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邊+張敏



【摘要】瑞士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VET體系)是瑞士教育的一大亮點,受到廣泛的認可。本文就VET體系的由來,“雙軌制”VET體系的特點,以及瑞士政府是如何解決企業培訓中遇到的“囚徒困境”等問題加以探討;最后討論了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瑞士職業教育 VET體系 雙軌制 學徒制
0引言
瑞士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即VET體系,近年來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這得益于VET體系在瑞士的巨大成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瑞士人均GDP高達80215美元(2015年度),瑞士經濟長期保持穩定;歐盟報告顯示瑞士的創新力表現為歐洲最佳,而失業率,特別是年輕人失業率長期保持低位(4.4%),年輕人就業質量穩居歐洲前列。根據Becker的人力資本理論,良好的教育體系能大大提高就業者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從瑞士經濟發展和就業情況可看出,其推行的VET職業教育體系成功的為就業市場提供了高質量的就業者,在瑞士,當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后,約2/3的青年人會選擇以職業教育為主的VET教育體系。
本文圍繞瑞士是如何建立起現有的VET體系;為什么大多數青年人會選擇“雙軌制”的VET體系;VET體系是如何吸引企業參與到相應的培訓中來等問題加以探討。力求找到其中的特點和背后的原因,為我國發展職業教育提供借鑒和參考。
1 VET體系的由來及相應的法律制度
一般認為瑞士的VET體系是繼承自其行會制度中的學徒制,雖然現在的“雙軌制”VET體系同學徒制有諸多相似之處,不過當時的學徒制只針對少數富裕家庭。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行會制度開始衰落,以工廠為主導的工業品生產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培訓,真正意思上的VET體系也是從這時候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
瑞士開始建立現代意義的VET體系是源于1874年瑞士自由貿易法正式在全國實施,行會逐漸衰落,相應的傳統學徒制逐步消失。隨著工廠的大量建立,人們意識到大量未經培訓的工人上崗導致了產品質量下降,嚴重影響了瑞士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因此各個企業開始聯合起來,成立了專業協會,如Swiss Trade Association (1879),并開始從事職業教育和培訓。專業協會負責組織工人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和考試,而工廠負責技能培訓,這樣的舉措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雙軌制”的VET體系也就此建立起來。
1884年,瑞士政府通過補貼學校等方式,正式確認并支持VET體系的發展。1930年頒布了VET law,VET體系在法律上有了保障。最初的VET law僅限于手工業、工業、交通業、貿易業,1963年新的法律替代了原有的VET law,其主要變化是擴大了VET體系的適用范圍,明確了通識教育也應包含在內,并為不同的職業確立了不同的培訓要求。第三部VET law于1978年頒布,該部法律提出建立PET體系(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作為VET體系的補充和完善,同時提出建立第三方培訓機構以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至此,VET體系逐步完善。
當前VET體系的相關法律是瑞士政府2002年頒布的VPETA 法案(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t ),該法案進一步明確了VET體系中學校、雇主企業、培訓機構三者的作用,規定了相應的職業概況、培訓內容、員工資格標準、考試程序等內容。
2 VET體系的“雙軌制”特點
在瑞士,“雙軌制”的VET體系相較傳統的教育模式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這主要是因為其能夠使學生、企業、政府三方形成多贏的格局。
“雙軌制”指的是學校學習和企業培訓“雙軌”,學生通常每周有1~2天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3~4天時間在企業或第三方培訓機構中跟師傅學習技能。這種“雙軌制”的培養方式是瑞士職業教育的一大特色;即能讓年輕人擺脫枯燥的學習環境,提前融入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同時又沒有限制學生的職業選擇,并且學生獲取VET文憑后同樣可以繼續深造??梢哉f“雙軌制”的VET體系對年輕人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圖1)。
2.1 知識和技能緊密聯系實際
VET體系最大的特點是其與勞動力市場的緊密聯系。學生很早就能作為學徒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去,并獲取收入。例如銀行業的學徒就可在實際銀行中作為出納員;木工學徒不僅要學習制作家具,還要將產品安裝到客戶家中,這就需要學徒在現場依據自己的判斷和技能對實際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這樣的培養方式能加速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從業者。
瑞士政府專門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學徒市場” (apprenticeship market),參與VET體系的學生可以在網上統一申請職位(Lehrstellennachweis-LENA網絡平臺)。“學徒市場”完全按照成人勞動力市場的運營模式,學生必須自己寫申請書并通過企業的職業面試才能獲得崗位。
可以說VET體系從一開始就緊密結合實際,學生學習的不再僅僅是枯燥的書本內容,而且完全結合實際的知識和技能。
2.2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瑞士的高等教育體系分成兩類;A類高等教育中的瑞士應用科技類大學提供本科和碩士學位教育,B類高等職業教育(PET)則由為數眾多的不同領域的職業學院(職業學院文憑)和私立機構(開設兩種瑞士聯邦專業考試培訓班)所提供。A、B類高等教育都向VET體系的學生開放。
首個應用科學類大學創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而VET體系中成功使用的“雙軌制”,即將以課堂為基礎的教學和在公司的學徒式帶薪實習相結合,是這些應用科學類大學建立的基礎。VET體系的畢業生在取得聯邦職業教育培訓文憑(Federal VET Diploma)后可以進入應用科學類大學接受A類高等教育(圖2)。
從圖中可看出,學生在獲得VET文憑(Federal VET Diploma)后,能夠選擇所有類型的高等教育(雖然可能需要額外證書);而VET體系畢業的學生比起普通高中或專業高中具有至少3年的工作經驗,這對他們畢業后選擇工作至關重要。參與VET體系的學生同樣無需擔心升學問題,可以說瑞士的高等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了終生學習的條件,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和興趣特長選擇相應層次的教育。
2.3 有效解決企業在培訓學徒中面臨的“囚徒困境”
企業一旦決定對學徒進行培訓,往往會面臨類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圖3)。為了簡便,僅考慮同一行業的兩家公司(A、B)面臨是否培訓學徒;假定培訓費用高昂,但獲得的收益更高;而學徒培訓完成后會選擇去提供較高工資的公司。
“囚徒困境”會導致公司傾向于不培訓學徒,因為這樣收益最大;然而,若大多數公司都不愿意培訓,培訓體系就會面臨崩潰。為了避免“囚徒困境”,VET體系采用了三大措施:
1)聯邦政府、州政府、行業協會三方共同監管。聯邦政府和行業協會合作確定VET體系應涵蓋的培訓內容;聯邦政府頒布法規,而行業協會負責制定法規中和行業相關的內容;各州政府再制定相應的具體規程確保法規落實。
2)確保企業能夠從培訓中獲取實際利潤。根據相關研究[8],參與VET體系的大多數企業在培訓學徒階段就能獲取實際收益,大多數在抵扣掉培訓花費后還有利潤(圖4);這從根本上避免了 “囚徒困境”的出現。為了實現上述目標,首先聯邦和州政府通過建立VET基金(VET fund),用于運營第三方培訓機構(Career Guidance Centre),集中培訓部分通用技能,通過該方式為企業減少了約40%的培訓成本。其次,只要雙方認可,企業無需按照瑞士相關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學徒工資,特別是頭兩年(學徒年均工資約400瑞士法郎);這樣也為企業節約了人力成本。
Fig.4 Cost/benefit ratio for companies involved in VET system(2008~2012)
3)通過VET基金來解決企業培訓中的搭便車(Free-ride Problem)問題。根據2002年頒布的VPETA 法案,聯邦政府可以根據行業協會的要求,向該行業全體從業者提出強制性的捐款要求,以維持VET基金運營。這樣就能讓該行業的所有企業共同負擔VET體系的運營成本,使得那些想要搭便車的企業被迫承擔其他企業的培訓費用。確保了行業內的公平,從而避免了搭便車行為。
通過上述三大措施,瑞士政府較好的解決了企業對培訓學徒參與度不高的問題,使得VET體系能夠長期良好運行。
3 VET體系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由于國情不同,我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也與瑞士完全不同,不能簡單的照搬照抄;不過我們還是能從瑞士的VET體系中得到很多啟示:
1)瑞士的VET體系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拿到VET畢業證的學生進入職場后,由于其本身已具備實際工作經驗,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反觀我國的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并未完全同普通高等教育區分開來,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導,學生大部分時間仍停留在校園里面,畢業生的工作經驗并不多。VET體系由于其密切結合實際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的都是最新的知識和技能。而我國在職業教育領域,由于是以學校為主導,講授的知識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甚至還有某些已經淘汰的技術也在講授,如何將行業內最新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在校學生,值得我們思考。
2)VET體系在解決企業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方面很有成效,企業參與度高,學生融入度也很高,畢業生在進入就業市場前實際上已經經過一輪篩選(apprenticeship market),自然競爭力就強。而我國的職業教育在企業參與度方面還有很大的加強空間;如何提高企業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整個學習生涯中都參與到實踐中去;能否借鑒成立VET基金的方式來避免企業培訓(下轉2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