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
分析:
多數醫院及醫生認為這是支持醫生自由執業的信號,也可能是支持醫生自主創業,開設獨立診所的信號。但是事實情況是,雖然非法行醫的界定刪除了這個情形,依然不代表醫生可以輕松開設獨立診所自主行醫了。
這一條對醫生有什么影響
有過這么個案例,關注過的醫生朋友應該還記憶猶新:2014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頂山市一名已經獲得《醫師資格證書》和《醫師執業證書》的口腔科醫生,就曾因在沒有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情況下,開辦了自己的診所,且經兩次行政處罰后仍未停止診所內的醫療活動,被法院判定構成“非法行醫罪”。
公開資料顯示,最高法院最初制定的《關于審理非法行醫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從2008年5月9日開始施行,其在第一條解釋《刑法》關于“非法行醫”的判定條件時,共列了五項情況,其中第二項便是“個人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開辦醫療機構的”,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非法行醫”。
根據《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條,如果構成“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非法行醫”,且“情節嚴重的”,將被“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專注醫療領域的上海市海上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曄曾分析稱,原本設立“非法行醫罪”是為了懲治未取得醫師資格或其他醫療資格的人,如果這些人不具備醫療知識卻非法從事醫療行為,給患者帶來損害,顯然構成非法行醫罪的犯罪主體。
但問題是2008年的司法解釋中,認定已經獲得醫師資格的人員,只要在開辦醫療機構時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也構成“非法行醫罪”的犯罪主體。
這件事就有點耐人尋味了。誠然,這在某些方面也遏止了我國不少黑診所、不法醫療機構的猖獗,但是在正經的醫生執業上,確實太過一刀切了,具備醫師資格的人開辦診所,這在國外及香港等地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且不少居民更愿意相信這些具有人情味的診所。筆者小時候一旦有感冒發燒,父母經常帶筆者去看一位已經退休的老醫生,可以說也是個私人小診所,但是等筆者長大了回過味了,敢情那位老醫生當時也算非法行醫來著。這就顯得有些不公平了。
此次最高法院修改了相關規定后,再有類似上述醫生未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卻開辦診所的情況時,將不會再面臨非法行醫刑事犯罪的法律風險。這對有多點執業和自主創業想法的醫生來說不失為一個好消息,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若是自己開辦診所,這條只是讓醫生可以規避刑法角度的限制,但是實際操作層面中還要通過各類行政許可和審批的層層關卡,也并不是非常容易,同時,開診所時還是會受到執業類別和執業范圍的限制:
曾在北京協和醫院當過急診科醫生、網名為“急診科女超人”的微博紅人于鶯曾告訴記者,舉辦醫療機構要滿足環評等多項政府規定,要跑很多部門,經過很多道審批,審核和批準的權力都在政府手里,公平和效率很成問題,而且公立醫院不會樂意讓醫生出去開診所。
也不能過度解讀
除了刪除這一條外,還有一段也是醫生朋友要注意的:
《決定》明確,刪除原《解釋》第一條第二項,并在原《解釋》第三條后增加一條,作為修改后《解釋》第四條,該條規定,非法行醫行為系造成就診人死亡的直接、主要原因的,應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造成就診人死亡”,非法行醫行為并非造成就診人死亡的直接、主要原因的,可不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造成就診人死亡”,但根據案件情況,可以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所以,事實上是不能對司法解釋的修改進行過度解讀,甚至理解為對醫生開辦個人診所放寬監管的信號,從此以后只要有意向就可以隨便自主創業了,這就是個大誤會了。不按照“非法行醫罪”來追究刑事責任,不等于醫生個人開診所不必承擔責任,更不等于出了問題不被追責。醫生如果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而開設診所,則會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等規定被處以行政處罰。如果給患者造成了損害,則既有可能按照《侵權責任法》被判賠償,也有可能因為情節嚴重,而按照“醫療事故罪”被追究刑事責任。
(部分內容援引自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