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
一、虛擬貨幣的定義
虛擬貨幣指的是不真實的貨幣。比如百度公司的百度幣、騰訊公司的Q幣,Q點、盛大公司的點券,新浪推出的微幣(用于微游戲、新浪讀書等),近幾年流行的數字貨幣有:比特幣、萊特幣、無限幣、夸克幣、澤塔幣、燒烤幣、便士幣等等。目前全世界發行有上百種數字貨幣。
二、虛擬貨幣的分類
網絡虛擬貨幣基本上可以分為二類: 第一類是大家所熟悉的游戲幣。在單機游戲時代,主角靠打倒敵人、進賭館贏錢等方式積累貨幣,用這些虛擬游戲數據購買草藥和裝備,或在某些特殊游戲場次作為計分單位,以增加游戲樂趣,是玩家級別的一種體現方式。但只能在自己的游戲機里使用。那時,玩家之間沒有“市場”。自從互聯網建立起門戶和社區、實現游戲聯網以來,虛擬貨幣便有了“金融市場”,玩家之間可以交易游戲幣。 第二類是門戶網站或者即時通訊工具服務商發行的專用貨幣,用于購買本網站內的服務。使用最廣泛的當屬騰訊公司的Q幣,可用來購買會員資格、QQ秀等增值服務。
三、虛擬貨幣產生的原因
互聯網引致了一個新的市場的出現,這個市場就是基于網絡空間的虛擬市場。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的交流和溝通場所,同時也給企業提供了經營市場,企業從以產品為核心,到以服務為核心,現在必須轉變為以客戶為核心。隨著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數據庫技術的發展,企業可以便利地搜集顧客的信息,做到及時了解客戶需求,改變企業經營策略,實時掌握經濟動脈。隨著Internet的發展,貨幣存在的形式更加虛擬化,出現了擺脫任何事物形態,只以電子信號形式存在的電子貨幣。
四、虛擬貨幣的本質特點
“虛擬”這種形式及其表現并不是第一位重要的,第一位重要的是內在價值問題。也就是說,虛擬貨幣代表的價值,與一般貨幣代表的價值具有什么樣的聯系與區別。鑒于問題背景的深度,在研究的出發點上,需要站得更高。貨幣問題是現代性范疇的問題,虛擬貨幣問題則是后現代性范疇的問題。它們之間并不共享同一基礎范式。而正是范式的差異,而非虛擬現象,導致了二者的不同。
五、虛擬貨幣的負面影響
虛擬貨幣作為電子商務的產物,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且,越來越和現實世界交匯。然而,在虛擬貨幣日益長大的同時,相關法規卻相對滯后,埋下了不少隱患。虛擬貨幣目前不受法律保護!社會中的貨幣只是一種方便經濟交流的特殊商品,是由國家特殊機構來發行的。貨幣一定是不能隨意發行的,如果流通的貨幣和國家的經濟總產值比例失衡,就會可能導致兩種后果:首先就是通貨膨脹。其次是經濟危機。國家每年都會對經濟的總產值進行宏觀調控和評估,由此來決定下一年的貨幣發行量。以此來維持國家的經濟平衡。所有人都清楚,游戲中的貨幣大部分由殺怪物或通過一些虛擬技能賺取來的,沒有任何游戲會有專門的貨幣發行機構。換句話說,游戲中貨幣完全是可以無限地增長。因此,游戲中出現通貨膨脹是極為常見的現象。
網上虛擬貨幣的私下交易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虛擬貨幣與人民幣之間的雙向流通。這些交易者的活動表現為低價收購各種虛擬貨幣、虛擬產品,然后再高價賣出,依靠這種價格差贏取利潤。隨著這種交易的增多,甚至出現了虛擬造幣廠。虛擬貨幣除了主營公司提供之外,還有一些專門從事“虛擬造幣”的人,以專業玩游戲等方式獲取虛擬貨幣,再轉賣給其他玩家。以溫州地區為例,大概有七八家這樣的“虛擬造幣工廠”,從業者達到四五百人。這樣不僅給虛擬貨幣本身的價格形成一種泡沫,給發行公司的正常銷售造成困擾,同時也為各種網絡犯罪提供了銷贓和洗錢的平臺,從而引發其他一些不良行為。
現代金融體系中,貨幣的發行方一般是各國央行,央行負責對貨幣運行進行管理和監督。而作為網絡上用來替代現實貨幣流通的等價交換品,網絡虛擬貨幣實質上同現實貨幣已經沒有區別。不同的是,發行方不再是央行,而是各家網絡公司。如果虛擬貨幣的發展使其形成了統一市場,各個公司之間可以互通互兌,或者虛擬貨幣整合統一了,都是以相同標準和價格進行通用,那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虛擬貨幣就是通貨了,很有可能會對傳統金融體系或是經濟運行形成威脅性沖擊。
網絡安全問題
虛擬貨幣的購買方式除了直接用現金以外,還提供手機短信、網絡轉賬和固定電話充值等多種方式。這些購買方式在為用戶提供方便的同時,也有不小的風險。比如盜用電話充值和未成年人購買等問題。另外,虛擬貨幣并沒有現實貨幣的防偽技術,電腦黑客可能會利用其安全漏洞生產偽幣。國家工商部門有關人員表示,虛擬貨幣交易是網絡時代派生的經營行為,至今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范,工商注冊范圍也沒有關于虛擬物品交易的項目。但當虛擬財產交易逐漸人員雇傭化、場所固定化、交易盈利明確化,具有經營性質后,就可能涉及市場秩序、稅收問題。甚至,游戲運營商也沒有能力來控制,網絡中存在大量“偽鈔制造者”一以主營棋牌類網游的邊鋒為例,其網幣對應的購買力曾在一年內縮水近40%。不少人士指出:這樣的通貨膨脹只會讓網民受損,也會讓網民喪失對互聯網的信心。
解決方法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子支付(包括電子貨幣)在改變人們支付習慣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促進消費信貸的擴大。對這種新興事物,密切關注其形式的創新,性質的演變,運作方式的差異以及對信用風險、道德風險等可能造成的沖擊,適當加以監管,自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給市場主體相應的發展空間,避免在市場發展初期扼殺相應商業組織的發展活力。因此,對待電子貨幣最好的方法是靜觀其變,加強研究。在面對類似“Q幣沖擊人民幣金融市場”的言論時,需要在認清科技進步的大背景下進行討論,懂得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設計相關政策,鼓勵電子貨幣等電子支付工具的發展,而非暴炒虛擬貨幣、電子貨幣的危害,呼吁加強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