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飛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展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內容和形式上看,其主要應對如下問題:一個時期以來,黨政分離不夠導致了黨自身的異化,政黨的邏輯被政府的邏輯所吸納,它不僅沒有發揮黨的應有政黨作用,對科層制的缺點形成有效對抗與制約,反而喪失了黨自身的活力、松散了與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新時期“群眾路線”的重構,關鍵仍然是在黨組織自身的制度重建,而其方向必須是“重新政黨化”。
一個值得借鑒的政黨標本
創立于1954年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1959年開始在新加坡執政,迄今已近60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之所以能夠長期執政、屹立不倒,原因就在于它基本上滿足了新加坡人對好政府的期待:廉潔,高效,注重民生,讓人民分享發展成果。所謂“人民行動黨”,實際上就是“人民+行動”,或者“為人民而行動”。其特別之處,在于用制度化、長效化的方式真正體現“行動”而非空言。值得借鑒的經驗有三:第一,把制度化的民情溝通機制作為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保障。民情溝通不能只是“空的時候做一做、忙的時候放一放”,必須是制度化、規范化的,便于執行和監督。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把遍訪居民、定期接見與“借道”社會組織聯系群眾等有機結合起來,使得“黨”的形象始終豎立在群眾眼前,并在政府和民眾中間充當了非常關鍵的溝通橋梁作用。第二,把健全而又富有執行力的基層黨組織作為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頭堡”。基層黨組織與群眾最近,只有讓基層黨組織真正發揮作用,讓群眾時刻感受到黨員確有其不同于一般民眾的優點,他們才會真正產生對黨的認同感。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基層干部自身就是基層組織的核心領導成員,他們有著非常強的基層經驗,善于“與群眾打成一片”,可以通過自己的串聯把社區凝聚起來,這本就是基層黨員應該承擔的角色任務。第三,把維護群眾切身利益、解決群眾訴求愿望作為密切聯系群眾的主要內容。黨組織一方面可以將民眾的訴求愿望下情上達,轉化、凝練后上升為國家意志;另一方面也可以就地組織開展自治活動,通過聯絡各方力量來解決一些具體的、個性化的現實問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一個重大特點,就是在解決民生訴求方面上的“當仁不讓”。如果一個政黨把自己定位為“服務者”的角色,可以做到讓其黨支部籌辦幼兒園,這樣的政黨會得不到民眾支持嗎?答案顯而易見。
重新回歸政黨本色,激活群眾路線,應當是中國共產黨的必然選擇。在群眾路線方面,中國共產黨其實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的,也有著非常多的現實經驗做法,比如“領導接訪日”、“下基層”等等。一味指責黨員領導干部主觀上缺乏群眾觀念、淡漠群眾感情是沒有意義的。究其問題的實質,的確存在兩個方面的客觀因素:其一,黨自身的邏輯被政府的邏輯所吸附,黨過多涉入政務,黨員領導干部實際上沒有太多精力深入群眾;其二,黨的基層組織空心化,基層黨員湮沒于普通群眾之中,沒有真正發揮聯系基層、組織基層的作用。若想真正改變這一局面,激活群眾路線,黨的基層組織和上級黨組織均需作出比較大的改變。
黨的基層組織重建
“黨要像個黨,黨員才像黨員,群眾才會像群眾。”基層黨組織的重建,實際上是群眾路線能否重新煥發生機的關鍵。而基層黨組織的重建,其本質就是把黨員重新組織起來。當前,基層黨員往往湮沒于群眾當中,與一般群眾沒有實質性區別,把他們重新發動和組織起來非常困難。其中的關鍵,當在于激活“黨代表”。基層黨代表來自于基層群眾,分布于各行各業,往往也是所在地或所在單位的領導或“能人”,也是能夠參與上級黨務工作的一個橋梁。如果其能夠在開展黨務工作、密切聯系群眾上有比較大的作為,則基層黨組織就有了真正的“帶頭人”,群眾路線也就有了著力點。圍繞黨代表這一核心,完全可能再建一支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能夠深入群眾的隊伍。政治方面,基層黨員群體可以在黨代表的帶領下,帶頭宣傳解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放手組織各類公共活動,調解家庭、鄰里糾紛和其他矛盾,在各方面密切聯系群眾。經濟方面,基層黨員群體應當主動研究適合本地、本單位的經濟優化提升模式,組織開辦各類農協、工會等,組織開展各類就業培訓,協調農資、勞資矛盾,最大限度為基層群眾爭取經濟利益。文化方面,基層黨員群體亦應當借助各類組織資源,充分協調各方支持,組織開辦各類文化講習班、開展文化藝術演出等等,努力打造各類社區、鄉村文化,進一步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黨代表亦可以實行遍訪民眾制度和定期接見民眾制度,從而時刻保持與群眾的脈搏共振。
難點在于動力機制。實際上,近些年來基層黨組織之所以虛化、空心化,乃在于沒有足夠的保障和激勵機制。當我們將基層簡單予以“自治化”,然后又簡單予以“直接選舉化”,最后導致“有選舉沒自治”。為此,如果要重新激活基層黨組織,就應當自上而下給予其足夠的保障與激勵,使得基層黨員群體愿意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一方面是組織資源的支持保障。上級黨組織必須將基層黨組織開展各類黨務活動、密切聯系群眾的活動作為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從組織資源和經費保障上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簡單來講,應當給予人(類似于當年的干部下鄉)、財(經費)、物(各類有形和無形的資源)的全方位支持。凡是黨代表牽頭開展的有利于拉近黨群關系的工作,上級有義務給予全方位的支持幫助。另一方面是組織上的激勵。“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基層黨務應當成為干部選拔的最基礎的搖籃,至少在鄉鎮一級,應當為基層黨員群體留出部分空間。基層黨員群體完全可以為鄉鎮一級黨政部門輸送一定人才,后者的干部遴選也決不能僅僅依靠所謂“公務員考試”與“選調”。誰的群眾工作做得好,誰就應當成為上級選拔后備干部的考慮對象,基層黨務工作必須成為上級黨組織選拔干部的重要考量因素。
黨委工作部門重構及其活動
對于上級黨組織來講,群眾路線的再激活必須納入制度化的軌道上來。這一任務,意味著上級黨組織必須作出兩個方面的大的改變:一方面,必須把群眾工作作為黨務工作的核心工作來抓,而不是更多地涉入政府具體工作,這一方面其實就是更進一步的黨政分開,讓黨真正回歸黨的本色;另一方面,黨自身的組織架構必須作出相應的制度調整。
具體來講,上級黨組織應當在人力、資源各方面給予其支持,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事務性工作對接與指導。按照現行的組織架構,中央一級黨組織和各級地方黨組織僅分設有組織部、宣傳部、政法委、統戰部以及黨委辦公廳(室)等工作部門,而這些工作部門的職能是非常清楚且有限的,均無法承擔繁重的群眾工作。一個可能的建議是,在這些工作部門之外另設一個部門“群眾工作部”,專門負責對接基層群眾工作,對下聯系指導,給予配合支持,并將基層民情匯集到黨委。干部人事工作、宣傳工作、紀檢工作等專門性的黨務工作,均應以群眾工作部反映出來的民情民意作為基本考量依據,因此,其在人力配置和工作量上均應當遠大于其他黨的工作部門。而且,一旦真正實現黨政的進一步分開,其他黨的工作部門的現有事務量也將有不小的限縮,即便設立群眾工作部,在總的人員編制上也不會有大的增加。當前,部分地方黨委也設有群眾工作部,但工作職責和內容卻限于信訪和維穩等工作,類似于政府信訪局或者維穩辦,其工作方式主要是被動(接受來信來訪)而非主動,其實并不符合群眾路線的要旨。
群眾工作部的精力應當主要放在以下方面:其一,與基層黨組織及黨代表對接聯系,聽取基層民情民意并加以匯總整理。群眾工作部人員應當分別負責聯系下轄的若干基層黨組織,每年應當有若干時間下到最基層(必須制度化),直接與群眾面對面,指導基層黨組織工作。其二,在摸清基層民情民意的基礎上,階段性形成民情報告上報黨委以供決策參考。其中,應當包含基層民眾普遍關心關注的經濟社會問題、基層干部的工作狀態、基層黨組織開展群眾工作面臨的困難需求等等,為黨委宏觀決策提供堅實基礎。其三,協調各方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群眾工作部是黨委踐行群眾路線的一個平臺,其應當有權代表黨委協調黨政各職能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力量,共同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對于群眾反映的干部作風和腐敗問題,其也有權協調有關部門及時予以糾正查處。對于不能及時回應解決群眾困難訴求的政府部門,其也有權進行質詢或者向黨委反映。其四,協助各級黨委領導落實各種群眾路線機制。現行的“下基層”、定期接訪等制度機制一旦虛化,將會反向助推黨員領導干部的官僚化。群眾工作部有職責有義務做好這一方面的督促推動,確保下基層活動有力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