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歡
【摘要】適度的盈余管理促進公司的健康發展,但過度的盈余管理不僅降低會計信息質量,誤導信息使用者決策,還會破壞資本市場秩序,影響資源的優化配置。上市公司管理當局通過應計和真實項目兩種方法實施盈余管理,主要是存在資本市場、契約、政治成本和避稅動機。針對盈余管理,可以從建立高質量的會計準則體系、加強審計監督、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提高會計人員執業能力四個方面加以治理。
【關鍵詞】盈余管理動機 應計盈余管理 真實盈余管理
會計盈余作為衡量企業業績的一項綜合計量指標,能夠向信息使用者提供進行決策有用的信息,是資本市場中左右資源配置的“紅綠燈”。盈余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具有可操作性成為國內外會計學者長期以來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迄今仍是一個世界性的“硬骨頭”。
一、盈余管理的內涵
關于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Katherine Schipper (1989)在其發表的《盈余管理評述》一文中提出來的,她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或股東,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公布的財務報告信息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Paul M Healy 和James M Wahlen在1999年提出,“企業管理當局在編制財務管理報告和規劃交易時運用個人判斷來改變財務報告的數字,以誤導利益先關人做出錯誤決策或者影響基于會計財務數字的契約結果行為。”在我國,魏明海(2000)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含義。寧亞平(2004)認為:“盈余管理包括使用會計手段調整賬面盈余的應計盈余管理和通過實際經營活動影響實際的真實盈余管理。”
由此,總得出盈余管理幾點涵義:1.主體是管理當局,包括高管和董事會,公司公布的財務信息很大程度上受這些人的意志支配;2.客體是會計盈余,是企業一定時期內的收入減去費用后的余額,是評價企業綜合經營業績的主要指標之一;3.方法是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運用會計和非會計手段實現對會計盈余的控制;4.目的是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高管盈余管理目的是向股東展示良好經營管理業績,獲取報酬最大化,董事會通過盈余管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使股東利益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動機
目前,在我國特有的經濟環境下,上市公司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主要有四個動機,分別為資本市場動機、契約動機、政治成本動機和避稅動機。
資本市場動機,是盈余管理的典型動機。股權融資所得的,企業無需還本付息,可以永久使用,所以企業青睞于這種方式募資,但是不管首次公開募股還是股權再融資,都必須達到相關部門制定的條件,其中,盈余好壞是企業成功融資的主要門檻。為順利上市,從資本市場上撈取資本,滿足發展需要 ,管理當局有強烈動機來通過盈余管理手段,調節公司賬目,對財務信息進行包裝,使企業滿足在正常情況下難以達成的業績標準。
契約動機,企業是“若干契約的聯結”,因此,要對這些契約進行監督管理,在監管的過程中,會計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于是,在企業管理者在實施各種契約的過程中,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盈余管理現象。由于契約的關系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主要有高官薪酬契約動機和債務契約動機。
政治成本動機,與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中的公司相比,我國企業受政府干預較多,承擔著較為嚴重的政治成本,并且企業規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強,其政治成本也就越大。因此,許多企業害怕“樹大招風”,為了避免“槍打出頭鳥”,就會采取一些會計手段和程序來降低報告盈余,通過盈余管理來逃避監管。
避稅動機,由于我國稅種眾多,企業稅負較重,稅收是企業一項較大的經營成本,避稅也成為上市公司用來減少利益流出的一項重要手段。目前,合理避稅之所以成為可能,是由于我國實行的稅法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并且公司管理者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用上有較大的靈活性。因此,企業為了降低稅賦,節約成本,就會選擇降低會計利潤的會計政策來進行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從盈余管理手段來看,上市公司主要通過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兩種方法進行盈余控制。
應計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一種最原始的一種方法,是企業在會計信息加工過程中通過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和會計估計的變更來改變盈余額在不同時期的分布,以此來掩蓋或扭曲企業真實經營業績,旨在誤導那些以企業的經營業績為基礎進行決策的信息使用者,通常不會改變企業的真是經營活動,只是通過會計手法對各期的應計利潤進行調整,但不會影響各期盈余之和,也不會影響當期的現金流量。
真實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過操縱企業正常經營活動或者控制真實交易發生時點來影響企業當期經營現金流量的盈余管理。真實盈余管理雖然會幫助企業管理者實現其短期經營目標,但是從長遠來看,由于會消耗企業的經濟資源,偏離正常的經營軌道,降低企業價值,所以會有損于企業的戰略發展。
應計盈余主要是通過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來操作應計利潤的,一般發生在期末,成本相對較低。真實盈余管理是通過操作真實經營活動來實現的,可能貫穿于整個會計期間,行為也更隱蔽,成本較高。在企業真實經營活動中,管理者往往是把這兩種方式融會貫通與整個盈余管理活動中的。
四、盈余管理防范措施
為改善和整治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第一,應建立高質量會計準則體系,盡量減少職業判斷和選擇的空間范圍,從源頭上扼殺盈余管理機會。第二,加強審計監督、提高審計獨立性,加大對審計部門的懲罰力度和廣度,減少其和被審計單位串通舞弊的現象。第三,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改善信息不對稱現象發生,提高會計信息使用者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了解,監督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第四,提高會計人員執業能力,完善高校會計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重視會計人員的培訓教育。
參考文獻:
[1]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會計研究,
2004(9):62-66.
[2]李靜.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與對策分析[J].財會通訊,
2008(04).
[3]李彬,張俊瑞.生產操控與未來經營業績關系研究:來自中
國證券市場的證據[J].現代管理科學,2008(9): 94-96.
[4]李彬,張俊瑞.實際活動盈余管理的經濟后果研究:來自銷
售操控的證據[J].管理評論,2010,22(9):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