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向一+姜力鐸
【摘 要】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在不斷與世界經濟的發展接軌,進入了經濟新常態的階段,其中的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的方式發生變化以及在經濟結構方面做出的調整,進而對貨幣政策的定向調控加強了認識與運用,不斷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分析。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格局復雜多變,自上次經融危機之后,從總體上看仍然是處于復蘇階段,但各國具體的經濟發展動態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其中對貨幣政策的重視態度確實一致的。為保證經濟新常態的正常運行,必須適當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改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如經濟增長對投資及債務的高依賴狀態,以及可能帶來的高風險,為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保駕護航,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主動性,進而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發展利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貨幣政策;定向調控分析
一、經濟新常態與貨幣政策新框架探討
(一)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新變化分析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迎來了重要戰略發展機遇,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帶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經濟發展動力的創新。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狀態下,國家對經濟的穩定性發展越來越重視,逐漸轉變重視單一增長速度的發展模式,對經濟結構進行統籌,同時也加強了公平公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應用。在這種新常態狀態下,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在受傳統因素影響以外,還有許多新的因素可以對其進行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對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新變化進行分析,可以從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進行。
首先是國際上的新變化影響,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的經濟發展都增加了許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在競爭優勢方面發生了巨大改變,這也就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各國所采用的貨幣政策有所不同,尤其是美國先前采用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發達經濟體帶來高風險的同時,實現了刺激經濟復蘇的目的,但是近年來,美國開始退出這種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我國的貨幣政策正面臨著巨大挑戰,尤其是在資本流動性方面[1]。
(二)新常態下貨幣政策的新框架分析
1.貨幣政策工具組合的完善與流動性保持
在經濟新常態形勢下,我國中央銀行的抵押補充貸款和常備借貸便利政策工具的組合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使用,這對貨幣與信用之間的總量和結構進行了合理的結構調節。在宏觀經濟發展的形勢下,可以通過抵押補充貸款和常備借貸便利政策工具對基礎貨幣量實現調控,進而調整整個銀行信貸的結構,增加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并根據具體的發展形勢不斷對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方式進行創新和使用,讓它更好的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狀態。
2.充分發揮利率與匯率對市場的導向作用
新常態經濟形勢下,貨幣政策的利率與匯率對市場的導向作用越來越明顯,促進了銀行之間的債券市場利率、同業拆借利率和外匯存貸款利率的對外開放,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利率結構的合理化建立,為供求狀況提供幫助。根據當前經濟的發展形式,可以確定未來貨幣政策的發展方向必然是貨幣政策工具的價格型和數量型相結合,應用利率與匯率對市場的導向作用對社會融資成本進行調節,保證貨幣市場的穩定運行。
(三)經濟新常態的特征“三方面”分析
1.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為適應經濟新常態形勢的發展,我國對經濟結構進行了調整,并根據經濟總需求結構對經濟增長速度做出了相應了調整,提高了消費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貢獻,并適當降低投資與出口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例,逐漸改善投資與儲蓄之間的關系,讓經濟增長的目的向大眾消費轉變。自2008年經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經濟的發展都受到重創,為刺激經濟的復蘇,各國經濟增長在動力方面的需求巨大,需要對經濟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以增加對消費需求的刺激。在外部增長需求方面,我國的經濟發展需求較小,且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已經不在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新常態形勢,并逐漸展現出嚴重的制約作用[2]。因此需要讓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并為經濟增長提供發展機遇。
2.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
我國在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都做出了適當的調整,不斷對其發展技術進行創新以推動經濟的發展。當前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工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正逐漸降低,為刺激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提供了幫助。在城鄉發展過程中,國家在解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以及眾多發展不平衡問題上,采取了許多積極有效的政策,讓城鄉經濟的發展得以提高。與此同時,面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狀態,逐漸實行區域結構調整,為實現我國整體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經濟增長動力由投資、要素向創新轉變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科學技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對創新的重視越來越明顯。且我國在之前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能源資源,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傳統的投資和要素作為動力億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難以維持下去,必須對此做出改變。技術的創新為其提供了一個重要出口,在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下,技術的進步和創新直接影響在國際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優勢,還能促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出現。
二、轉變與貨幣政策定向調控分析
(一)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轉變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10%左右,其增長動力主要是投資以及資源要素,但是進入經濟新常態的形勢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正在逐漸成型,也促進了經濟增長速度的進一步加快。其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需求結構上,對消費需求的刺激逐漸降低了投資與要素對經濟增長所形成的促進作用。其二,產業結構上,第三產業服務業的興起對工業的生產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相對下降。其三,供給結構上,經濟增長動力由由投資、要素向創新轉變,科學技術的進步讓經濟發展的質量得到了提高。
(二)貨幣政策的定向調控分析
首先是對消費信貸的渠道進行開拓,進而增加居民的消費需求。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對農村市場的開發,它與城市市場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是長時間以來,都沒有重視農村市場的發展,在目前國內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農村市場對推動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次是引導信貸資金的走向,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金融機構正在不斷向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貨幣資金,尤其是中小型的企業,為促進實體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做出貢獻,實現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貨幣政策定向調控分析
(一)金融危機后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及貨幣政策應用分析
金融危機后,美國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所采用的策略,對美國經濟的復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具體表現為: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不斷鼓勵對科學技術創新的發展,以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對醫療和教育進行改革;采用美元貶值政策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等。與此同時,為增強投資與消費需求,還采取了降息政策,不斷擴大銀行信貸的國模。在貨幣政策方面也進行相關操作,對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創新,為提高流動性,適當對基金利率進行調整,以及采取措施維持美元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二)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下貨幣政策的演變分析
第一階段,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這個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是存在的問題也相對較多,對資源的利用率低,銀行貸款方面也有許多的不足,形成一種供給與需求結構嚴重不平衡的狀態。到了21世紀初期,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政府采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不斷擴大內需。第二階段,2008年金融危機到2013年,這個階段受經融危機的影響,一直處于經濟復蘇階段,對經濟發展結構進行優化升級,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三)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優化的貨幣政策定向調控思路探討
要用發展的遠光看問題,在貨幣政策定向調控上需要揚長避短,為進一步解決結構性矛盾和金融體制機制的問題掃清障礙。對各項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要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優化的貨幣政策定向調控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3]。其一,對產能過剩的行業進行定向升準,貨幣政策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需要對產能過剩的行業進行準確的定位,避免重復投資。其二,增加對服務型行業的信貸投放,第三產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加大對其信貸的支持力度,有利于對經濟結構進行優化,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其三,實行區域差別再貸款和信貸政策,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一直是阻礙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再貸款作為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對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具有重要作用。
四、區間調控與貨幣政策定向調控分析
(一)經濟增長底線思維與貨幣政策定向調控分析
經濟增長底線思維下我國的貨幣政策調控的主要特點就是定向、定量和定期。應該適當的適應降息的政策工具,目前我國資金的利用率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存款準備基金制度的實行需要相應的存款準備基金的配合。最后還需要大力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完善銀行之間拆借市場,增強流動性。
(二)通貨膨脹目標制與貨幣政策定向調控分析
我國現行的貨幣政策在數量化的指標方面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對其職責的履行難以進行正確的判斷,通貨膨脹目標制與貨幣政策定向調控分析就是為了讓職責可以更加明確,對通貨膨脹的目標值與目標區間進行確定,保證它始終在一個合適的范圍之間波動,而不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良影響。通貨膨脹目標制需要根據具體的發展形式進行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政策的選擇,同時對利率和匯率進行適度調節,保證貨幣政策作用的充分發揮,并合理控制信貸投放,起到穩定物價的作用,還需要對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創新,保持適度的流動性。
五、結語
在經濟新常態的狀態下,需要更加注重對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不斷改善市場經濟發展的環境,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手段將市場調節與國家的宏觀調控相結合,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定向調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利明獻.銀行轉型應適應經濟轉型[J].中國金融,2014,(21):28-30.
[2]盧嵐,鄧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國際比較和啟示[J].世界經濟研究,2015(6):3-11.
[3]何帆,伍桂,鄒曉梅.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轉變及其展望[J].金融發展評論,2012(6):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