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琦
【摘 要】“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于2015年11月12日成立。是中國推進周邊外交和區域協作的一個重要舉措。瀾湄合作機制作為次區域六國新的合作平臺,其后續發展與機制完善將面臨三方面的突出難題:新老機制的相互協調問題;湄公河流域國家經濟上整體落后問題;中國將對瀾湄合作機制持有多大的支持力度。在當前環境下,我們應將瀾湄合作機制建設提到“一帶一路”早期收獲的高度,努力提升次區域產能合作,以促進瀾湄次區域的穩定與繁榮。
【關鍵詞】瀾滄江-湄公河;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一路一帶
“瀾湄機制”是次區域國家突破發展瓶頸、深化區域合作的創新和嘗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強調瀾湄合作機制是新生事物,要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要堅持發展為先。把發展作為貫穿瀾湄合作始終的優先方向,把經濟互補性轉化為發展互助力。
一、瀾湄合作機制成立進程回顧
2014年11月,第十七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為促進東盟次區域發展,中方愿積極響應泰方倡議,在 10+1 框架下探討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對話合作機制”。同年11月12日,在中國云南景洪召開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首次外長會議,標志著“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的正式成立。2016年3月23日,在中國海南省三亞市召開了首次“瀾湄合作機制”領導人會議,會議發表題為《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三亞宣言》。“三亞宣言”指出瀾湄合作的三大合作支柱,即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確定了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水資源和農業減貧合作為瀾湄合作初期的五個優先領域。這標志著“瀾湄合作機制”建設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階段。
二、瀾湄合作機制機將面臨的挑戰
(一)瀾湄合作機制與老機制的協調問題。瀾滄江-湄公河區域內,存在著由多方參與的多種區域合作機制。除前文提到的GMS、MRC、和美、日等國主導或發起的機制外,還存在次區域內的國家自主成立的機制,這些合作機制發揮著不同的功能,滿足了各方的需求和利益。相比原有合作機制而言,瀾湄合作機制具有鮮明的特色。特別是在合作領域方面,明確將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列為三大重點領域。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瀾湄合作機制在合作目標、領域、項目等方面與其他機制確實存在著交叉和重疊。怎樣與區域內其他較為成熟的合作機制(如GMS、MRC等)形成一種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以及怎樣與區域內、外的國家開展有效的合作等,這些都是不能避免的問題。瀾湄機制要增強合作倡議的活力,就需要不斷地加強與上述多種合作機制的溝通與協調,建立和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和特點。
(二)中國在湄公河國家的軟實力不強。中國在湄公河流域國家民眾心中的軟實力不及與美、日等西方國家在其民眾心目中的影響。雖然這些國家的民眾總體上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但是相比美、日這些國家,中國還應提高自身的然實力,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近些年來中國的企業開始不斷的走出去,過度的資源開發和低質量的商品與工程,降低了中國企業在湄公河國家民眾對中國企業的信任度。我們應該強調的是合作的可持續性,而不是即時利益。因此,今后我們應該更注重中國在此區域國家中的軟實力建設,在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合作過程中不能一成不變的注重政府態度,應更多地去考慮對象國的民眾利益及口碑,以穩固民意基礎。
(三)中國對瀾湄合作機制的支持力度。在次區域合作中,經濟實力較薄弱的小國而言參與合作并非為了非經濟利益(如走私、販毒、生態環境等),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而在非經濟方面,則因實力不允許而導致較少關注;而對于大國或者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而言,參與合作的目的,不應該僅僅是經濟利益,更多是一種維護國家安全的策略,應更多考慮非經濟方面的利益。為此,中國可充分發揮地緣優勢,適時提供符合本地區的公共產品,如貿易、金融、援助、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促進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開發合作,不斷完善瀾湄合作機制建設。次區域內的公共產品生產和供給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區域內各國的共同參與。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旦瀾湄合作機制中的項目全面鋪開,由于所涉及項目投入往往過大,投入的回收期長,中國單方面承受也十分困難。因此,在深化瀾湄合作中,中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為合作提供資金和市場支持,也是機制建設中將面臨的十分重要的問題。
三、發展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的應對政策
要將“瀾湄合作機制”與“一帶一路”倡議有效結合,利用“一路一帶”倡議的契機促進下促進“瀾湄合作機制”的快速高效發展。
(一)將瀾湄合作機制建設提到“一帶一路”早期收獲的高度。與我國周邊其他區域進行相比較,瀾湄次區域擁有良好的經濟合作基礎和市場需求,區域風險小(如領土爭端、恐怖襲擊等),“一帶一路”所倡導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在此區域擁有良好的基礎。中國可以借由瀾湄合作機制,建立一批“早期收獲”項目,并可以考慮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在此區域經濟援助中發揮重要作用,促進湄公河流域各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二)加強在瀾湄國家軟實力的建設。在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湄公河流域國家可以更多的接觸到西方社會,從而面對所需產品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比較。中國在此情況下如何贏得這些國家民眾的青睞?此時,中國需要加強國家形象的宣傳力度,提供更多的惠民工程項目,讓這些國家的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增加對中國的理解和信任,從而加強中國在這些國家的軟實力建設。同時,還應該重塑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的形象,應該尊重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和習俗,使中國企業盡量的本體會,從而更加貼近民心。
(三)提升次區域產能合作。因為緬甸、老撾、柬埔寨等湄公河流域國家均處于工業化的初期,其有旺盛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中國可以根據瀾湄流域各國的發展計劃,兼顧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經濟轉型的多方面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產能合作,幫助區域各國家實現自身經濟轉型和升級。此外,中國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對瀾湄流域國家的礦產資源、水電資源開發等的直接投資,在合作過程中應更加注重規范的合作方式,嚴格遵守環境、質量標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更多地考慮當地就業、環境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盧光盛,金珍.“瀾湄機制”: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新嘗試[J].世界知識,2015,22:16-18.
[2]盧光盛.一條大河連起瀾湄兩岸合作[J].中國報道,2016,01:42-43.
[3]李晨陽.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遇、挑戰與對策[J].學術探索,2016,01:22-27.
[4]王紅茹.專家:產能合作是瀾湄合作亮點[J].中國經濟周刊,2016,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