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萍
隨著中國人口素質的提高,因材施教和良好的學習品質日漸成為老師的終極任務。幼兒園教師靜下心來聆聽幼兒的語言,有計劃、有規律地在小組區域活動中觀察、記錄、思考和分析幼兒的行為與反思教師的教育方法,是教師有的放矢進行因材施教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根據班級實際,共擬游戲計劃
當我們把《指南》精神向家長宣傳后,區域活動廢舊材料的收集得到更加廣泛的支持。如何合理運用這些材料,需要老師引導小朋友做一個計劃。如:剛升中班的小寶小朋友的媽媽把大小有兩類、花紋有四款、數量近200個的干凈紙杯送給班級。在區域活動前,我和小朋友一起圍繞如下幾個問題做區域游戲計劃:這些紙杯的大小、花紋一樣嗎?每一款花紋的紙杯有多少?每次玩多少個?每次幾個人玩?在什么地方玩?玩紙杯可以取個怎樣的游戲名稱?這個游戲怎么玩?比比誰的辦法多?最后決定:先玩大紙杯,第一次玩1個紙杯,第二次玩10個紙杯,第三次玩100個紙杯,第四次玩200個紙杯,每次可以1-4人玩,玩紙杯的游戲名稱叫“勇敢挑戰”并決定把材料放置在益智區。當然,計劃不是一層不變的,在實施過程中可以調整。
二、根據幼兒實際,記錄幼兒言行
記錄依靠觀察,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記錄幼兒的言行,以便將現在與過去和將來進行聯系和對照。當幼兒根據自己的計劃開展游戲時,我們老師需要靜下心來思考要沿著哪條思路觀察,而不是隨性觀察。在“勇敢挑戰”中,我想了解紙杯數量投放的多少與幼兒游戲興趣、發展水平、教師指導策略的關系,那么,在做觀察時就要有所側重。記錄方式以故事形式推進式記錄幼兒的言行。如:
故事一:“挑戰一個紙杯”,紙杯個數從3人共玩1個紙杯至3人每人玩1個紙杯;
故事二:“挑戰10個紙杯”,紙杯個數從3人每人10個干凈的紙杯至3人一起玩30個紙杯;
故事三:“挑戰100個紙杯” ,紙杯個數是每人100個紙杯;
故事四:“挑戰紙杯交朋友”,有200個紙杯與其他輔助材料的結合。
三、根據《指南》精神,分析幼兒言行
教師雜事多、教學任務重是普遍現象,但這并不能成為影響教師觀察幼兒自主學習的原因。對幼兒活動如果只存在觀察和記錄而不做分析和思考是無效記錄。如:
“挑戰一個紙杯”分析:因為只有一個紙杯,A首當其沖,他安排三個人在一起玩紙杯的方法和輪流的順序,這樣他就可以按自己的計劃先玩到紙杯了。A小朋友采取主動的方式占據了領導、組織的地位,會計劃游戲的玩法。當三個人都發現杯子的滾動軌跡不是朝直線跑時,C小朋友發現“問題”出在杯子一頭大、一頭小就像小丑帽,她把以往的生活經驗遷移到這次游戲中解決“為什么紙杯老是歪著跑”的問題。當兩個男生埋怨C小朋友瞄不準、不會滾時,C小朋友用善于觀察,經驗鏈接的方法回應了他們,同時也擁有了接下來連續1個人玩紙杯多次的機會。C小朋友喜歡探索,用智慧取得兩位男生的信服。B小朋友被C小朋友針對“紙杯亂跑”的解釋給“震”住了,立即采用變通的方式,提出換一種方法玩紙杯。玩紙杯的順序不再按A-B-C的順序,而是在A和C來回互動中 B小朋友拾起落地的紙杯放肚子玩,再一次變通玩法。最后,為了避免爭吵,選擇的玩法是一個人玩一個紙杯。
當三個小朋友各自有一個紙杯玩時,從坐著玩到站起來玩,再到移動位置玩,奇思妙想的方法更多。交流玩紙杯的語言、經驗更豐富,笑聲更大更爽朗,玩得也開心。雖然需要等待的過程,但小朋友之間的觀察、互動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同時也能培養幼兒耐心的學習品質。
四、根據《指南》精神,反思教師言行
只有客觀地反思教師的言行,才能掌握有用的資料,進而更有效推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結合《指南》精神反思教師是否有效指導幼兒參與區域活動,需要教師帶有啟發性、建議性的語言來指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需要教師根據幼兒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方法指導。
故事一“挑戰一個紙杯”反思:在《指南》中把游戲與幼兒發展的關系概括為三句話:游戲反映發展,游戲鞏固發展,游戲促進發展。在這次游戲中,三個幼兒從合作游戲到個體游戲,反映了游戲的推進和發展的需要。三個幼兒不斷重復練習自發或模仿玩紙杯的動作,對鞏固認知和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游戲是一種“重過程,輕結果”的活動,它會極大地促進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如:三個幼兒玩紙杯的方法有滾著玩、撥弄玩、吹氣玩、頂在頭頂玩、放在肚子和屁股上玩、用嘴拱著玩、用嘴吸氣玩、用腳趾手指玩等,在這里我充當的是觀察者。在三個幼兒的個體游戲及合作游戲中,幼兒有更多機會運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如:A幼兒游戲前的計劃,B幼兒游戲中變通玩的策略及具有不想合作的情緒,C幼兒在游戲中解決困難的方法,均從不同的角度增長幼兒智慧和品質。
《指南》解讀中指出:成人在游戲中過度行駛權力,將游戲過度結構化,會抑制兒童按自己的意愿進行游戲的能力,并會減少兒童在游戲中探索發現、解決問題、承擔風險和進行同伴交流的機會。在這次游戲中,我重視觀察、傾聽幼兒的行為和語言,指導語只有一句話:“杯子老跑歪路,是怎么一回事呢?”為了避免錯誤的埋怨,也為了幫助幼兒了解、豐富“物體滾動方向”的(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常識,我介入引導。通過引導,不但解決了“不愉快”,而且也拓展了幼兒的知識,在這里我充當的是引導者。當三個幼兒玩1個杯子已不再滿足幼兒學習的需要時,默許3個幼兒每1人拿1個紙杯,我采取隱性支持,在這里我充當的是支持者。在這個游戲中,雖然紙杯數量少,但充分體現了材料的低結構性。看起來游戲水平近乎小班,但其中的學習品質的培養是不受任何年齡班限制的。
故事四“挑戰紙杯交朋友”反思:豐富幼兒生活經驗的方法有很多種,小朋友之間的互相學習是方法之一。A小朋友在活動中表現出樂于助人的態度,先把夾夾子的方法告訴B小朋友,在B小朋友需要幫助時,立刻伸出合作之手。A小朋友對B小朋友的圍攏技能感到好奇,B小朋友對A小朋友的“紙杯圈”能套進脖子感到好奇,在各自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的學習的愿望。
《指南》在數學認知的教育建議中指出:鼓勵幼兒嘗試使用數的信息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嘗試自己創造出新的排列規律。活動中,當B小朋友問:“老師還可以變什么”時,我采用直接指導的策略,啟發幼兒打破1個紙杯和1個夾子的關系,大膽使用材料探索杯子數量增多與夾子數量的關系。
《指南》在社會領域的教學建議中指出:要關注幼兒的感受,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當我發現A小朋友因第七個紙杯插不進夾子圈而氣餒、需要幫助時,我主動上前詢問,先引導她向小朋友請求幫助,在小朋友確實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我才介入幫助她把紙杯插入“紙杯圈”的中心。A小朋友又恢復了自信,敢于繼續探索。
在這一系列活動中,紙杯的數量已過百,紙杯與其它材料的結合給幼兒帶來更多合作、創作、探索、討論、交流的空間。紙杯數量少時,幼兒對個別紙杯的玩法興趣短暫,玩法中的個別現象呈現的時間也短,但幼兒的等待與商量也是耐性、合作能力的鍛煉。紙杯數量多時,合作、創作、探索、討論、交流將往更深入的方法發展。
教師用心觀察、記錄、分析、思考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言行,跳出教師的角色談教師的言行,我們會發現,在自主、便于幼兒操作探索的區域活動中,幼兒之間互相分析問題主動學習、耐心合作、堅持完成任務等學習品質及幫助幼兒建構自己的認知是現實工作中最適宜操作的直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