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香


摘要:設計了國家生態示范區東海縣農村環境監測方案,并對監測數據進行了分析,從政府相關部門協調合作、完善相關機制、加強水源地管理、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提出了優化改進的具體措施建議。
關鍵詞:農村環境; 監測;評價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6-0110-02
1 引言
近年來,國家以生態示范區創建為載體和抓手,把環境綜合整治作為農村環保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大力推進生態示范創建。東海縣位于江蘇省東北部,是聞名中外的“水晶之都”,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2016年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獲批建設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保護生態環境,環境監測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東海縣是農業大縣,突出了農村環境保護這一關鍵環節。本文從縣域監測和村莊監測兩個方面,設計監測方案,為進一步加強2016年東海縣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工作,提出了相關建議[1]。
2 監測概況
2.1 縣域監測
(1)點位布設。在縣域最大河流出入境各布設1個監測斷面,有2個以上湖庫,選取相對重要的1個開展。
選取了河流薔薇河(全長50.7 km,積水面積1800 km2)的入境:桑墟電站,出境:張灣大橋,湖庫選取了西雙湖水庫,共3個監測點位。
(2)監測項目。《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表1中基本項目(共24項)。
(3)監測頻次。每季度監測1次,全年4次。
(4)監測方法。手工監測,執行《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91-2002)。
2.2 村莊監測
根據選取村莊要求:人口數量相對較多、分布相對集中,選取的監測村盡可能均勻分布在縣域范圍。
選取了安峰鎮安北村、溫泉鎮九龍灣村、青湖鎮青南村3個村莊。監測內容包括環境空氣、飲用水源、土壤。
2.2.1 環境空氣質量
(1)點位布設:環境空氣點位選取了安峰鎮安北村、溫泉鎮九龍灣村、青湖鎮青南村3個村莊的點位。
(2)監測項目: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 (NO2)、臭氧(O3)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單位:微克/立方米(μg/m3)。
(3)監測頻次:每季度監測1次,全年4次。
(4)監測方法:手工監測,每次監測連續5 d,每天進行逐時監測,嚴格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執行。
2.2.2 飲用水源地水環境質量
(1)點位布設:地表水飲用水源地選取青湖鎮青南村石安河、溫泉鎮九龍灣村昌黎水庫,地下水飲用水源地選取安峰鎮安北村安北村井水。
(2)監測項目:地表水飲用水源地選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表1中24項和表2中5項補充項目(共29項)。地下水飲用水源地選取《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中 23項。
(3)監測頻次:每季度監測1次,全年4次。
(4)監測方法:手工監測,執行《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91-2002)。
2.2.3 土壤環境質量
(1)點位布設。土壤選取安峰鎮安北村農田土壤、工礦企業周邊土壤、居民區周邊土壤、飲用水源地周邊土壤、園地(果園)土壤5個測點,青湖鎮青南村飲用水源地周邊土壤、園地(果園)土壤、農田土壤、居民區周邊土壤、養殖場周邊土壤5個測點,溫泉鎮九龍灣村飲用水源地周邊土壤、園地(果園)土壤、農田土壤、居民區周邊土壤、工礦企業周邊土壤5個測點。
(2)監測項目。pH值、鎘、汞、砷、鉛、鉻,單位:毫克/千克(mg/ kg)。
(3)監測頻次。全年監測一次,監測時間選在6月份。
(4)監測方法。執行《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166-2004)要求,開展監測。評價標準執行《土壤環境質量》(GB15618-1995)二級標準,集中式飲用水用地保護區內布設的點位執行一級標準。
2.3 質量控制
環境空氣監測質量控制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HJ/T194-2005)有關要求進行監測質量控制,飲用水源地監測質量控制和地表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91-2002)及《環境水質監測質量保證手冊(第二版)》有關要求進行監測質量控制,土壤按照《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166-2004)、《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質量保證技術規范》有關要求開展土壤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監測人員持證上崗,監測儀器設備定期檢定;監測時,采用全程序空白、現場平行樣、實驗室平行樣、加標回收等質量控制手段;監測數據從采集到報出經過校對、審核、簽發等嚴格審核,通過以上措施保證監測質量[2]。
3 監測與評價結果
3.1 村莊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評價標準采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的二級標準限值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臭氧四項常規監測污染物濃度水平評價空氣質量。安峰鎮安北村、溫泉鎮九龍灣村、青湖鎮青南村3個村莊環境空氣質量達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日標準限值,空氣環境質量評價為良好(表1)。
3.2 村莊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
安峰鎮安北村井水常規監測項目均達或優于《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Ⅲ類標準、重金屬監測結果為未檢出。青湖鎮青南村石安河、溫泉鎮九龍灣村昌黎水庫地表水常規監測項目均達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重金屬監測結果為未檢出。
3.3 村莊土壤質量狀況
評價標準執行《土壤環境質量》(GB15618-1995)二級標準,集中式飲用水用地保護區內布設的點位執行一級標準。安峰鎮安北村5個測點,青湖鎮青南村5個測點,溫泉鎮九龍灣村5個測點各監測指標均未超標(表2)。
3.4 縣域地表水水質狀況
縣域地表水評價標準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評價。桑墟電站、張灣大橋、西雙湖水庫3個監測斷面常規監測項目均達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重金屬監測結果為未檢出。
4 加強東海縣農村環境保護相關建議
4.1 加強相關部門的協調與合作
明確政府相關部門的責任,各司其職,互相配合。環保部門加大對水源地范圍內的污染源監管,水務部門加大對水庫網箱養殖的清理,農業部門對農業面源污染提供技術支持,建設部門對鄉鎮飲用水建設提供資金,衛生部門加大對農村人口的衛生防治。
4.2 完善相關機制
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對飲用水源保護工作進行專項監督與考核[3]。
建立完善應急處理機制,加快保護區建設工作。根據不同的水源地特征建立、完善應急處理機制,確保飲用水安全。
4.3 加強水源地管理
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禁止在取水口周圍1 km范圍內從事水產或者集中式畜禽養殖、旅游以及其他可能污染水質的活動。
加強對飲用水源地的監測。特別是對重點監控斷面實行加密監測以及加強對上游來水水質的監測。
加強水庫沿岸的植被恢復工程。禁止從事破壞山石、林木、植被、水生生物的活動,涵養水源。
4.4 調整產業結構,完善基建設施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測土施肥,增加有機肥比例,加強田間管理、推行節水節肥技術。
取締分散式養殖。
貫徹落實國家環境經濟政策,著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實施綠色生產,降低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削減農業面源污染。
在農村建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加強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環保公共服務體系,當前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集、中轉、處理系統建設。
參考文獻:
[1]馬廣文,王曉斐,王業耀,等. 我國典型村莊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J]. 中國環境監測,2016(1):23~29.
[2]楊 璐. 關于開展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實踐與建議[J]. 干旱環境監測,2013(2):81~87.
[3]肖辰暢,吳文暉,鄧 榮,等.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與綜合評價方法研究[J]. 農業環境與發展,2012(6):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