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尋
【摘 要】按照國際慣例,營利企業應采用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能正確計量企業的收入與費用。我國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的財務會計模式一直以來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權責發生制;會計信息;影響
一、權責發生制對會計信息的影響
(一)權責發生制對會計信息的有利影響
1.權責發生制提供的會計信息能正確反映物權轉移
從法律角度上看,貨物的轉移或勞務的提供表明了債權債務關系的成立。從權責發生制的角度看,對于一項銷售業務來講,只要貨物已發出,不論貨款是否收到,銷貨收入便已實現。相應的,對于一項購進業務來講,只要取得貨物的權力產生,不論貨款是否支付,購貨成本便已發生。年初,甲公司向乙公司銷售一批原材料,雙方商定,由甲公司先向乙公司發貨,乙公司年末再付貨款。由于原材料已經發出,此時甲公司已經具備了取得銷貨收入的權利,應該在年初時就確定此項收入,并且,貨物所有權已由甲公司轉移向乙公司,可見,這種會計記賬基礎與物權的轉移是一致的。因此,會計信息使用者就可從相關的會計報表中看出某項資產物權的轉移時間。
2.權責發生制為配比原則奠定了基礎
配比原則,即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原則,是指支出與取得的收入應當相互配比,加以比較,正確確定各期的收益。簡單地說就是“誰受益,誰承擔”。權責發生制為配比原則奠定基礎,又與其共同作用來確定本期損益。收入在權利產生時而不是在實際收取時確定,與之相配比的費用就是為取得該項收入而實際發生的費用,因此不必考慮該項費用是否實際支出。也就是說,會計主體必須按照權責發生制確認基礎對各期的收入費用進行核算,而按照權責發生制核算的費用并非全部都是期間費用或產品成本,只有按照配比原則確定的與本期收入相關聯的費用才是期間費用或產品成本。
3.權責發生制能夠均衡各期損益
企業在持續經營下,以權責發生制為會計確認基礎,應運用應收、應付、預收、預付、長期待攤費用等會計科目來反映跨期費用,在資產負債表下對于歸屬于本期的收入、費用則在損益表上反映,這樣能夠準確的反映企業一個期間的經營業績,并且可使一筆預支收入隨貨物或勞務的提供分期獲得,也可使一筆較大金額的費用在受益期內分期負擔,避免了各期損益的劇烈波動,從而有利于正確衡量企業經營狀況。
(二)權責發生制對會計信息的不利影響
1.權責發生制滿足不了會計信息及時性的要求
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要求企業及時地對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在實際會計工作中,企業的各項借款款項會產生相應的利息費用,而每天都會產生相應的利息費用,按照權責發生制就要在費用支付義務產生的同時做出反應,以滿足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而受客觀因素如人力等的影響,利息費用的確認一般會在月末進行,這就無法滿足會計信息及時性的要求。在當今社會,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會計信息的及時性顯得尤為重要,而權責發生制下會計期間的假設要求企業會計期間界限分明,這會使得會計信息嚴重滯后,滿足不了社會發展需要。
2.時間上的局限導致會計信息缺乏相關性
權責發生制是面向過去的會計確認基礎,只是對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不對將要發生的進行確認,這些都對企業未來的交易或事項的確認予以排除。如金融衍生工具,往往只是一種合約,合約雙方在合約生效時只是約定有可能享有某種權利或承擔某種義務,而沒有發生實際款項的來往,而且合約雙方的權利是否需要實現,義務是否需要承擔,在合約建立生效時是無法預料的,權責發生制對其無法進行確認,也無法加以會計處理和報告。
3.會計人員對會計事項的職業判斷導致會計信息缺乏真實性和可比性
在實際工作中,權責發生制需要人為確定一些交易和事項的處理方法但是由于會計人員對概念和實際業務的理解不同,會導致會計信息無法保證真實性和可比性。在權責發生制下,很多業務或事項的處理方式不是唯一的,有多種方法可選擇,例如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就有平均年限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工作量法可選擇,不同的折舊方法會使企業承擔不同的納稅負擔,從而提供不同的會計信息,影響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二、權責發生制的發展趨勢
(一)權責發生制受到沖擊
權責發生制的產生是以會計期間假設和持續經營為基本前提的,但是正是由于這兩個基本前提在當今社會面臨重大疑慮,因此也使權責發生制這一記賬基礎受到沖擊。持續經營指的是企業會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生產經營下去,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面臨破產、倒閉或是清算。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企業的持續經營受到質疑。權責發生制的發展是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同時,商業信用也限制了權責發生制的發展。商業信用指的是企業之間以預付貨款或賒銷商品等方式互相之間提供的和商品交易有直接聯系的信用形式,除了預付貨款和賒銷商品兩種基本形式外,還包括預付訂金、委托加工、分期付款等。在社會不斷進步下,出現了一些新興的經濟活動,經濟的不斷擴張和信貸關系的不斷發展,使得企業出現了許多應收未收或是應付未付的貨款,而這些款項由于現金收支的權利和義務已經產生,因此也會把相關的收入和費用確定下來,繼而在會計報表中得以體現,從而提供給會計信息使用者用以決策和判斷。而實際上,這些款項并未收支,而是以信用制度予以支撐,由于不同的客戶信用風險不同,這些應收未收款項就會變為壞賬,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當今社會,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會計信息的及時性顯得尤為重要,而權責發生制下會計期間的假設要求企業會計期間界限分明,這會使得會計信息嚴重滯后,滿足不了社會發展需要。
(二)權責發生制仍占據主導地位
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作為面向過去的會計確認基礎,前者更有利于企業會計信息系統提供企業有關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方面的信息。并且,權責發生制是國際上普遍承認的會計確認原則,按照國際慣例,營利企業應采用權責發生制這一會計確認基礎,權責發生制能正確計量企業的收入與費用。我國會計準則中也可見權責發生制的重要地位。并且,收入的確認應符合實現原則,費用的確認也應符合配比原則,并且這兩項原則都是建立在權責發生制基礎之上的。
現實生活中,會有無現金流動的交易或事項,如以物易物等。如果選擇收付實現制進行計量,信息使用者將無法在會計報表中看到此類會計信息。從這一點看,收付實現制不可能取代權責發生制而成為財務會計的主導確認基礎。
(三)權責發生制將會得到補充和完善
盡管權責發生制在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在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上卻有欠缺。權責發生制下,一個損益表上看起來經營不錯的企業,可能從資產負債表上看就陷入了財務危機,這就是因為企業把應計的收入和應付的費用反映在了損益表,而在資產負債表上就部分反映為現金的收支,部分反映為債權債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在收付實現制下通過編制現金流動表來加以補充。
在企業經營活動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經營風險不斷加大的情況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在要求會計信息系統提供歷史信息的同時,也會要求提供一些反映未來變化和預測的信息以幫助決策,而權責發生制會計很難達到這一目標。正是由于權責發生制的這一缺陷,從而使現金流動制的作用凸顯了出來。
三、總結
針對權責發生制下會計人員的主觀隨意性所帶來的影響,應該完善我國的會計師制度和會計管理制度,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同時,加大會計立法,完善會計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并且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從而保障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比性。對于權責發生制下的不規范的會計信息要及時糾正、補充,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1]喻凱.淺析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改革的難點與對策[J].財會研究,2012,(1):1-2.
[2]許邦慶.權責發生制對會計信息的影響研究[J].時代金融,2012,(12):22-24.