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詠梅
炎癥性腸病是一種病因不明、自發性、反復發作性、難治性的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的腹痛、腹瀉、黏液血便,甚至出現各種全身并發癥。好發于兒童和青壯年。
飲食與營養
探究炎癥性腸病的發病機制,歐美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西方”飲食,特別是動物脂肪、含糖飲料、全脂奶攝入過多,膳食纖維攝入低,可增加炎癥性腸病的患病風險,而攝入新鮮的蔬菜、水果、魚、谷物等可降低小兒患炎癥性腸病的風險。此外,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受在炎癥性腸病患者中亦常見。
營養不良是炎癥性腸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并發癥,發病率高達85%,尤其是克羅恩病(這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癥性疾病,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好發于末端回腸和右半結腸)患者。患者存在能量缺乏,鐵、鋅、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微量營養素缺乏。反復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造成患者攝入不足、吸收不良、丟失或消耗增加,加之藥物、手術治療,會導致患者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又影響治療療效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營養治療有哪些
營養治療已是炎癥性腸病綜合治療的措施之一,其包括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治療。營養治療不但能改善營養狀況,研究證實還能緩解克羅恩病,促進腸黏膜愈合,改善自然病程。腸內營養指以符合疾病特征設計的配方制劑替代自然食物,提供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其優點在于減少了自然食物中的抗原和細菌,使腸道“休息”的同時,又維持了對腸黏膜的直接營養作用,有助于腸黏膜上皮的修復、維護腸道正常菌群、緩解炎癥反應。目前腸內營養治療已是治療兒童克羅恩病發作期治療的一線措施;對于成人,腸內營養能明顯改善炎癥性腸病患者的營養不良。
如何自我飲食與營養管理
炎癥性腸病患者自我飲食與營養管理的目的在于滿足營養素攝入,改善營養狀況,防止飲食不當促發炎癥。綜合現有飲食與營養治療的推薦指南,一般主張低脂飲食,根據病情采取限膳食纖維(即低渣飲食)主要內容如下:①足量飲水;②少食多餐,每3~4小時進食1次;③保證蛋白質類食物,食用熟透的、易消化的肉,如禽肉、魚肉,蛋類和豆類(食物過敏或不耐受者除外),不添加黃油;④每當食用新食物時應由少量開始添加;⑤當沒有癥狀時可食用全谷物和多種蔬菜與水果,當有癥狀時選用易消化、低膳食纖維的食物;⑥食用添加益生菌或益生元的食物;⑦食物加工做到煮透,烹調簡單、清淡化,少用或不用刺激性的色素、香料和調味品;⑧服用多種維生素片;⑨激素使用者應補充鈣和維生素D。
總之,炎癥性腸病患者根據病情而采取個體化飲食,并循序漸進。建議患者每周監測體重,學會記錄飲食日記,出現體重下降、飲食攝入量減少,應及時到營養門診就診。
(摘自《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