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的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小學數學教學要想在有限的時間里取得較佳的效果,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不能不思考,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
一、情境導入。
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么”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前提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創新能力。 我嚴格要求學生課前必須準備好學習用具,不得在課堂上翻包倒桌,影響自己和他人學習。杜絕了課堂上常見的用什么才找什么的不良現象。另外我還培養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數學知識的緊密性,邏輯性,無不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與新知識相關的已有知識做基礎。有效預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學習信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6和7的認識》時,我創設了動畫人物出場的游戲情境,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四、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結果,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一擺就獲得了答案。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于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五、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完美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