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飛+王濱
【摘要】運動損傷在高校大學生籃球運動中是經常會發生的,為了減少這一幾率,要進行科學有效的訓練以促使大學生身體素質及機能的提高。針對造成高校籃球專業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原因本文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這對于發現其規律,探索預防措施,以使大學生運動損傷幾率降到最小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損傷 體能訓練 籃球
籃球運動是一項受到廣泛歡迎的運動項目,整個運動其實是由三種動作完成的,分別是跑步、跳躍與投籃。在進行籃球訓練的過程中,訓練和比賽都是不間斷的,一旦出現損傷,運動員就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休息,如果損傷嚴重甚至不能再進行籃球運動。因此為了避免受傷,運動員在運動訓練和比賽中必須要保持較高的防范意識。當前我國籃球運動不斷的向職業化發展,隨之運動損傷出現的幾率也在不斷的提升,為了使運動損傷的幾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減少,就需要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體能訓練進行不斷的加強。同時身體素質良好對于身體的更快的恢復是十分有利的,這樣有利于運動員在較短的時間內重回訓練場。由此可見,為了促使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的有效提高,更好的發展籃球事業,對于籃球運動損傷規律的探索和科學預防是十分必要的。
一、存在于高校體育專業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問題
1.準備活動缺乏或是不充分。
隨意性是高校大學生籃球運動典型的特點,大多數學生不能很好的做準備工作,甚至不做,這種情況下未能將身體內的各器官調動起來,骨骼肌和韌帶不能很好的發揮伸展能力,這樣在運動的過程中身體各關節就會因缺少氧氣而不能靈活、協調的工作,很容易出現運動損傷。
2.技術動作不達標以及較差的自保護能力和身體機能。
在體育我院系籃球運動深得廣大大學生的喜愛,因此由于籃球運動而產生的疲勞甚至傷痛經常會被忽視,而運動后的放松和恢復運動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長此以往運動員的身體機能就會出現問題,機體的協調性會受到很大影響,隨之就會減弱運動與對抗能力。再進行激烈的訓練與比賽時,重心不穩的問題就會很容易出現,嚴重的還會跌倒。如果不具備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踩踏、躁關節軟組織損傷與韌帶拉傷和扭傷等傷痛很容易出現。再者因為學生未能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和精準的動作要領,因此因動作錯誤而出現的籃球運動損傷也時有發生。
二、體能訓練對于預防高校籃球運動損傷的重要作用
1.力量素質訓練產生的預防作用。
力量為籃球運動員的運動提供基促使本的保證。力量水平高身體就不會很容易產生疲勞,還能夠很好的對身體關節的穩定性能進行控制。為了促使運動員力量水平的有效提高,就要對其進行科學的力量訓練,這樣不僅能幫助籃球運動員掌握更多的高難度動作,還有利于其拼搏精神的培養。
2.速度素質訓練產生的預防作用。
在體能訓練中速度是第一反應。運動員要想完成甚至做好整個高質量動作與攻防技術其前提和基礎便是速度。在整個訓練或是比賽中速度是關鍵性的因素,要想占據有利位置,抓住有利時機就必須要有很好的速度,這樣才能在投籃、攻擊方面占據優勢。由此可見,速度的訓練是極為必要的,不僅要增強對運動員的體能訓練,還要加強專項技能速度的訓練,促使運動員速度和耐力的有效提高。
3.耐力素質訓練產生的預防作用。
在很多運動中耐力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甚至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對耐力的分類與運動項目密切相關,有一般和專項耐力之分,運動員機體各器官系統機能的綜合是各種不同形式耐力的綜合表現即為一般耐力。而運動員發揮機體機能最高水平的能力以獲得專項成績即為專項耐力,可以說其是一種能力引,用于克服專項負荷所產生疲勞。專項耐力訓練的目的就是促使專項運動成績的提高。奔跑、起跳、急停都是在籃球運動中要不斷進行的動作,這些運動都會對運動員的膝關節與躁關節產生很大的壓力。這很容易使運動員的膝蓋產生疼痛,造成脛胖骨疲勞性骨膜炎嚴重的會出現骨折。雖然有些損傷對運動員不會造成致命的危害,但是長此以往就會積聚成難以痊愈的傷痛。
4.靈敏和協調性訓練產生的預防作用。
籃球運動中運動員對于體位、動作的轉換及臨場應變能力即為靈敏素質。具有良好的協調能力能使運動員在失去平衡的時候,盡快的找到并保持平衡,這樣就能有效的減少甚至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肌肉拉傷在籃球運動中是常見的問題,而造成這一損傷的原因就包括機體的不協調,例如主動肌與被動肌的不協調,上肢和下肢的不協調等。運動員具有更高水平的靈敏和協調性相應的就會促使其應激和自我保護能力的提升,進而使運動損傷得以有效的減少。
三、結論
對于學生自我監督的培養是在籃球運動中教師需要注意的。以使學生能夠關注自身運動系統的相關反應。要加強對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以使其身體素質從根本上得以提高。要為運動員設計科學有效的運動訓練方案,這樣才能幫助運動員能夠接受更高強度的訓練和更高水平的比賽,同時還能使運動損傷發生的幾率得到有效的降低。
參考文獻:
[1]錢麗娜.我國高校籃球運動發展存在的問題探究[J].當代
體育科技.2013(02)
[2]張建偉,林豪.寧波市高校籃球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知
識經濟.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