國古人講,人要交“諍友”,既然你把群眾當成朋友,那么群眾有意見、發牢騷,實際上就是諍友的角色。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什么可回避的,更不能惱羞成怒。如果我們不能聽朋友的勸告,就會失去朋友,就會孤立。我們共產黨如果不能聽群眾的意見,就會失去群眾的支持,就是失敗。
關于“發揚民主作風”,習仲勛同志做得非常到位。他非常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非常善于解決問題,跟群眾也好,跟同志們也好,每當遇到友人給他提意見,他的態度一貫是謙和、冷靜的。他一定會讓你把話說完,即使是罵他的話,也會讓你說完,然后再和你商量、探討。這也是為什么他能夠把根據地搞得井井有條、固若金湯的原因。
關于“善于團結各種各樣的人”,說到底,就是群眾路線;如果不團結人,就不叫群眾路線。習仲勛同志在關中地區,啟用知識分子,團結哥老會,甚至把一些土匪都爭取到我們的陣營里來,還與各個階層、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很好地打交道。
習仲勛曾經對這一段歷史回憶說:“陜甘邊的斗爭史,是統一戰線的又斗爭又聯合的歷史。對于同國民黨政權有矛盾的地方武裝,我們總是努力爭取。凡同情、傾向革命的都熱忱相待,一些哥老會頭目、民團團總、保安團、紅槍會,經過我們的團結爭取,他們都為革命做過許多好事。對于某些土匪,能不能改造他們成為游擊隊呢?慶陽的楊丕勝領導的游擊隊,開始是有土匪成分的,后來經過長期改造把土匪成份洗刷了,吸收一些新的農民成份,就成為游擊隊了。黃龍山的‘大王郭玉珊,經過劉志丹等人的工作,終于把他引上革命道路,從紅軍時代直到解放戰爭時期,立了許多戰功。”
他還說:“對于每一個人、每一個派別、每一個社會團體、每一支武裝隊伍,根據它們不同的情況,在抗日救國的方針下,同他們接洽、協商、談判,以訂立各種地方的、局部的、暫時的或長久的、成文的或口頭的協議,同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一些單位,建立起各種不同程度統一戰線關系?!?/p>
習仲勛同志在西北的艱苦歲月,到現在對我而言記憶猶新。很大程度上,我的革命勇氣、膽識和信心,都是來源于那段經歷。全心全意為人民,堅持群眾路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都是在那時學習的。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碰到困難的時候,就回想起習仲勛同志深入群眾、善于調查、研究團結各界人士等等經驗和群眾路線實踐。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我們共產黨員應該在認真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問政于民、問計于民,我們的事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