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萍
摘要:首先意圖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生態文明理念之間的邏輯脈絡,可以從世界觀和辯證法的視角進行解讀,二者最終都歸人文關懷。當前阻礙生態文明理念樹立的因素包括過分強調人與自然二元對立、對gdp的盲目崇拜、意識形態混亂導致價值觀扭曲等,最后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生態文明理念樹立、消解二元對立、發展綠色gdp等建議。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生態文明理念 人與自然和諧 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
同樣是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著什么內外在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呢?這幾年來很少有人有意識地去思考和研究這個問題,事實上只要正確厘清二者之間的邏輯脈絡就能夠既可以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找到行之有效的載體,又可以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供強大的內外在動力。
一、核心價值觀與生態文明理念的耦合
(一)二者都涉及世界觀的范疇
世界觀是指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世界觀與價值觀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世界觀是價值觀的基礎,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價值觀又豐富著世界觀。理念是人類以自己的語言形式來詮釋現象——事與物時,所歸納或總結的思想、觀念、概念與法則。事實上無論是價值觀抑或是理念,都涉及到對世界上存在著的事與物的看法和觀點范疇,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所倡導的思維或取向,生態文明理念強調的是人們對自然界的看法和觀點,所以二者都涉及到世界觀的問題,講得更直截了當一些二者都是由世界觀決定的,不存在任何脫離世界觀基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生態文明理念。總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是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生態文明理念的根本保證,只有堅持物質和存在第一性、意識和思維第二性的世界觀才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觀點、原則、方法和立場。
(二)二者都蘊含辯證法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生態文明理念二者表面上看似沒有什么內在的必然聯系,事實上都蘊含著豐富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諸如整體與部分、對立與統一、偶然性與必然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思維或取向,其中國家、社會是整體層面的,而個人則是部分層面的,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總是大于個人利益之和;生態文明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也是核心問題,其中自然界是整體層面的,人則是部分層面的,自然界的利益總是大于人的利益之和。整體與部分的利益也總是處于對立統一即矛盾之中,矛盾是沒辦法消滅的,只能是調和,國家、社會與個人,自然界與人之間的對立統一矛盾也是時時處處存在,通過協調才能實現和諧,而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生態文明理念都強調的追求目標。最后,只有遵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即規律,承認偶然性,才能夠正確處理好國家、社會、自然界與個人之間的關系。
(三)二者都體現終極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原指發軔于近代西方文藝復興提倡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問題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所提倡的人文關懷則是揚棄前者基礎上強調正確處理人與各種對象的關系,在繼續確立人的主體性同時賦予人生更加積極主動創造的意義和價值,不僅是經濟和道義上的關懷,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關懷,把馬克思主義的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終極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是從國家層面倡導的民主、文明、和諧,還是從社會層面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從個人層面倡導的敬業、誠信、友善等無不充分體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色彩,把物質制度和精神層面對人民群眾的主體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尊重都涵蓋在里面了。生態文明理念同樣也是糾正了西方傳統價值觀里面過分強調人的主體性地位的誤區,人不是自然界的中心和主宰,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應該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順應自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無論從物質和精神層面來看條件都是不充分的,因此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就是最好的人文關懷,要不然就會成為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二、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存在的問題
(一)過分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導致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都在苦苦地思考一個最根本的存在問題,即人與天(宇宙)、地(地球)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到底誰處于主導地位。因為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不一,所以東西方文明對于這個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回答也是不盡相同的:西方人的世界觀普遍地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和主宰,人的理性認識能力是無限膨脹的,可以征服和駕馭宇宙世界,后者是為前者而存在的,這樣一種認識論導致人與自然界的二元對立,人們不斷地對自然界實施破壞和攫取;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人的世界觀則認為人是宇宙和地球即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是自然界的中心而是其一部分,人與自然界相處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這樣就無形中消解了二者之間的對立。但是,自近代已將,西方文明憑借著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優勢地位,不斷地侵蝕東方文明的領地,以致于在許多重要的領域取得主導地位和話語權,很多東方國家和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日漸西化,東方國家為了盡快完成現代化特別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任務不斷地向自然界攫取資源,使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與自然矛盾日益尖銳。相反倒是許多西方后工業化國家似乎逐漸改變了他們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日益注重保護自然環境。
(二)過分追求gdp增長導致人對于自然資源貪婪攫取
改革開放以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指導下作為判斷地方官員執政能力好壞最重要指標之一的就是gdp增長的多少,為了維持經濟的快速發展以資本高投入和資源高消耗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受到了普遍地青睞。三十多年來各地的經濟發展確實是跨越了更多的新臺階,可是直接的后果就是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許多人也認識到這種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這幾年也被迫地實施轉變轉型,但是不是每個地方都很快地找到增長的靈丹妙藥,因此帶來的陣痛就是增長速度下來了,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雙重壓力并存。今后的發展方向和出路何在?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和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都是沒錯的,關鍵是如何在新常態下繼續保持經濟的適度發展速度,這才是讓地方官員們最棘手的事情之一。
(三)過分突出意識形態多元化導致人的價值取向扭曲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一直以來強調的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一元論,這是立黨立國的根基,任何時候都動搖不得。但是,一元論地位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高枕無憂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由于經濟成分的多種化導致利益主體和利益訴求的多元化未免不影響到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取向,再加上西方敵對國家和勢力亡我之心不死,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輸入他們的意識形態,在這樣一種多重疊加狀況的影響下雖然說主流還是好的,但不少人未必就會認同和接受馬克思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負能量的價值觀盛行,一些人利欲熏心置國家、社會、人民的整體利益而不顧大肆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甚至鋌而走險捕殺各種野生動物等令人發指的行為層出不窮。因此,價值觀的多元化也是造成生態文明理念扭曲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三、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具體路徑
(一)消解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是前提
生態文明理念的樹立不是口頭說一說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或尊重、敬畏、順應自然就可以實現的,如果世界觀不正確一切理念都是空話、大話、假話。之所以出現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根源之一還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觀造成的,確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消解這種對立的最基本前提。辯證唯物主義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前提,堅持前者我們就應該正確對待自然界這一物質世界,尊重、敬畏、順應自然界自身的發展規律,任何主觀形而上學的認為人是自然界中心和主宰的立場和觀點都是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表現,都是有害的。
(二)破除gdp盲目崇拜的怪圈是根本
一直以來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員形成的對gdp的盲目崇拜是片面地強調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忽視了包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尤其是生態建設所造成的嚴重惡果。當前,要破除這個怪圈首先必須學會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從“五位一體”的視角統籌兼顧地開展各方面建設。在新常態的背景下應該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只是看重速度和總量,速度適當降一點只要是在可承受的范圍內是不會影響改革發展大局的。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可以考慮把地方政績的考核標準轉向以綠色gdp為主,要強調經濟效益和其他方面效益的有機統一,凡是破壞生態環境換來的gdp堅決實行“一票否決”。
(三)堅持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是保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根本保證必須首先要求人的基本整體素質的不斷提升,只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文明素質上去了,社會風氣正了,大家的精神面貌好了,才能自覺樹立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如何有效正確引導和提升呢?現階段的大環境下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廣大人民群眾當中宣傳、培育和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看似與生態文明理念沒有太多外在的一致,事實上并不是要求群眾那前者和后者去一一對應,生搬硬套,這是本本主義形而上學的做法,而是讓大家潛移默化地領悟精神實質進而引領各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理念,沒有好的價值觀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很難想象人民會自覺地去踐行正確的文明行動。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新華社,2012-11-19.
[2]黃海峰.從經驗主義到效果歷史——對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建構的一種解讀[J].社科縱橫,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