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津健
摘要:一個國家的治理既離不開道德的約束作用,又離不開法律的作用,法制是“標”,道德是“本”。 社會治理要從根本上治理,而道德能從根本上調節社會的風氣。若能夠在法制基礎上加強道德規范建設,可實現最佳的社會治理效果,本文將從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詳細分析社會治理的根本和標準。
關鍵詞:道德 法律 法治 德治 社會治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改進社會綜合治理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堅持依法治理,堅持以德約束,從根本上治理社會。那么什么是治標?什么是治本呢?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即道德和法律對于國家治理社會來說都是十分的重要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其中道德是根本,法律是道德的延續。因此,從人類會發展角度來看,社會可以在某一時期不需要法律,但是道德是必不可少的。
一、道德是促進社會發展向上向善的價值規范
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每個人都是應該積極向善的,而道德追求也將人們引向善良的觀念途徑,而傳統文化更是引導人們至善修身,培養自己的人格品質。例如傳統文化中提倡的“見賢思齊”,“尊老愛幼”就是在倡導加強自身德行修養,杜絕道德下滑的例子。當然,為了保護的私有制利益而規定的各種條款,就是在維持社會的道德底線。法治思維是一種守護價值底線的保底思維,而德治目標引導整個社會的目光則是向上看齊,追求真善美,釋放正能量,德治思維則是一種弘揚理想價值的向上思維。
二、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都需要道德來維持
從理論上分析,道德是偏感性的內容,而法律是理性的治理工具,不管是法律的制定還是實施都需要良好的道德來維持,法律是人制定的規范條例,在制定時它融合了制定法律主體的意志和理想,但并不能包容所有個體的利益。所有說法律是一把“雙刃劍”。由于法律的理性特征導致它在立法、執法、司法過程中都伴隨著價值理性?,F代社會當道德約束對法官和律師起不到作用時,法律就喪失了它原本的理性意義,變成了惡劣的反面規范,因此,法律的實施需要道德來維持。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三鹿之所以被綁上了道德和經濟的恥辱柱,法律依據的關鍵是“明知故犯”,完全沒有一點職業道德,是在“明知三鹿牌嬰幼兒系列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情況下,仍準許庫存產品三聚氰胺含量10毫克/公斤以下的出廠銷售。如果人人都能以高尚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慘劇了。
三、法律必須通過道德才能真正得以維護
從哲學的角度看,法律和道德實現根本依據不一樣,前者是靠“自律”,后者是靠“它律”,道德屬于內在約束人的行為規范的工具,而法律是屬于外在的約束工具。根據“唯物辯證法”我們可以知道,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通過內在因素而起到相應的作用。因此,法律必須通過道德才能真正得到維護,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其治理社會的重要價值。例如近幾年,相繼出現“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一系列惡性的食品安全問題,當有少數人不遵守社會道德,就必須通過法律的手段嚴懲這些惡劣分子,才能恢復社會的良好秩序。因此在社會治理的具體實踐中,我們一定要理清社會矛盾的內因、依據,而完善的道德建設才是社會治理的根本任務,法律制裁雖然在這一過程不能缺少,但是它不是社會治理的主要內容。
四、道德氛圍的形成會降低社會治理成本
從社會治理的成本角度看,法律的實施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國家時時刻刻都要投入許多資源來維護法律體系。但是道德卻恰恰相反,它不需要國家強制執行,道德是“自律”,實施的主體是社會的輿論力量以及人們心中的信念,同時傳統文化也是促進道德良性實施的重要因素。道德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實行的是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因此社會治理的道德成本遠遠低于法律的成本。在全社會倡導團結、和諧、互助、友愛、尊重等社會道德規范,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對于社會治理有著積極的意義。
五、社會治理要重視“法治”更要加強“德治”
在日常的社會治理過程中,法律是永遠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其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實施應用也是十分有限,例如一些新興事物(比如網絡游戲、金融互聯)等,新的法律還沒有出臺實施。如果社會治理都得需要法律來規范的話,那么法律還沒有出臺的區域是不是就亂套了?當然不是,必須有道德輿論來監督和約束。這就需要道德來彌補法律的不足之處,代替法律在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因此在重視法律的基礎上,更應該加強大“德治”。
總而言之,法律和道德是對了統一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法律是維護道德底線的最根本規范,法制社會需要道德加強,道德的底線需要法律來維護。我們應該培養爭取的道德觀,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形成積極向善,至善至美的社會氛圍,傳承我們中華名族的豐富道德體系,社會就會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1]王燁,陽葉青.從道德與法律關系看社會治理[J].人民論壇,2014,(35).
[2]左秋明.道德何以成為法律[D].西南政法大學,2011.
[3]何嘯.改革進程:中國共產黨政策與法律關系結構的歷史轉型[D].中共中央黨校,2014.
[4]劉方圓.市場秩序規制法的倫理基礎[D].西南政法大學,2015.
(作者單位:河北正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