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垚瑤+楊慶媛+李佩恩+張瑞頠+畢國華
摘要:指出了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作為推動城鄉結合部農村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日益受到重視,研究的豐度、深度也不斷加強。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影響因素、演變的驅動力及布局優化三方面進行了歸納總結。在國內外研究對比的基礎上,提出了仍存在以下問題值得深入探究:農村居民點分布及演變特征分析有待加強;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類型劃分與現代農業發展相互聯動性不足,區域特征難以體現;微觀層次的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關鍵詞: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6-0183-05
1 引言
城鄉結合部,也可稱作城鄉交錯帶、城鄉邊緣帶、城鄉生態經濟交錯區等,是城市建成區與鄉村地區相連接的部位,在城市與鄉村的地域體系上衍生的一種緊靠城區且不連續的過渡性區域,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城市與鄉村相互作用的產物,是非農業活動與農業活動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復雜動態過程的結果[1]。居民點空間布局是居民點體系規模結構和職能類型在空間上的各種組合形式。它是區域社會經濟水平、歷史文化沿革及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反映,對區域發展起著宏觀上的控制作用,同時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的規模以及方向。從布局優化的角度理解,農村居民點布局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通過對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綜合研究,從自然、杜會、經濟效益出發,根據居民點的性質、類型、作用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按照一定的形式對不同規模農村居民點所做的合理配置與重新安排。本文擬梳理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的相關研究進展,從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影響因素、演變的驅動力、布局優化三方面著手,并結合中國城鄉結合部特殊的區位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提出了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的有關思考,以推進鄉村發展學科的縱深發展。
2 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的影響因素
農村居民點布局的影響因素研究經歷了由單要素到多要素,從側重自然條件到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自然、生態等諸因素的發展過程,并逐漸趨于全面與綜合[2]。國外學者對農村居民點布局影響因素研究初期,注重探討自然因素,并以描述說明為主[3]。W G Hoskins研究發現,農村居民點布局易受到周圍農用地的富饒程度和農村居民點布局類型的影響[4]。J Everson等分析了英國圈地運動中農村居民點布局與生產方式轉變、轉化前土地利用類型間的關系,并指出農村居民點布局還可能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村莊規劃的影響,如通過發展集鎮經濟帶動周圍農村居民點的發展,通過農業生產專門化發展形成中心村,以及利用政策傾斜的手段,在限制城市發展的同時,扶持農村居民點發展等方式[5]。S Peter則通過分析南非地區城鄉居民點分布形態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服務和發展機遇的影響,得出城鄉居民點分布形態是影響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可達性的主要因素[6]。此后,國外學者對農村居民點布局影響因素逐漸向人文社會領域發展,涉及政府政策[7]、人口遷移[8]、人類決策行為、鄉村交通[9]、人口密度和社會文化等方面[10]。
近年來,國內學者常將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形態特征與布局的影響因素相結合進行分析,探討不同地區農村居民點布局的影響因素。姜廣輝、張鳳榮等分析研究了北京山區不同地域層次上農村居民點布局與自然環境、生產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三方面的環境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指出山區農村居民點布局受坡度、高程、農用地、城鎮和交通道路等要素的綜合影響[11]。任平等借助RS和GIS技術,通過景觀格局指數分析農村居民點布局特征的影響因素,并以四川省都江堰市為例,指出該區域農村居民點布局除了受坡度、道路、河流等自然條件的顯著影響,還與當地風景區和文化遺產區的保護政策、土地整治及災后重建的規劃因素密切相關[12]。馮電軍等基于中心地理論,分析發現區位因素、居民點因素、資源因素以及經濟因素是農村居民點斑塊綜合影響力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劃分不同等級的農村居民點提供了依據[13]。張瑞娟等通過分析農村居民點布局的空間規模、形態和區位特征,指出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對農村居民點的規模起到基礎性控制作用,城鎮輻射、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通達性則進一步影響了居民點的空間形態[14]。
3 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演變的驅動力研究
農村居民點分布演變是探討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類型和規律性的切入點。由于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發展、歷史原因、政策制度、技術方法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農村居民點在形態和功能上發生了顯著變化[15]。部分散亂、小規模的農村居民點不斷的縮減、廢棄甚至消失,而有的村落從傳統的單一功能逐漸轉變為多功能、多元化的空間實體。形態和功能的多樣性、復雜性和變化性成為現代農村居民點的顯著特征[16]。相比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國外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發展較早,城鎮化已處于較高水平,隨之也產生了城市的惡性膨脹和人口密集等問題。因此,國外學者的研究多聚焦于城鄉結合部,更加重視對農村居民點的規劃建設、生態環境的保護。
3.1 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的空間演變
V Rey等研究發現,轉型期中東歐地區人口下降、農村失業率增加以及城鄉間新發展關系的建立是造成農村居民點演變呈現發展與衰退現象并存的重要因素[17]。G Ruda也發現,農村工業化促進了農村人口集聚,村落的新建規模逐漸擴大,淘汰了大量分散的小村落,改變了區域農村居民點用地布局結構[18]。M Vesterby等通過對比分析1980~1997 年間美國城鄉建設用地變化,發現農村居民點用地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并指出長期高收入、低利率的經濟環境使得人們對建造住房,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增加,從而導致農村居民點用地快速擴張[19]。A J Hansen通過分析美國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速率及驅動因素,發現農村居民點用地擴張對區域生態系統存在負面影響[20]。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用地結構變化加劇,尤其是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尤為突出。比利時學者M Antrop從文化景觀的角度分析了歐洲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城鄉用地結構受交通可達性限制,相較于偏遠農村,城鎮化對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影響程度更為明顯[21],隨著農村人口的非農化,農村功能變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居民生活方式改變都會對農村居民點用地產生相應的影響[22,23]。由于中國地域跨度大,區域差異大,國內學者對不同地區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特征研究成果豐富。喬陸印、劉彥隨等基于綜合指標法、空間自相關分析法探討了1995~2005年間全國農村居民點變化的數量特征、地域類型及空間分布特征,發現空間自相關分析值高的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并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用地增減變化遲緩的區域集中在資源稟賦較差或社會經濟發展受限的華中、西南、青藏等地區[24]。姜光輝等人基于空間自相關方法,從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兩方面分析平谷區農村居民點的空間演變特征,發現由地形地貌影響主導的農村居民點規模、形狀和分布的集聚區域空間一致性較強,而城鎮化、工業化等人文過程則降低了其空間一致性[25]。關小克等發現由于不同地貌下農村居民點資源稟賦條件、人口聚集程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導致農村居民點用地呈現繼續擴大或逐漸衰退的差別化演變[26]。
3.2 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的功能演變
J Bański等通過分析波蘭盧布林地區的住房建設對農村居民點的空間結構和多種經濟功能的影響,指出在新建筑結構影響下農村居民點傳統結構發生變換,逐漸轉向居住型、旅游重塑型和農業觀光型等多種功能[27]。王勇則從農村居民點的生產和生活功能分化入手,深入考察改革開放以來蘇南地區農村居民點功能演變過程,并將其歸并為三次轉型,即從“工業生產+農業生產+生活居住”三位一體到“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生活居住”相互分離,再到“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和“生活居住”三者分離,伴隨著農村居民點功能演變,農村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分化也日益明顯[28]。張佰林等基于農村農業生產功能變化,將農村居民點功能演變劃分為3個階段,即農業生計主導階段、生計多樣化階段、生計非農轉化階段,強調了農戶生計需求在農村居民點功能演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29]。韓非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下,我國城鄉結合部的農村居民點正在面臨空間形態演變與功能轉型,由過去傳統均質化形態和功能逐步轉向集居住、生產加工、商業貿易、觀光休閑、療養度假等多元復合功能的農村發展模式[30]。
4 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
基于農村居民點現狀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的分析,通過差異化的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途徑對居民點的空間布局進行調整與安排。農村居民點的分布和演變受到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等因素影響,反過來,它又對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相應的影響,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工業革命以后,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推動了農村地區的發展,為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國內外學者從不同層面對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優化的理論及應用進行了大量研究。
4.1 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的理論研究
國外學者在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的理論研究方面起步較早,形成了一系列優秀理論成果,對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的實踐應用研究影響深遠。如國外W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論,強調了農村居民點規模與市場中心服務范圍的關系,為農村居民點的空間體系規劃提供了理論支撐[31];A Losch和W Isard從市場分布的角度補充完善中心地理論,并將理論用以指導了農村居民點等級的劃分[32]。國內學者通過發展鄉村地理學理論及借鑒其他領域的成熟理論,指導農村居民點的布局優化。著名學者吳良鏞在C A Doxiadis的人類聚居學(Ekistics)理論的基礎上,針對我國快速城鎮化的特點,提出了“人居環境科學”基礎理論,可以為農村居民點實現環境適宜的居住和空間有序布局[33,34]。金其銘認為鄉村聚落理論是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的理論基礎[35]。劉彥隨通過對轉型期中國北方農村居民點布局研究,發展了空心村基礎理論,并從鄉村地理學角度構建了新農村建設研究的理論框架[36,37]。龍花樓通過闡述了鄉村重構內涵,以此構建農村宅基地基礎理論[38,39]。韓宏偉等人借鑒城市規劃中“精明增長”理論,用以指導農村居民點整治,強調了整治過程中土地集約利用,為農村居民點的科學布局、農村基礎設施配置完善提供了理論指導[40,41]。
4.2 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的方法研究
隨著空間技術和數學模型的引入,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的技術方法逐漸向多樣化發展。國外的GIS技術應用廣泛,較早進行了土地信息建設,已經形成了趨于完善的基于GIS技術的土地信息體系,有利于解決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問題。例如,北歐國家芬蘭在土地信息建設方面已有50年的歷史[42]。20世紀末期,美國學者A Okab等將Voronoi圖引入地理空間分析[43],Voronoi圖在微觀尺度的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空間分析漸漸廣泛。在此基礎上,CDuyckaerts針對Voronoi圖的變異系數計算方法,提出了更詳細的Cv值劃分辦法,為基于農村居民點離散分布特征分析的居民點布局優化提供了技術支撐[44]。近年來,隨著空間信息技術和計量地理學的發展,國內學者將空間信息技術與數學模型相結合進行分析,促使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的技術手段更加豐富。姜廣輝等認為,農村居民點用地的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其用地空間結構調整應堅持分類整治的原則,并以北京市平谷區為例,基于農村居民點現狀類型、生產條件、生活條件和發展基礎 4 方面選取相關指標,采用可達性測算、適宜性評價、聚類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將北京市平谷區農村居民點劃分為積極發展型、內部挖潛型、自然衰退型、搬遷兼并型4類用地空間結構調整類型,并提出了相應的調整方向[45]。朱雪欣等為實現“城鄉用地增減掛鉤”,通過農村居民點區位適宜性評價,將佛岡縣農村居民點劃分為城鎮轉化型、城鄉聯合型、發展型、限制發展型和遷棄型等5種整理類型,并結合農村居民點空間擴展優先等級區的劃分,實施差異化的空間布局優化策略[46,47]。姜廣輝等利用CA-Markov模型對北京山區未來土地利用進行了多情景模擬,結合景觀格局指數分析,反映農村居民點用地的轉換方向差異可能引起的環境效應,以此科學確定山區農村居民點的整治方向[48]。周華等采用了遺傳算法,對農村居民點整治優勢度進行分析,最終得到整治布局方案[49]。
4.3 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類型劃分
國外的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常常和土地整治結合在一起,土地整治已由傳統單一的農業概念轉變成多維度的農村發展運動,這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利用變化、景觀生態格局演變、娛樂休閑等內容,并通過法律的形式對這些理念給予認定[50]。二戰后,英國提出村莊重點發展模式,通過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促進居住、工業、基礎設施和商業服務等向中心村集聚[51,52],同時政府采用劃定村莊建設邊界,限制居民點用地的擴展,進而有效保護耕地[12]。德國提出了村莊更新的發展模式,通過對建成的舊建筑物進行重新改造、修整和完善,改善區域交通狀況,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農村發展[53]。1970年,韓國發起了“新村運動”,采取政府支援、項目開發和農民自主相結合的方式,在“運動”初期,通過工程建設和項目開發增加農民收入,以此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民的居住條件,“運動”后期,政府又將工作重心轉向了服務、協調和規劃,促進“新村運動”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促進了農村地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縮小了城鄉差距[54]。國內學者對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類型的研究主要是從自然稟賦、經濟條件、人口因素等幾個方面進行,由于采用標準不一,其劃分類型也不一樣。邵澤慧從城鎮引力和居民點自身發展潛力的角度,將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類型分為:城鎮化型、遷并型、重點建設型、限制發展型和保留發展型[55]。渠霓根據居民點的地形地貌特點,將臨湘市農村居民點整治模式劃分為:平原區綜合整治型、丘陵區集中發展型、城鄉結合部城鎮化發展模式以及東南山林業區分散模式4種類型[56]。關小克等圍繞中心城區劃分了城鄉交錯區、遠郊平原區和生態山區等3個農村居民點整治分區,根據居民點的功能定位,確定分區、分模式的整治類型,城鄉交錯區分為:拆遷轉綠化模式、城市社區化模式、農民居住型社區模式;遠郊平原區分為農改居模式、田園型模式、合并中心村(鎮)模式;生態山區分為:生態型搬遷模式、積極發展型模式[57]。曲衍波等按照農民意愿及農戶生計類型,制定相匹配的居民點整治模式,分為:農業主導型農戶適于中心村整合模式,農工兼具型農戶適于村內集約模式,非農主導型農戶適于城鎮轉移模式和產業帶動模式[58]。譚雪蘭根據農村居民點的區位條件、規模和集聚程度,將長沙市各鄉鎮居民點布局調整類型分為3類:控制型、發展型、拆并型[59]。
5 評價與展望
整體來說,國內外學者對農村居民點研究的內容、方向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異,但都源于居民點布局選址的核心問題,特別是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要素對農村居民點分布及演變的影響分析中存在一定的共性。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及計量地理學等研究方法的不斷成熟,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入,這些成果為合理化的土地整治奠定了堅實基礎和有價值的參考。但由于中國城鄉結合部所處的特殊區位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仍存在以下問題值得深入探究。
(1)農村居民點分布及演變特征分析有待加強。城鄉結合部區別于一般農村地區,這一區域的土地利用類型結構復雜,土地用途動態變化迅速,不能僅僅依靠農村居民點用地的分布演變規律確定其布局的影響因素,還需通過聯系區域的土地利用變化特征,探討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的影響因素。
(2)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類型劃分與現代農業發展相互聯動性不足,區域特征無法體現。在以往研究中對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類型劃分的探討多集中于整治方式或居民點自身發展方向,未與現代農業化形成互動關系。而城鄉結合部由于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經濟發展潛力,農村居民點應充分結合現代農業劃分布局優化類型,體現區域特征。
(3)微觀層次的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不夠深入。目前關于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的研究尺度多停留在省、市、區等宏觀和中觀層面,研究往往以行政村、自然村為對象,只能從宏觀上指導居民點布局,缺少精細到地類圖斑水平的優化方案,不能為新農村建設的選址工作提供科學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樹良, 李 爽, 劉建華,等. 試論城鄉結合部的土地用途管制[J]. 測繪地理信息, 2000(4):15~19.
[2]張東升, 丁愛芳. 基于問卷調查的山東省農村居民點發展趨勢研究[J]. 小城鎮建設, 2015(6).
[3]李紅波, 張小林. 國外鄉村聚落地理研究進展及近今趨勢[J]. 人文地理, 2012(4):103~108.
[4]Hoskins W G.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M].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55:58~72.
[5]李 君,李小建.國內外鄉村居民點區位研究評述[J].人文地理,2008, 23(4): 23~27.
[6]Peter S R. Implic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patterns for development: a historical case study in Qaukeni, Eastern Cape, South Africa[J].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 2003, 20(3): 405~421.
[7]Hoffman G W.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n Bulgaria[J]. Geographical Review, 1964, 54(1): 45~64.
[8]Hall D R. Rural development, migration and uncertainty[J]. GeoJournal, 1996, 38(2): 185~189.
[9]Andrew Gilg. An introduction to rural geography[M]. London: Edward Amold, 1985: 20~40.
[10]Diane K M L, Stokes C S, Atsuko Nonoyama. Reside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 effects on mortality among U.S. counties[J]. Rural sociology, 2001, 66(4): 579~598.
[11]姜廣輝, 張鳳榮, 秦 靜,等. 北京山區農村居民點分布變化及其與環境的關系[J]. 農業工程學報, 2006, 22(11):85~92.
[12]任 平, 洪步庭, 劉 寅,等. 基于RS與GIS的農村居民點空間變化特征與景觀格局影響研究[J]. 生態學報, 2014, 34(12):3331~3340.
[13]馮電軍, 沈陳華. 基于擴展斷裂點模型的農村居民點整理布局優化[J]. 農業工程學報, 2014(8):201~209.
[14]張瑞娟, 姜廣輝, 王明珠,等. 基于多維特征組合的農村居民點布局分類[J]. 農業工程學報, 2015, 31(4):286~292.
[15]Domon G. Landscape as resource: Consequenc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development[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1, 100(4):338~340.
[16]Dahms F. St. Jacobs, Ontario: from declining village to thriving tourist community[J]. Ontario Geography, 1991(161).
[17]Rey V, Bachvarov M. Rural settlements in transition - Agricultural and countryside crisis in Central-Eastern Europe[J]. Geojournal, 1998, 44(4):345~353.
[18]Ruda G. Rural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1998, 41(2):93~97.
[19]Vesterby M, Krupa K S.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racking its growth[J]. Agricultural Outlook, 2002, 8(293): 14~17.
[20]Hansen A J, Brown D G. Land-Use Change in Rural America: Rates,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5, 15(6):1849~1850.
[21]Antrop M, Bao Z, Zhou J, et al. 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04, 67(1-4):9~26.
[22]Carrión-Flores C, Irwin E G.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Land-Use Conversion and Sprawl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 86(4):889~904.
[23]Currit N, Easterling W E. Glob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drivers of rural-urban land-use change in Chihuahua, Mexico[J]. Land Use Policy, 2009, 26(3):535~544.
[24]喬陸印, 劉彥隨, 楊 忍. 中國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類型及調控策略[J]. 農業工程學報, 2015(7):1~8.
[25]姜廣輝, 何 新, 馬雯秋,等. 基于空間自相關的農村居民點空間格局演變及其分區[J]. 農業工程學報, 2015(13):265~273.
[26]關小克, 王秀麗, 李 昕,等. 山區農村居民點演變的地貌分異與分類調控研究[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2016(3).
[27]Bański J, Weso owska M. Transformations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of Polands Lublin region—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settlement structure and landscape aesthetics[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0, 94(2):116~126.
[28]王 勇, 李廣斌. 蘇南鄉村聚落功能三次轉型及其空間形態重構——以蘇州為例[J]. 城市規劃, 2011, 35(7):54~60.
[29]張佰林, 張鳳榮, 周 建,等. 農村居民點功能演變的微尺度分析——山東省沂水縣核桃園村的實證[J]. 地理科學, 2015, 35(10):1272~1279.
[30]韓 非, 蔡建明. 我國半城市化地區鄉村聚落的形態演變與重建[J]. 地理研究, 2011, 30(7):1271~1284.
[31]劉彥隨, 朱 琳, 李玉恒. 轉型期農村土地整治的基礎理論與模式探析[J]. 地理科學進展, 2012, 31(6):777~782.
[32]李 君, 李小建. 國內外農村居民點區位研究評述[J]. 人文地理, 2008, 23(4):23~27.
[33]魯含情, 朱麗霞, 王宏志,等. 仙桃市農村居民點分布與人居環境研究[J]. 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5):406~413.
[34]徐 輝. 農村居民點整理時序及空間布局優化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 2014.
[35]金其銘. 我國農村聚落地理研究歷史及近今趨向[J]. 地理學報, 1988(4).
[36]劉彥隨, 劉 玉, 翟榮新. 中國農村空心化的地理學研究與整治實踐[J]. 地理學報, 2009, 64(10):1193~1202.
[37]劉彥隨. 中國新農村建設地理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
[38]Long H. Land consolidation: An indispensable way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J]. 地理學報(英文版), 2014, 24(2):211~225.
[39]龍花樓. 中國鄉村轉型發展與土地利用[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2.
[40]韓宏偉, 袁希平, 甘 淑. 精明增長策略在我國農村居民點整理中的應用初探[J]. 價值工程, 2012, 31(2):289~290.
[41]方 蕾. 基于精明增長理論的農村村居點整理初探——以陜西省旬邑縣馬欄鎮為例[C]// 中國地理學會.海峽兩岸經濟地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北京:中國地理學會,2014.
[42]高文斌. 基于GIS的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 2012.
[43]Okabe, A, Boots, et al. Spatial tessellation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of Voronoidiagrams[M]. Chichester: John Wiley, 2000.
[44]Duyckaerts C, Godefroy G. Voronoi tessellation to study the numerical densi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urones[J]. Journal of Chemical Neuroanatomy, 2000, 20(1):83~92.
[45]姜廣輝, 張鳳榮, 譚雪晶. 北京市平谷區農村居民點用地空間結構調整[J]. 農業工程學報, 2008, 24(11):69~75.
[46]朱雪欣, 王紅梅, 袁秀杰,等. 基于GIS的農村居民點區位評價與空間格局優化[J]. 農業工程學報, 2010, 26(6):326~333.
[47]朱雪欣, 王紅梅, 袁秀杰,等. 廣東省佛岡縣城鄉居民點空間格局優化研究[J]. 中國土地科學, 2009, 23(8):51~57.
[48]姜廣輝, 張鳳榮, 孔祥斌. 北京山區農村居民點整理用地轉換方向模擬[J]. 農業工程學報, 2009, 25(2):214~221.
[49]周 華, 周生路, 楊得志,等.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時空布局與模式選擇的決策方法[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s1):230~237.
[50]Arvo Vitikainen. An overview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Europe[J]. Nordic Journal of Surveying and real Estate research, 2004(1): 1~19.
[51]Everson J, Fitzgerald B. Settlement Patterns[M].London:Longman,1969:10~40.
[52]Roberts B K.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Village[M].London:Longman,1987:2~10.
[53]高 燕, 葉艷妹. 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模式選擇[J]. 農村經濟, 2004(3):23~25.
[54]李曉峰.從生態學觀點探討傳統聚居特征及承傳與發展[J].華貴建筑,1996,14(4):36~40.
[55]邵澤慧. 山西省侯馬市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D]. 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2.
[56]渠 霓. 農村居民點規模及布局研究[D]. 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008.
[57]關小克, 張鳳榮, 趙婷婷,等. 北京市農村居民點整理分區及整理模式探討[J]. 小城鎮建設, 2010, 29(7):114~118.
[58]曲衍波, 姜廣輝, 張鳳榮,等. 基于農戶意愿的農村居民點整治模式[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23):232~242.
[59]譚雪蘭. 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演變研究[D]. 長沙:湖南農業大學,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