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祥
【摘 要】伴隨著規模經濟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影響因素,不完全競爭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基本形式,發展合作分工的產業內貿易,對我國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優化貿易結構非常有利,目前的產業內貿易以知識及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這類貿易的增長不僅可以提高出口貿易收益,還會帶動我國貿易結構的優化,減少經濟結構調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國際性企業的對外直投是產業內貿易的關鍵影響因素。本文擬綜述FDI對產業內貿易影響的理論部分和實證部分的文獻,提出自己對該問題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外商直接投資;跨國公司
一、產業內貿易的概念
國內外研究國際貿易的知名學者都對產業內貿易給出不同的定義。如Greenaway(1986)研究表示產業內貿易是指同時出口及進口兩種存在生產要素相關聯比較密切的商品。而Wickham(1989)將產業內貿易定義為:“在生產層面利用相似的生產要素但在消費環節具有寡頭壟斷的相類似的商品之間的相互出口和進口的一些貿易活動”。
二、對外直投對貿易影響的理論研究
對于FDI對貿易的影響,每個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點和假設條件都不相同,研究得出的結論也不同。有的學者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對貿易起到提升作用,有的學者認為對外投資對貿易起到代替作用,還有學者認為兩個作用兼而有之。
(一)Fukao模型下的FDI與貿易成本
Fukao(2003)運用部分均衡的研究方法組建了產業內貿易影響因子的實證模型,深入研究了FDI的要價和要素絕對價格的不同對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作用。他構建的模型,假設商品的質量表現出離散的分布狀況,研究支出和商品的質量聯系緊密。據貿易成本和對外直接投資之間的不同種組合,研究者得出結論,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敏感性較強,受到貿易成本和FDI等的多重影響。若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本過高的話,垂直產業內貿易就不可能存在;若貿易成本過高的話,一些較為發達的國家則會為了減少貿易壁壘,直接去發展中國家投資和生產來代替兩國之間的貿易,這也不產生產業內貿易。僅僅當FDI和貿易成本適度時,跨國企業才有有去外國投資的動因,跨國母公司采用縱向分工的生產加工,母國的工廠進行關鍵生產部件和研究開發設計工作,而分公司則進行產業鏈中增值收入產品的加工生產。若兩國之間的要素價格相差較大,位于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則會有動力構建跨國網絡去組建生產體系,不同生產階段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會產生產品的出口與進口,這樣也會發生垂直型產業內的貿易增長。
(二)貿易投資替代學說
美國經濟學家蒙代爾(R.AMundell)的觀點是:對外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兩者之間具有相互的代替效應。他是在標準的赫克歇爾—俄林框架中進行分析的,即兩個國家之間兩種不同的生產要素,比較優勢跟要素豐富程度之間存在一致性。在自由競爭貿易的條件下,不存在要素之間相互流動的必要,所以也不會有資本的流動,在各自的最優生產組合中,形成了貿易均衡。若有貿易國政府之間的保護的話則要素的定價會在兩個國家之間產生不同,在資本逐利驅動下,兩個國家的生產可能性會發生改變,資本金充足的國家因為資本金的外向流動導致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向內移動,而勞動力資源比較充裕的國家因為接納了外國的投資,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展開,這會造成最優的生產組合點發生位移,這將使資本金充足的國家降低資本金密集型商品的出口,而國家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將會減少資本金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因此蒙特爾覺得國際間的貿易和資本金的流動之間是一組此消彼長的關系。
三、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內貿易影響的綜述
大多數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側重于實證檢驗。對外商直投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的方式多種多樣,一些外國的學者研究表示,產業內貿易與稟賦驅動型及費用驅動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負相關(Markusen,1995),但是以規模收益遞增和達到消費者消費的多樣性目標的對外直投與產業內貿易正相關(Greenaway,1987)。
Milner,Hine 和Greenaway(1995)通過構建計量模型,探討了對外直接投資和垂直、水平產業內貿易之間的關系,得出這樣的結論:跨國企業顯著影響水平產業內貿易并呈現正相關的關系,而FDI與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則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的關系。日本的一些研究者如Tae Hwan Yoo(2004)以汽車行業為代表,研究結果表示跨國企業的水平型對外直接投資會利用中間產品的貿易提升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質量。
中國的一些學者研究FDI對產業內的貿易影響時,大多都直白的把產業內貿易當做一個部分來進行理論或者實證的研究。張優智,樊輝(2006)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外商直投對產業內貿易的作用,利用從1999到2002年的資料進行研究并做了回歸類分析之后,對外商直投提升中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表示肯定。張宇(2014)將對外直投分成市場尋求型和效果追求型兩種類型,不同類型的FDI所產生的產業鏈的貿易提升效應與縱向價值鏈中的替代貿易效應,一般而言,與發達國家相比,對外直投對垂直型產業的內貿易的提升影響大于水平型產業內的貿易,而與發展中國家,卻恰恰相反。
四、總結
目前國際貿易中的產業內貿易以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要內容,這類貿易的增在提高出口貿易所獲得收益的同時還會帶動我國貿易結構的升級,減少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對外直接投資在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中受到了學者的普遍關注,無論是垂直還是水平,市場尋求還是效率尋求和資源尋求的對外直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產業內的貿易。從上述的文獻總結中能夠發現,水平型對外直投主要是為了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從而提高產業內的貿易水平;同時為了躲避貿易壁壘和降低貿易費用,利用對東道國投入資金設立工廠,這會降低兩個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的水平。垂直型FDI主要是利用國際間資源稟賦的不同,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產業分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產業內貿易的水平;但垂直型FDI東道國的產品并不僅僅銷售于國內市場,所以產業內貿易水平是提升還是降低,尚存在爭議。而生產導向型的FDI和垂直型FDI一樣,同樣是利用兩國資源的稟賦的不同。市場導向型的FDI出于和水平型FDI相同的目的,為了躲避貿易壁壘,以直接投資代替商品出口,這會減少產業內的貿易。
【參考文獻】
[1] Lloyd, P, Hyun-Hoon Lee. Frontiers of Research in Intra-industry Trade [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2] Ohlin, B.,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3]吳亞芳.FDI對我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財經視點,2011年9月
[4]徐康寧,韓劍.中國和新加坡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