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
【摘要】“醫鬧”事件的屢屢發生使得緊張的醫患關系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成為學者們研究的對象。本文以當前醫患關系現狀作為出發點,從社會、醫方、病方三個角度探索醫患關系惡化的成因,對緩解醫患關系、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醫患關系 成因
一、醫患關系的內涵
對于“醫患關系”這個詞的定義,學者們認為從狹義上說它是醫生與患者在醫療過程中發生的一種直接的人際關系;廣義上說,有的學者把它界定為認為一種群體關系:醫方代表著廣大醫護人員,而患方則代表著患者這一群體。醫患關系就是這兩大群體在醫療過程中所產生的群體關系。學術界目前對醫患關系性質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區別,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宋言東、蔣秀蓮(2011)等一些學者認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做是一種經濟交換,患者使用金錢來獲得醫護人員的服務以及健康,是一種經濟關系。第二種是認為醫患關系是一種社會倫理關系:對于患者來說,醫生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而患者對這些知識可謂一無所知,醫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水平來平衡兩者之間不平等的關系。第三種觀點則認為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護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所以可以看做一種法律關系。
二、醫患關系趨于惡化
醫患關系的緊張最終以現實中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糾紛體現出來的。2012年3月23日,一名男子突然沖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行兇,造成醫務人員1死3傷。2013年10月25日,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3名醫生在門診為病人看病時被一名男子捅傷,其中耳1名醫生死亡。2014年6月2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名肺癌并多發轉移患者因搶救無效死亡,參與搶救的值班女醫生和一名懷孕值班護士被家屬暴力毆打致傷,家屬還逼值班醫生下跪,這場傷醫事件引起了國務院的關注。2015年6月16日,廣西醫科大學一附院一名主任醫師遭患者潑汽油并引燃。2016年5月5日,廣東人民醫院一外科主任遭患者家屬尾隨被砍30多刀經搶救無效死亡。
三、醫患關系惡化的原因分析
1、相關法律及制度的不完善
1.1醫療保險制度存在不足。目前我國保險制度主要分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還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隨著社會的進步,保險制度也有了重大的發展變化,然而還是存在較多的問題:一是覆蓋面較低使得眾多人口“看病貴”的問題得不到真正的解決;二是補償機制不夠完善,存在補償的水平較低,而且補償所需要的程序較為復雜,還不能做到渠道的通暢化;三是醫保的規范制度過于專業化和繁瑣、宣傳力度不到位等等原因,造成患者難以理解,在醫患之間溝通不暢的情況下,使得醫患關系容易惡化。
1.2法律制度的缺失和不足。一些學者把醫患關系理解成為一種法律關系,既然是一種法律關系,就應該有適用的法律、法規,然而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項專門針對醫患關系制定的相關法律,很多時候只能參照民事糾紛相關的法律進行處理。而在《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有明確的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這種“舉證責任倒置”直接造成醫方采取各種行為只為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無疑會導致醫患關系的進一步緊張。除此之外,醫院經營體制中使用貴的藥品來養醫的行為也會進一步凸顯“看病貴”的問題;藥品的最高限價制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藥品貴的問題,這對于緩解醫患關系是百害而無一利的;衛生行風的整頓中存在法律責任的缺失,使得這一清理衛生行業紀律的行為形同虛設,無法真正緩解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
2、醫方視角的原因分析
2.1醫療領域的商業化氣息日益濃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院的公益性質日益減退,商業化氣息缺越來越濃郁,醫院將科室承包給個人、醫生開“大處方”、醫生私收“紅包”等現象普遍存在,醫生原本單純的治病救人的天使形象被打破,造成患者的不理解甚至仇視,導致醫患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
2.2醫學教育中人文素養、職業道德的缺乏。我國醫學生的培養受到傳統教育中對精準技術過分強調的影響,造成了專業知識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人文素養以及職業道德的培養受到了忽視;在醫療實踐過程中,對病人的治療過程被當做一種技術操作,而忽視了病人作為一個“社會人”也需要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人文的關懷在醫療過程中的缺乏導致醫患雙方溝通的不暢,產生隔閡。
2.3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服務質量有待提升。我國醫療資源的分布不均衡已成為一種常態,三級以上醫療條件和技術相對比較優質的醫院病人數量要遠遠超出醫院的容納量,這在無形當中增加了醫生及醫護人員的工作量,長期的疲勞和重負使得他們在對待病人的態度上會出現不耐煩、言語冷淡、溝通不全面等等現象,服務的質量難以保證,而病人及家屬對于服務質量的高期望值只能落空,造成相互之間的不理解,矛盾自然容易激發。
3、病方視角的原因分析
3.1對醫方的期望值過高。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及家人的健康越來越重視,對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看病難”的現象普遍存在,使得人們在看病就醫的過程中存在急躁、焦慮等負面情緒,當醫方的醫療水平和服務態度出現不理想的情況時就會導致病方的不理解和憤怒,甚至出現比較嚴重的傷醫事件。
3.2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不匹配。人們的維權意識會隨著社會水平的提高而不斷的增強,病方在就醫的過程中由于對醫學專業知識了解的局限性,使得他們對醫生的治療方法和治療結果存在異議又無法改變,當出現不良結果時就會激發這種矛盾,醫方首先想到的是維護自己的權利,由于法律意識的淡薄,憤怒的情緒甚至等不到醫療鑒定結果的公開就要爆發,導致一些不理智行為的發生[3]。“醫鬧”、“傷醫”等行為在近幾年越發嚴重足以證明這一點。
除此之外,社會還有一些因素也在斷影響和促進醫患關系的進一步惡化,比如社會媒體為奪取眼球而進行的有意的夸大化、歪曲事實的報道;仇醫的心態等等。醫患關系的不和諧已經成為一種不良的社會問題,分析出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對于針對性的解決醫患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解決了醫患之間緊張的關系才能夠建立和諧的醫療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振偉.當今醫患關系的現狀概述及對策分析[J].中國衛
生產業,2016(8):3-5.
[2]肖鵬.試論醫患關系緊張的制度原因和對策[J].中國醫學
倫理學,2016(3):46-47
文章來源:蚌埠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BYKY16140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