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的世界正在發生著深刻復雜的變化。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加強。中國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斷加深,國際格局和國內形勢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這與中國一貫執行的外交戰略和原則構成了挑戰,促使中國在外交方面進行轉型,從而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十八大以后,國家對外交工作進行了調整與部署,中國外交在姿態、布局、策略出現了新的變化。面臨國內外挑戰的壓力,十八大后的中國外交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牢牢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不斷開拓創新,繼續積極進取,在外交理念、外交布局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關鍵詞:十八大 中國外交 外交變化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共中央在十八大會議上指出:“中國必須堅持和平發展。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要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擴大同各方利益匯合點,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十八大后,經過改革的中國外交,中國以積極參與、主動塑造的姿態活躍在世界舞臺上,增強大國意識,捍衛大國利益與承擔大國責任。
一、中國外交態勢新變化
十八大是中國外交的一個新的起點。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既延續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的做法,也不斷與時俱進,從而呈現出了新的特點。縱觀十八大報告中涉及外交事務的闡述來看,中國外交態勢發生了以下變化。
(一)外交姿態更加積極主動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以及中國不斷深入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聯系不斷加深。基于國內發展的需要、中國對世界的責任感以及國際社會的期望,中國在外交舞臺上扮演著積極和主動的角色。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在國際關系中要弘揚合作共贏的精神,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強調“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共同應對全球化挑戰”,在幾乎所用領域都要“大有作為”。在外交事務中更加注重“有所作為”,努力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十八大后的中國從被動應對國際變化轉變為爭取主動改造國際形勢,努力把國際體系建設得更加公正、合理。在國際事務問題上,中國漸漸從一個接受者的角色和轉變成了一個塑造者。
(二)外交布局的立體化與多層次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中國外交布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外交先后經歷了“一邊倒”、“兩個拳頭打人”和“一條線、一大片”等外交布局。改革開放后,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的是不結盟的策略,外交格局不斷拓寬。十八大后,外交布局日益呈現出全方位、立體化和均衡化的特點。十八大后的外交布局可以從國別區域外交和領域外交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從國別區域層面來看,十八大后的外交更注重全方位的外交布局。在外交布局上,大國是重點,周邊是關鍵,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更加注重外交的立體化。在大國方向上,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中俄戰略伙伴關系、中歐合作都邁出了新的一步。在周邊方向上,我國同東北亞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關系不斷開創新的局面。此外在非洲、拉美、中東以及南太方向上,中國外交實現了全面覆蓋。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國全方位外交的內涵,形成了一種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從外交領域來看,十八大在繼續重視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的外交基礎上,強調海外、海洋、網絡、太空等領域利益維護的重要性。新時期的中國,海洋安全日益凸顯,太空安全不容樂觀,網絡安全威脅讓人堪憂。為應對種種挑戰和威脅,高度重視海洋安全和網絡空間的安全等顯得尤為重要。
(三)外交策略更注重合作共贏與全面平衡
十八大后的國際關系是一種新型的國際關系。這種“新”體現在用合作來取代對抗,用共贏取代獨占。其核心就是“合作共贏”。隨著世界各國之間聯系的加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需要樹立多贏、共贏的新理念。中國外交提出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使合作共贏成為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普遍適用原則。合作共贏是中國在審時度勢的情況下提出的重要理念。合作共贏的思想體現在中國外交的各個方面:經濟上,開創共同發展的新愿景,“一帶一路”的構想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政治上,走一條“結伴而不結盟”的新路,“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安全上,營造有利于各國共建、共享、共贏的安全之路;文化上,形成不同文化包容互鑒的新氣象。合作共贏和全面平衡的外交策略成為了十八大中國外交的一個新特點。
二、國內外挑戰呼求外交創新
十八大外交變化現象的背后,蘊含著深層次的原因。縱觀國際國內大局,中國外交面臨來自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的挑戰。十八大指出,“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局部動蕩頻繁發生,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在國內,“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為應對國內外的挑戰,外交上進行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一)國際形勢大變化
1.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
許多西方國家由于受到2008年經融危機的沖擊,經濟發展緩慢。而新興發展中國家整體上保持著較快的發展,話語權日益增強,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對調整國際格局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呼聲越來越高。例如,G20取代了西方G7,成為了國際社會上處理金融危機和全球治理的重要舞臺。在G20中,新興發展中國家成員就占了11個。由此可見,在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下,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將不斷提升,把國際關系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2.安全壓力急劇上升
從傳統安全問題方面來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不斷加大,需要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責任,來自國際安全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從非傳統安全問題方面來看,十八大報告就提到了大量非傳統安全問題。比如說恐怖主義、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以及災害治理等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日益成為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要的議題。十八大報告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中國將堅持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對于安全問題,中國在維護自身安全的同時,積極主動為世界的安全作出貢獻。
3.國家間軟實力競爭激烈
進入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不僅局限于硬實力的較量,而軟實力的競爭呈上升趨勢。例如很多美國具有英雄主義色彩的大片傳入,影響了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提升本國的軟實力來作為進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工具。希望能夠通過改革來尋找發展的新途徑,從而能在國與國之間思想文化的交流與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基于以上外部條件的變化,促使中國對外交進行改革,從而能使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國際事務中中國能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二)國內發展新挑戰
雖然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并且在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越日本,躍居為世界第二經濟體。但中國人口較多,經濟總量雖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位于世界80多位,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與外部環境相比,中國外交所面臨的國內矛盾很多。
1.國內社會變遷的影響
隨著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國家利益分化和碎片化現象越來越明顯,中國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內政與外交的聯系日益緊密從而使得雙方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外交與民眾的利益開始直接掛鉤。外交權力不再僅僅集中于中央政府和職業外交部門手中,而分散到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廣大社會行為體手中。民眾對外交的立場、觀點和看法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輿論和媒體的變化對中國外交也產生了影響。輿論和媒體對民眾的思想有一種引導作用。
2.發展任務逐漸艱巨
當前中國正在步入改革的深水區、發展的轉型期和矛盾的多發區。改革的過程中牽涉到越來越多利益集團的利益和體制機制的調整,使得實現此目標的任務變得越來越艱巨。
同時隨著中國與世界聯系的加深,中國對外依賴不斷加強。國外的一些變化也會給中國帶來影響。例如,由于中國的能源需求和對外依賴,中國會在對外戰略和布局上做出規劃,尤其是對與世界能源產地及國家交往做出適合安排,從而發展出一種能源外交。
3.實現“中國夢”的要求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時,正式提出“中國夢”這一概念。中國外交要為實現“中國夢”的目標而服務。習近平指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我國的發展道路、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增強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這大大豐富了當代中國外交的內涵,即中國外交要為增強“三個自信”服務。這對當代外交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內環境的變化,促使中國的外交政策作出了一定的調整,大大豐富了外交的內涵,使得外交的方式和途徑更加靈活多變,外交愈來愈受關注,服務越來越多的人。
三、結語
十八大后,外部環境與時代條件以及國內因素的影響共同造就了以積極主動、立體化和均衡化、合作共贏、全面平衡、開放包容與務實靈活為特點中國外交,標志著中國外交正式步入了負責任大國外交的新時代。在這一嶄新的外交新時代,外交理念不斷豐富與深化,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多邊領域的外交工作全面展開,全球經濟、安全以及氣候治理方面,收效頗豐。這些舉措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以及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外交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為世界的和平穩定以及發展繁榮事業貢獻中國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郝雨凡,林甦.中國外交決策——開放與多元的社會因素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齊鵬飛,李葆珍.新中國外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于軍.中國外交與外交政策[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4]王逸舟.創造性介入——中國之全球角色的生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鄭華.外交的智慧——中國國際關系名家演講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賀麗娜,研究生在讀,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